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叔公"養成記——東晉簡文帝的傳奇一生

本作品是對史圖館專欄的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且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歷史學術研究,僅供參考。

我館的新版《中國曆代疆域變化年表》勘誤工作正進行到東晉,剛修正了因廢帝(海西公)年號"太和"被誤記為哀帝年號而導致的事件"桓溫廢司馬奕"誤變為"桓溫廢晉哀帝"之錯誤。

然後筆者驚恐地發現,桓溫廢帝后另立的新君,東晉第八任皇帝司馬昱,竟然是東晉首任皇帝司馬睿的……親兒子!

於是我趕緊翻了下《晉書》和《通鑑》,從這一事件引申出來,徹底捋了遍東晉皇帝的世系,把其中早逝、絕嗣、弟終堂兄及、孫死爺爺繼這些令人頭大的破事完全整理明白。

為了能清楚地表現出繼承順序與家族關係,我給讀者們畫了張東晉皇帝世系草表:

【圖1】東晉皇帝世系表

(注:我的這張表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其它世系表大多側重皇帝的生卒年份或在位起訖年份(通常二選一),但我這張表主要寫的是他們登基時的年齡與享國時長,畢竟特殊王朝特殊對待嘛,而另一個需要如此對待的大概是東漢。)

對著這張表,我開始一邊扳手指頭一邊數:"爸爸的爸爸叫爺爺,爸爸的弟弟叫叔叔,爺爺的弟弟叫,叫,叫叔公!"

於是乎,這個並沒有出現在記述筆法含蓄的《晉書》或其他任何史籍中、但它確實存在或至少應該存在的皇位繼承人的稱呼,就被我華麗麗地確定為"皇太叔公"了(注:斷句是"皇、太、叔公"不是"皇、太叔公")。

孫死(叔)爺爺繼,這一神奇到駭人聽聞的皇位繼承方式在中國兩千餘年的帝制裡都算是絕無僅有了。哦稍等,光是在晉朝之內好像就還有另外一個例子:八王之亂中,公元301年,與司馬昭平輩的趙王司馬倫廢黜了他的侄孫晉惠帝司馬衷,自立為帝,但不過數月就在宗室討伐與禁軍政變中敗亡,徒留"狗尾續貂"之笑柄,甚至從未被後世史家看作是晉朝的一帝。不過出於嚴謹起見,這句話最好還是加上一個條件——皇位是自然繼承而不是弒君篡位(司馬奕是被桓溫而不是司馬昱廢黜的)。

此外,從這張表中,晉朝皇室那頗讓人憂心的遺傳基因,我們也可以窺見一斑:

東晉從第二任皇帝晉明帝,到第六任皇帝晉哀帝,連續五任,沒一個能活過三十歲的。

兩位極幼年(分別是2歲和5歲)登基的皇帝甚至都沒活過二十歲。

而七位成年以後(有四位也不過才二十餘歲)才登基的"長君",在位全部不超過十年。

唯二兩位十餘歲登基享國二十餘年的"正常"皇帝,孝武帝司馬曜開創了"太元之治"(就是武陵人捕魚為業的那個晉太元中),但竟然因為與后妃的一句玩笑而被其悶殺;另一位安帝司馬德宗則是個口齒不清的智力障礙患者,與EU4開局的英格蘭三蛋王有得一拼。

其實,東晉皇室已經很竭力地在"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範圍內儘可能的立長君了,比如成帝死後繼位的就是他的弟弟而非他的兒子,穆帝死後繼位的是他的堂兄,而且已經是同輩中最年長的了。無奈幾位老哥是一個比一個夭壽,實在救不回來。

所以在司馬奕被廢以後,再也忍不下去的東晉皇室,乾脆拋出了元帝之子司馬昱,這個爺爺輩的、絕對的"長君"來繼承皇位(暴論)。

好了,現在我們已經充分了解了這位"皇太叔公"的珍稀性,那接下來就來扒一扒如此一朵奇葩究竟是怎樣被孕育出來的:

事實上,司馬昱的事蹟在正經史書裡,記載的並不多,在他自己的本紀裡(與其子孝武帝合傳),只有區區四段文字(即位前、鹹安元年、二年、兩件逸事),其它大多散落在諸如桓溫等人的列傳中(在晉書中,桓溫與王敦合傳,排在列傳第六十八,還在四夷傳之後,僅在桓玄、蘇峻、孫恩、盧循等人之前,可謂是標準的逆臣傳),而且也大多重複或不甚重要。

為了表述簡潔,我把司馬昱人生中的這些事情,與此時東晉發生的國家大事一起,列在同一張表中,以供諸位速讀參考:

【圖2】東晉簡文帝司馬昱大事年表

從這張表可以看出,司馬昱在登基之前,已經是個妥妥的七朝元老了(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廢帝)。

司馬睿44歲時,也就是他6年享國中的第4年,夫人鄭阿春生司馬昱。司馬昱作為元帝諸子中最年幼的,比長兄司馬紹(明帝)小20歲,算是不長不短吧。

元帝、明帝二朝時(總共也不過6年),司馬昱還小,只是個宗室太平王爺。但他的王號"琅琊王"則顯出幾分尊貴——這是司馬睿曾經的王號。

在只比他小兩歲的侄兒成帝朝中(這一朝比較長,17年),司馬昱15歲任右將軍加侍中,21歲任撫軍將軍加秘書監,"履尚清虛,志道無倦,優遊上列",作為一個能力尚可的宗室,和大他四歲的哥哥司馬晞一道,一邊攢著資歷一邊穩步走向東晉的權利中樞。

成帝去世時,司馬昱與其兄司馬晞,還有何充和庾冰一併受託為顧命大臣。在短暫的康帝朝中,24歲的司馬昱加領太常,此時他的風評與威望已經達到了較高的地位。

344年,23歲的康帝撒手人寰,留下21歲的皇后褚蒜子懷抱2歲的穆帝登基(他們是25歲的司馬昱的侄媳與侄孫)。這位褚蒜子便是東晉鼎鼎有名的崇德太后,歷經康帝、穆帝、哀帝、廢帝、簡文帝、孝武帝六朝,曾三度垂簾聽政(穆帝、哀帝、孝武帝)。穆帝也是司馬昱以叔公身份輔佐的第一位皇帝。原本作為顧命大臣的幾位原班人馬幾乎可以全套留任。次年,晞昱兄弟倆紛紛升官。再次年,何充去世,褚太后召司馬昱"專總萬機",似乎整個東晉朝堂在這些年輕的政治家手中平衡得還頗為不錯。

然而,永和三年,35歲的桓溫逆江而上攻滅成漢,煊赫的軍功使本就勢力龐大的桓氏家族破壞了這個脆弱的表面平衡,異軍突起,這使得局面逐漸超出了司馬氏這群年輕人的掌控。五年,桓溫率所部盛兵東下武昌,作為對朝廷多次拒絕其北伐的嚴正抗議。雖然最終被司馬昱苦勸退回,但這一舉動使得東晉朝廷顏面掃地。

八年,晞昱二位分別升任太宰、司徒,宗室身份的高官顯爵似乎還能壓桓溫一頭。九年,揚州刺史殷浩北伐,意圖以此來遮蔽一些桓溫的耀眼光芒,可惜屢戰不勝,反倒給政敵提供了不少口實。十年,桓溫彈劾廢黜了殷浩,這象徵著42歲的桓溫從此獨攬朝政,不論是宗室還是大臣都不再有能力與其抗衡。同年,桓溫發動了渴盼已久的北伐,進一步為自己攫取軍功並掌控軍隊。隨後幾年中,桓溫又發動了二次北伐,收復了故都洛陽。這一系列的勝利令桓溫的地位完全不可動搖。

昇平二年,39歲的司馬昱對抑制桓溫、扶持皇室已完全灰心,於是向已經成年的穆帝還政,準備迴歸到自己更加嚮往的清談度日的悠閒貴族生活。但褚太后與穆帝依然挽留其繼續輔政。

哀帝、廢帝二朝,這二位則是司馬昱以叔公身份輔佐的第二、第三位皇帝。此時的司馬昱雖然地位愈發崇高,成了劍履上殿的丞相,但似乎不再有曾經的鬥志,轉而是選擇與桓溫合作,洌洲、塗中兩次會盟,只求朝政的穩定和自身的平安。

太和六年(即鹹安元年),桓溫聲稱司馬奕其實患有ED,三個皇子其實都是司馬奕讓寵臣為他代勞與后妃所生(南北朝宮廷戲提前預演?),並以此為藉口廢黜了司馬奕。而在這個廢君藉口之下,司馬奕的三個皇子顯然也就喪失了繼承權。於是桓溫擁立近年來與其關係頗為密切、顯得十分馴服的司馬昱為帝(立長君而非孺子也可以讓他的行為顯得不那麼王莽化)。

【圖3】表情包1

就在當年,桓溫先是裝模作樣地入宮向司馬昱解釋他廢立君主的"不得已的苦衷",面對著比他大8歲的桓溫,司馬昱"對之流涕",桓溫"懼不能言"。

次月,桓溫就又急不可耐地給不肯合作的太宰武陵王司馬晞和他的兩個兒子羅織罪名以剪除異己,逼迫新蔡王司馬晃入宮向皇帝"自述與晞等謀反",司馬昱"對之悲泣",桓溫"流汗變色,不復敢言"。然後出門就把司馬晞全家流放新安郡了。

雖然鹹安年號有兩年,但其實高齡繼位的司馬昱(52歲的登基年齡比東晉所有皇帝的去世年齡都大)僅僅只做了八個月的皇位就"憂憤而終",臨終前向桓溫和褚蒜子託孤(其子司馬曜只有11歲)。桓溫在第二年也因病逝去,崇德太后輔佐孝武帝,開創"太元之治"。

與他乏善可陳的為政舉措相反,司馬昱其人倒是有不少奇聞典故,託他身份顯赫且有擅於清談的雅名之故,《世說新語》中收錄了許多這樣的故事。下面輯錄幾則:

德行37:

晉簡文為撫軍時,所坐床上塵不聽拂,見鼠行跡,視以為佳。有參軍見鼠白日行,以手板批殺之,撫軍意色不說,門下起彈。教曰:"鼠被害,尚不能忘懷,今復以鼠損人,無乃不可乎?"

言語56~61:

簡文作撫軍時,嘗與桓宣武俱入朝,更相讓在前。宣武不得已而先之,因曰:"伯也執殳,為王前驅。"簡文曰:"所謂'無小無大,從公於邁'。"

顧悅與簡文同年,而發蚤白。簡文曰:"卿何以先白?"對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質,經霜彌茂。"

桓公入峽,絕壁天懸,騰波迅急。迺嘆曰:"既為忠臣,不得為孝子,如何?"

初,熒惑入太微,尋廢海西。簡文登阼,復入太微,帝惡之。時郗超為中書在直。引超入曰:"天命脩短,故非所計,政當無復近日事不?"超曰:"大司馬方將外固封疆,內鎮社稷,必無若此之慮。臣為陛下以百口保之。"帝因誦庾仲初詩曰:"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聲甚淒厲。郗受假還東,帝曰:"致意尊公,家國之事,遂至於此!由是身不能以道匡衛,思患預防,愧嘆之深,言何能喻?"因泣下流襟。

簡文在暗室中坐,召宣武。宣武至,問上何在?簡文曰:"某在斯。"時人以為能。

簡文入華林園,顧謂左右曰:"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閒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

政事20:

簡文為相,事動經年,然後得過。桓公甚患其遲,常加勸免。太宗曰:"一日萬機,那得速!"

尤悔12:

桓宣武對簡文帝,不甚得語。廢海西后,宜自申敘,乃豫撰數百語,陳廢立之意。既見簡文,簡文便泣下數十行。宣武矜愧,不得一言。

……

順帶一提,這貨作為晉朝名義上(含追封)第十六任、實際上第十二任、東晉朝第八任的皇帝,他的廟號居然還是,"太宗"!

不過這也很好理解,畢竟廟號濫封這一現象,也正是從東晉十六國時期開始的。西晉五帝只有司馬炎有廟號,東晉十一帝就封了七個廟號。

【圖4】表情包2

參考文獻:

【1】《晉書·卷八·帝紀第八》

【2】《晉書·卷九·帝紀第九》

【3】《晉書·卷九十八·列傳第七十八》

【4】《資治通鑑·卷第一百零三·晉紀第二十五》

【5】《世說新語》相關篇目

【6】《無可奈何帝王悲——之司馬昱形象分析》

【7】《中國曆代疆域變化年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