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平高句麗

永徽六年(655年),高句麗與百濟、靺鞨聯兵入侵新羅,新羅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營州都督程名振和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率軍擊高句麗。“夏,五月,壬午,名振等渡遼水,高麗見其兵少,開門渡貴端水逆戰。名振等奮擊,大破之……”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九)顯慶三年(658年)六月,“營州都督兼東夷都護程名振、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將兵攻高麗之赤烽鎮,拔之,斬首四百餘級,捕虜百餘人。高麗遣其大將豆方婁帥眾三萬拒之,名振以契丹逆擊,大破之,斬首二千五百級。”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顯慶四年(659)年,唐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在橫山擊破高句麗將領溫沙門。

                 

唐高宗平高句麗

唐三彩俑

顯慶五年(660年),百濟依仗高句麗的援助,多次入侵新羅,新羅王春秋向唐政府求救。“以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帥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等水陸十萬以伐百濟。以春秋為嵎夷道行軍總管,將新羅之眾,與之合勢。”(《資治通鑑》卷第二百) 蘇定方率唐軍從成山渡海,擊破百濟軍隊,死數千人,餘者潰逃。唐軍水陸齊進,進軍百濟都城。“百濟傾國來戰,大破之,殺萬餘人,追奔,入其郭。”百濟王義慈及太子隆等逃往北方,定方將城池包圍;義慈的次子泰自立為王固守城池。但太子隆之子文思擔心自身和父親的安危,率領身邊人越城投降唐軍,城中百姓紛紛跟隨。蘇定方命軍士登上城頭豎立旗幟,泰被迫開城納降,義慈、隆及各城也都向唐軍投降,唐朝在百濟設置熊津等五都督府。 唐滅百濟,使高句麗的側翼失去了戰略防禦屏障。

蘇定方平百濟,留郎將劉仁願守百濟府城,又以左衛中郎將王文度任熊津都督,但王文度不久即去世。百濟僧道琛、舊將福信守周留城,從倭國迎回王子豐為主,率軍圍攻劉仁願。唐高宗命劉仁軌檢校帶方州刺史,統帥王文度的軍隊,並徵發新羅兵以助劉仁願。劉仁軌會合新羅軍隊在熊津江口大破百濟軍人,解除了對劉仁願的包圍,非洲軍退守任存城。新羅軍糧盡返國。道琛自稱領軍將軍,福信自稱霜岑將軍擴大實力。劉仁軌劉仁願合軍,休息士卒。唐高宗詔令新羅出兵,新羅派將軍金欽統帥軍隊援助劉仁軌,被百濟截擊,戰敗退回。

                  

唐高宗平高句麗

長安城小雁塔

龍朔元年(661年),唐朝募兵四萬四千餘人,前往平壤、鏤方行營。以鴻臚卿蕭嗣業為夫餘道行軍總管,率領回紇等諸部兵前往平壤。唐高宗派任雅相、契苾何力、蘇定方、蕭嗣業率軍水陸分道並進。七月,蘇定方在浿江擊敗高句麗,連戰連勝,進圍平壤。九月,契苾何力到達鴨綠水,率軍乘冰而渡,斬首高句麗軍三萬級,餘下的高句麗軍投降。龍朔二年(662年),龐孝泰與高句麗在蛇水之上交戰,戰敗,與他的兒子十三人都戰死。“蘇定方圍平壤久不下,會大雪,解圍而還。”(《資治通鑑》卷第二百) 熊津都督劉仁願、帶方州刺史劉仁軌在熊津之東大破百濟,佔領許多城池,隨後劉仁軌攻佔真峴城,打通了新羅運糧之路,唐政府增兵七千人去熊津,並派孫仁師將兵浮海助之。

龍朔三年(663年),百濟與日本援助高句麗。孫仁師、劉仁願與新羅王法敏率陸軍但未遇敵。劉仁軌率水軍在白江口四次擊敗日本軍,焚燒日軍船四百艘,百濟王豐逃往高句麗,王子忠勝、忠志等率眾投降,百濟最終平定,只任存城未下,劉仁軌遣百濟降將黑齒常之等攻取了任存城。            

唐高宗平高句麗

俯看乾陵

乾封元年(666年),高句麗泉蓋蘇文死,長子泉男生繼任莫離支,當其出巡時其弟泉男建趁機奪權,自任莫離支,發兵討伐泉男生。泉男生逃往另外的城邑,派子泉獻誠到唐朝求救。六月,壬寅(初七),唐朝任命右驍衛大將軍契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領兵救泉男生;任命泉獻誠為右武衛將軍,擔任嚮導。又任命右金吾衛將軍龐同善、營州都督高侃為行軍總管,共同討伐高句麗。“九月,龐同善大破高麗兵,泉男生帥眾與同善合。詔以男生為特進、遼東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撫大使,封玄菟郡公。”(《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二月,唐中央政府派李勣出任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司列少常伯安陸人赦處俊為副大總管,龐同善、契何力同為遼東道行軍逼大總管並仍兼安撫大使;水陸諸軍總管和運糧使竇義積、獨孤卿雲、郭待封等,都受李勣節制,對高句麗發動最後一擊。乾封二年(667年),李勣攻佔新城(今遼寧撫順北高爾山城),留契苾何力守城。“時高麗兵十五萬屯遼水,引靺鞨數萬眾據南蘇城,何力奮擊,破之,斬首萬級,乘勝進拔八城。引兵還,與勣會合,攻辱夷、大行二城,克之。進拔扶余。”(《新唐書》卷一百一十)泉男建派兵攻擊唐軍龐同善、高侃在新城的軍營,被薛仁貴擊破。高侃進軍到金山(今遼寧昌圖西),與高句麗作戰失敗,高句麗軍乘勝追擊,遭薛仁貴率軍橫擊,大敗,唐軍攻佔南蘇(今遼寧撫順東蘇子河與渾河交流處)、木底(今遼寧新賓西木奇鎮)、蒼巖(今吉林集安西境)三城,與泉男生軍會合。

總章元年(668年)二月,薛仁貴率三千人大破高句麗軍,殺獲一萬多人,“遂拔扶餘城(今遼寧四平),扶餘川中四十餘城皆望風請服。”泉男建再次派兵5萬救扶余城,“與李勣等遇於薛賀水(又稱薩賀水,今遼寧丹東西南趙家溝河),合戰,大破之,斬獲三萬餘人,進攻大行城(今遼寧丹東西南娘娘城),拔之。”(《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各路唐軍會師鴨綠柵,鬥志昂揚,奮勇出擊,大破高句麗軍,追奔200餘里,攻佔辰夷城。高句麗各城守軍或逃或降。唐軍進圍平壤,九月,高句麗王高藏派泉男產率首領98人,持白幡投降。泉男建仍然閉門拒守,並多次派兵出戰,都被擊敗。高句麗將領僧人信誠聯絡唐軍作為內應,於五天后打開城門,引唐軍攻佔平壤,泉男建自殺未遂被擒,高句麗自西漢元帝建昭二年(前37年)立國,至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歷705年而亡。

聲明: 本文圖片來源於“東方IC”,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公司、組織、個人未經東方IC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