四步助你成功突破舒適區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舒適區:有的人喜歡獨處,不願意和別人交流;有的人喜歡一成不變,不願意接受新環境、新事物;有的人喜歡寧靜無爭的烏托邦,害怕複雜、競爭激烈的現實社會……其實,舒適區之外別有洞天,你邁出的小小一步,都會讓你的人生更豐富,增加更多的可能性。那麼,你做好準備了嗎?

四步助你成功突破舒适区

什麼是舒適區?

舒適區是一個說不夠的話題。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舒適區。從工作上來講,這是一種你能夠以低焦慮水平,給出較為穩定產出的心理狀態;從人際關係的角度來講,心理舒適區則意味著你能夠以自己最習慣的方式與人交往;從婚姻角度來講,可能是兩個人在相處過程中形成的穩定,卻又缺乏激情的、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一種狀態。那麼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應該怎樣定義心理舒適區呢?

嚴格來說,“舒適區”其實並不是一個專業的心理學名詞。舒適區指的是一種行為狀態,當人們處於這種狀態中時,能夠利用已經形成的工作模式來行事,並給出水平穩定的表現——在這種狀態中,人們既不焦慮,也不會輕易地去尋求冒險。有心理學家對這種狀態給出了更詳細的描述:在舒適區內時,你的不確定感是最少的,而且你相信自己能夠獲得足夠的食物、他人的尊敬、愛。總而言之,你能夠感覺到自己是有能力控制自己的生活的。

你為什麼甘願陷入舒適區?

逃避是本能

在面對令我們焦慮、緊張的場合或事件時,逃避是再自然不過的選擇了。從進化的角度來講,這種本能幫助我們生存了下來——比如看見獅子撒腿就跑。但當我們在工作場所中採取逃避的策略時,問題就出現了:雖然逃避能暫時地緩解緊張和焦慮,但可能也錯過了可貴的機遇。不僅如此,逃避其實並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如果一直逃避,雖然能暫時緩解焦慮,但不過是飲鴆止渴。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你再次與這項任務不期而遇的時候,焦慮感就會爆發出來,因為此時,這項任務就像是被標記一樣,讓你感到避之唯恐不及,那麼再逃避,就會形成惡性循環。

每一次逃避與人交往,恐懼心理都會增加;但如果他真的能夠嘗試一下,也許就會發現,去同事的工位上和對方當面交流,隨意地寒暄幾句,甚至問問對方的暱稱是怎麼來的,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恐怖。

逃避舒適區外任務的方式有很多種。有些人會選擇完全逃避,還有些人選擇敷衍,甚至是拖延:告訴自己,再躺十分鐘就起來看文獻;等吃完飯就去寫報告等等。事實上,最新研究顯示,幾乎人人都會拖延——95%的人至少會偶爾拖延,而習慣性拖延的人所佔比例也達到了25%!

優秀的人同樣也會逃避!

另外,推卸責任也是逃避舒適區外任務的一種方式,而且令人驚訝的是,不只有普通人會這樣做,那些更優秀的人也會選擇這種方式。比如美國的一家諮詢公司和經濟學人智庫聯合進行的研究中發現,60%的高管都擔心自己的公司沒有培養出足夠優秀、具有競爭力的員工。但實際上,這些管理者卻並不願意花時間親自參與到培養過程中——只有20%的高管會真正花時間去扶植人才。這也就是說,他們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但卻不願意親自負擔起人才培養,而是寧願把任務交給其他人。

跳出舒適,找到自己的“最佳表現區”

舒適區之外別有洞天

說到最佳表現區,就不得不提到耶克斯-道德森定律了。早在上個世紀初,耶克斯和道德森兩個人就在小鼠行為實驗中發現:焦慮能夠改善表現,且當焦慮水平達到某一值時,能達到最佳表現,可一旦超過這個值,焦慮反而會導致發揮不佳——這個焦慮值,被研究人員定義為“最佳焦慮”。如果用更為直觀的環狀模型來表示的話,舒適區是能讓你感覺最舒服的一個小圈,最佳表現區則是環繞在舒適區外的大圈,而最佳表現區外是失態和無窮無盡的焦慮,也就是危險區——當然,這個模型也是在理解舒適區時最為常用的模型。

跳出舒適區,更是心理上的需要

舒適區之所以舒適,是因為人們在舒適區內能保持穩定的心態、低焦慮水平。但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來看,當人們的溫飽、安全、被愛的需求和被尊重的需求得到了滿足,如果不去追求點什麼,內心就會被巨大的虛無感填滿。在這樣的時刻,自我實現就成了最大的需求——追求更好的表現、更高的薪資、更高的地位和更好的生活,我們的一生都將在這種追求中度過。換句話說,大多數普通人都不能當一輩子廢柴,因為我們根本沒有辦法去承受那種虛無感。不斷去追求更好,跳出舒適區,邁到屬於自己的“最佳表現區”,其實更是你內心

的需求。如果理解了這點,程微辭去公務員的“終身飯碗”,嘗試新機會新挑戰的行動在我們眼裡就不再是“犯傻”,而是滿足她內心需求,去追尋自我實現的新路徑。就算挑戰失敗,她的一生也必然不會留有遺憾。

明確信念,目標和成就同樣重要

當然,在準備跳出舒適區之前,你需要明白一點:不要單純地為了跳出舒適區而跳出,因為只是跳出舒適區並不能算作一種成就。跳出舒適區前,一定要明確自己的信念,不論這種信念是來源於外部還是內部,並跟自己的目標聯繫起來,不論這個目標是事業上的還是人際關係上的。畢竟,只有找到合理的目標,且對達成它深信不疑,我們才能在接下來的行動中承持續的壓力,忍受行動所帶來的各種不適合痛苦。

儘量多地嘗試新事物最大的好處是豐富了你的人生,但不要認為自己的每一次體驗,每一次跳出舒適區的經歷,都能讓你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你需要關注的是,當你跳到了舒適區之外後,你能得到多少東西?這段經歷和你的職業、興趣或者是信念是不是真的有關?如果跳出舒適區能增加你的專業技能和經驗,同時在你的簡歷中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並讓他人對你留有更深刻的印象,幫助你取得更多的成就,這當然可喜可賀;但如果遭遇失敗也應該在你的預期之中。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多嘗試,才能找到令你滿意的結果。

四步走,成功突破舒適區

承認自己正在舒適區中

很多人不敢承認自己現在所處的環境很“舒適”,因為他們一再以“我每天都要加班”、“我忙得沒時間跟人閒聊”、“孩子還小離不開我”等藉口告訴自己“我所處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有多糟糕”。而這些藉口也往往會讓你陷入一種按部就班的狀況,而按部就班就是“無風險”的代名詞,一個“無風險”的事情自然就是你的“舒適區”,因為你只要這麼去做了,那麼生活就這麼繼續下去,你不會成長,工作不會丟,夢想也終究只是夢想。

不止想象勝利的結果,還要想象如何克服困難的過程

雖然在模型中,舒適區和最佳表現區之間僅僅隔了一條細線,但事實上,跨出這一步並不容易。很少有人會自發地走出舒適區,而且鼓起勇氣走出舒適區也不會在一瞬間發生。相反的,這個決定需要經歷一段平穩而緩慢的發展過

程。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深思熟慮,會觀察別人是怎麼做的,會想象自己做這件事的過程與細節、遇到的困難、應該如何克服以及結果,直到你最終跨出了那一步。

學會自我激勵

還有一個有助於幫助你突破舒適區的工具就是:留意自己在整個過程中感受到的愉悅感,學會欣賞自己的積極,並將這種感覺內化。還記得自己邁出第一步時感覺到的那一絲驕傲嗎?記得原本是舒適區外的任務變得熟練和順手後,那種自信的感覺嗎?這些都是你再一次嘗試突破舒適區的信心來源,並幫你緩解了那些不可避免的焦慮和恐懼感。

這些小小的勝利之所以值得銘記,是因為它們是你自己的親身經歷。心理學研究表示,在激勵的三種形式——自我激勵、外部激勵和替代性激勵(也就是鼓勵和你處境相類似的人)——中,自我激勵的作用是最強大而持久的。

別停下!要持續不斷地突破舒適區

當我們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時,我們所處的舒適區不同,所能達到的最佳表現區不同,我們要實現的目標也有所不同——這就意味著,突破舒適區其實是個持久戰。有心理學家發現,如果想持續突破心理舒適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給自己建立“強迫機制”,在某些場合中強迫自己改變行為。

而在建立這種強迫機制時,“小承諾”和“小步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其中小承諾是指的是,給自己做出難度恰到好處的承諾;而小步驟是指把任務分解成更小的、也更容易實現的任務。比如,當有人向你推薦了一個非常棒的機會,但你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夠勝任,不如先答應,然後再學習如何能夠做好這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