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學會這幾招,孩子改掉不吃飯的壞習慣!

寶寶總是不好好吃飯,總是到處跑,每頓飯都要追著趕著喂,經常是飯菜都涼了,還沒吃幾口。寶寶好像也並不餓,這樣會不會影響孩子發育?怎麼辦才好呢!

很多父母盼著自己的寶寶快一些長大,總是憑直覺認為寶寶越大,吃得就會越多,寶寶的活動量越大,食慾就會越來越旺盛。於是憑著自己的直覺,新餵養計劃應運而生。實際上,不同年齡的孩子對食物的需求是不同的,寶寶的食慾並不一定和年歲的增長成正比,而是和身體生長的速度有很大關係。一般說來,小兒出生後的第一年是食慾旺盛的時期。因為在這一年裡,寶寶身體生長的速度最快,食慾自然最好,到了吃飯的時候,往往不等父母準備好,寶寶己經餓得嗷嗷叫了。一歲後會走路的時候,寶寶身體的生長速度逐漸地慢了下來,使得對食物的需要量不那麼大了,寶寶飯量的增加也會相對減慢,而對活動的渴望和衝動卻很大。如果父母所制定的餵養計劃不符合寶寶的實際需要,沒能適應寶寶的消化能力,而是從主觀上期望值過高,那麼在具體實施時就可能感覺到“孩子吃飯真難”,甚至為此產生焦慮。

家長學會這幾招,孩子改掉不吃飯的壞習慣!

寶寶吃飯難的教養策略:首先,家人對寶寶的食物需要量要實事求是。對寶寶飯量的設定要依據寶寶的實際需要,不要總與別人家的孩子攀比,因為每個孩子的食量是不同的。一般來講,孩子是知道飢飽的,對每餐進食量也能夠自行調節。當他不肯再吃飯時,就不要再勉強喂他,千萬別逼迫寶寶多吃,這樣會適得其反。

其次,要了解幼兒心理發展的特點。剛剛學會走路的寶寶,自由走動才是他最大的興趣。同時由於直立行走,兩隻手被進一步解放出來,動手的慾望和衝動時刻驅使著寶寶,沒有他不想動、不敢動的。睜開眼睛就是跌跌撞撞地走動和胡亂折騰,在折騰中學習做事、提高認知、增強體質,也提高大小動作的協調能力。玩到興致上來時,他不把吃飯當回事,可父母卻把“餵飯”當作一件大事來抓,追著喂,攆著喂。越是追,越是攆,寶寶越是把躲避家人的追和攆當成一種娛樂,怎麼還有心思吃飯呢?這也就造成了“餵飯難”。

家長學會這幾招,孩子改掉不吃飯的壞習慣!

另外,必須讓寶寶從不會走路就養成良好的定時定位進餐的習慣,不僅吃飯的時間要相對固定,吃飯的地點也要相對固定,可以專門為他準備合適的桌椅,放在固定的地點,或者就讓他與大人同桌進餐,椅子位置放在餐桌靠裡,使寶寶不能隨便亂跑;吃飯時放悠揚的輕音樂,讓寶寶心情愉悅,情緒穩定;還必須把那些可能會轉移他注意力的玩具拿走,將卡通電視等在飯前0.5~1小時就停止;飯前1小時不給寶寶吃零食,不喝飲料,到吃飯時間,自然就餓了,寶寶才能“飢不擇食”,才能專心致志地吃飯。

如果不能很好的培

家長學會這幾招,孩子改掉不吃飯的壞習慣!

養寶寶吃飯的好習慣,和可能但是寶寶營養不良,抵抗力降低,就容易生病,不是每個辦法都適用於所有的寶寶,父母還要多多細心觀察,針對自己的寶寶做出一套好的應對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