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長治金墓罕見的“地下”雙層閣

在長治地區以往的考古發掘中,發現的金代墓葬基本都是單層墓葬,2011年,在長治市安昌村發現了一座磚雕仿木建築結構的金代雙層閣樓式墓葬,極為罕見,墓內裝飾有精美的磚雕,還畫有水井、碾子等壁畫。由於沒有發現墓誌銘,墓主人身份成了謎。他究竟是什麼人,死後也要住二層閣樓?墓內發現的骨骸是遷移過來的,那麼死者是遷葬時火葬的還是死後即火葬的?

探秘:長治金墓罕見的“地下”雙層閣

磚雕仿木建築結構的金代雙層閣樓式墓葬

工廠施工挖出兩座古墓

在潞州區馬廠鎮西北面,緊鄰漳澤水庫的地方有一個叫安昌的村子,是個2000多人的大村莊,在2018年國務院批覆同意長治行政區劃調整之前,這裡隸屬於長治市郊區。

安昌村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村落,在明朝正德年間屬於潞城縣管轄,《潞安府志》記載“潞城六鎮:曰黃碾、曰安昌、曰微子店……”是潞城縣的一大重鎮,村裡廟閣眾多,有“七星八臺九連池”之景觀,不僅文化底蘊深厚,經濟也十分發達。清朝順治年間《潞安府志》中記載:“各鄉有社倉……潞城四社在城、南垂、安昌、黃碾。”如今,安昌村仍然保留有幾塊殘損的古代石碑,記載著清朝乾隆年間安昌有鹽店、鐵匠鋪、綢緞莊等商號……可見那時的安昌經濟十分繁榮。

2011年10月6日,安昌村的昌山建築材料廠正在擴建,兩臺大型挖掘機取土作業時發現下面有墓葬!廠方立即停止施工對墓葬進行了隔離保護,並將情況上報至文物主管部門。

隨後,原郊區文物旅遊發展中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晉東南工作站工作人員組成考古隊來到現場,開始對兩座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

雙層閣樓式墓葬十分罕見

這兩座墓葬相隔不遠,坐北朝南,頂部呈穹廬形,內部呈正方形,為仿木結構磚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是家族合葬墓。這兩座墓室不同之處是,一座是單層墓葬,而另一座則是雙層閣樓式墓葬,十分罕見。

楊林中帶隊進行了當時的考古發掘,他當時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晉東南工作站站長。據他介紹,單層墓葬為磚雕仿木建築結構,高3.2米,直徑2.1米。當中大小墓室共有9個,其中最小的墓室0.23平方米,最大的墓室1平方米左右。墓壁由青磚砌成,雕刻有門窗、斗拱、立柱、簷椽、瓦脊等裝飾,墓壁還畫著水井、碾子、石磨等生活場景和用具。

另一座墓葬也是磚雕仿木結構,不同的是這是一座雙層閣樓式建築結構,高5.5米,直徑2米。上下兩層共有17個墓室,最小的墓室0.23平方米,最大的墓室1.32平方米。墓壁同樣是用青磚砌成,也雕刻著門窗、斗拱、立柱、簷椽、瓦脊等裝飾,墓壁上同樣畫著水井、碾子、石磨等生活用具。

從事考古工作30多年,楊林中參與了很多墓葬的發掘工作,這兩座墓葬的精美程度,連他也讚歎不已。依據墓葬形制,仿木構建築式樣及彩繪、磚雕風格等,參照本地和鄰近地出土的同時期墓葬資料,考古人員判斷這兩座墓葬為金代遺存。

在長治地區以往的考古發掘中,發現的金代墓葬基本都是單層墓葬,記者查閱資料時發現,即便其他地區發現有雙層墓葬,也只是在甬道周圍的墓壁上以壁畫的形式畫出一個假墓室,或者是利用磚雕技術雕刻出二層墓室。此次在長治地區發掘出金代雙層閣樓式墓葬,在山西同一時期發現的墓葬中是十分罕見的。

生活豪華,墓主人究竟是誰

考古隊員在這兩座墓葬中清理發掘出了十餘件陶、瓷器,並沒有墓誌銘,墓壁上也沒有題記,墓主人究竟是誰成為一個謎團。

古人有“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觀念,《潞安府志》有載:上黨境內“送死多厚於奉生”,這從喪葬儀式和墓葬形制都可以反映出來。古人墓室仿照生前的住宅而建,墓室內的陳設表現死者生前的生活狀態,墓壁上畫著死者生前的生活細節、隨葬品都是死者生前所用或者喜愛的。

墓室內仿木結構的表現手法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雕磚為主的仿木結構磚墓,另一種則是以壁畫為主的仿木結構壁畫墓。有的墓內同時用壁畫和雕磚作裝飾,周圍的壁飾則以桌椅傢俱及主僕侍從等。據楊林中介紹,這兩座金代墓葬採用磚雕和壁畫互相補充的手法,不僅在墓內雕刻有門窗、斗拱、立柱、簷椽、瓦脊等,墓壁上還畫著墓主人生前用過的水井、碾子、石磨等生活用具。周圍的裝飾則為桌椅傢俱及主僕侍從等。

也就是說,墓葬的主人作古後依然要有僕人在另外的那個世界裡侍奉他的生活起居,同時住的“房子”也要像活著時候一般豪華。由此可以看出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狀態,而這些也是墓葬主人所擁有財富的寫照。

那麼,這樣豪華的雙層閣樓式墓葬裡,究竟埋葬著什麼人?這是長治地區首次發現金代雙層閣樓墓葬。黎城縣的舊志中關於喪禮有記載,人死後,“先期營墓穴,富者圈以石,次用磚,貧則土穴而已……至於墓誌銘士大夫有之,庶人則否,惟名器芻靈習俗叮相沿……”庶人,泛指無官爵的平民百姓。雖然這兩座墓葬不在黎城境內,但上黨地區的喪葬風俗應該不會相差太大。

據《政和五禮新儀》卷二十六“凶禮·品官喪儀·葬”條:有“非官不志”的規定。“我們只能從出土的十餘件陶、瓷器等陪葬品,以及墓葬結構和規模來看,墓主人應該是當時的大戶人家。”楊林中表示。

多樣的上黨喪葬文化習俗

楊林中介紹說,山西地區的金代墓葬注重營造墓室,流行磚雕、仿木結構、墓壁彩繪,都是金代墓葬形制的一種代表形式,基本上與北宋後期相同,而且隨葬品較少,具有宋代墓葬風格。這兩座墓內磚雕的手法並不是什麼純熟,工藝也不算精緻,僅為後人展現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排場。

考古人員在清理發掘時卻發現,這兩座墓葬中的許多骨骸是遷移過來的。歷史上,宋、金都曾統治過長治所在的上黨地區。楊林中表示,金代墓葬風格大體在遼墓和宋墓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從墓葬的族屬看,金統治區內的墓葬大體有女真族風格、契丹風格和宋墓風格。從埋骨灰這個特點可以看出墓主人可能是少數民族,或是受其影響的漢人。

我國傳統的觀念中講究“入土為安”,喪葬習俗中土葬較為普遍。火葬這種方式與我國傳統的儒家喪葬觀念相悖,不僅民眾認為是大不敬的行為,一直以來也被統治者所禁止。文獻資料記載,在宋金時期,卻盛行用火葬。司馬光《司馬氏書儀》卷七《喪儀》指出:世人又有遊宦沒於遠方,子孫火焚其柩,收燼歸葬者。一些人在外地做官,死後要落葉歸根,只能火葬後攜帶骨灰回去埋葬。據《宋史》卷三百四十七·列傳第一百零六記載,濟南人李昭玘擔任潞州(治今長治)通判時,“潞民死多不葬,昭玘斥官地,畫兆竁,具棺衾,作文風曉之,俗為一變。”他撰寫的《樂靜集》卷八中,載有他發佈《潞州戒焚死榜》,可見當時有很多人死後火葬。

那麼,這兩座墓葬中的主人是先前土葬在其他地方遷葬時火葬?還是一開始就火葬?我們已經無從知曉。但這真實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經濟、文化對長治喪葬習俗的影響。另外,這兩座墓葬所採用的仿木結構建築形式,是中原和北方地區金代墓葬比較有特色的一種磚室葬。楊林中表示,這兩座墓葬為研究當時上黨地區喪葬文化及社會文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來源:上黨晚報 記者 鄭學 注:圖片由楊林中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