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敗走麥城,曾路過馬超封地,為何馬超卻不出手相救呢?

茗茗之中-徐瑞


公元219年八月,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逼得曹操想要遷都避難。但轉瞬之間形勢驟變,呂蒙白衣渡江,奪取了關羽大本營江陵。徐晃奉命援救樊城,殺得關羽銳氣受挫。



此時的關羽在荊州已經喪失了任何發展的可能,進不能克襄樊,退不能奪荊州。本應該由此時從襄樊戰場迅速退到上庸避難的時候,他卻反其道而行之,妄圖回軍奪回荊州。最終結果就是敗走麥城,被吳將馬忠斬殺於臨沮;

[孫]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

這句話交代了關羽死於臨沮,而在《三國志·馬超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句話;

[劉備]以超為平西將軍,【督臨沮】,因為前都亭侯

這句話說明了馬超被劉備冊封為平西將軍,負責管理臨沮這個地方。很多人因此認為關羽被殺時,馬超見死不救。但實際上關羽被殺時,馬超根本就沒有任何可能營救關羽。



臨沮曾經屬於關羽管轄範圍,但呂蒙白衣渡江之後,荊州全境已經歸屬孫權,臨沮也在其中

首先說,臨沮是今天湖北遠安縣,三國時期屬於荊州地區。《三國志·徐晃傳》中記載;

[徐晃]從徵荊州,別屯樊、討中廬、臨沮、宜城賊

這句話記載的是徐晃跟隨曹操南征荊州時的情況,他屯兵樊城,就近攻打中廬、臨沮、宜城的賊寇。以此可見,臨沮實際上距離樊城比較近,屬於荊州勢力範圍。



呂蒙白衣渡江之後,孫權到達江陵城,荊州地區的官吏全部歸附孫權。孫權又派遣了陸遜攻下了荊州和益州的軍事要地宜都、秭歸,並且命令陸遜屯夷陵,守峽口,防止關羽乘船逆流而上。

以此看來,荊州全境實際上已經落入了孫權的手中,自從關羽率軍回來的時候,孫權已經封死了關羽所有的逃亡路線。



馬超已經升職加薪,根本不在荊州地區

關羽被殺是在公元219年十二月,此時距離馬超都臨沮已經過去了4年多的時間。這期間,馬超曾經跟隨劉備在漢中地區作戰。而且漢中之戰結束之後,馬超一直在劉備的身邊。

公元219年七月,蜀漢官員一百二十餘人以馬超為首勸劉備進位漢中王。劉備稱王后,拜馬超為左將軍,假節。馬超也因此成為了蜀漢陣營中名義上僅次於關羽、張飛的將領,根本不可能會去關羽手下一個小小縣令。所以馬超根本不可能出現在荊州臨沮這個地方。


我是越關


關羽敗走麥城的時候,馬超會不救關羽嗎?不可能的,先不說關羽對蜀漢的重要性,就憑他和劉備“恩同兄弟”的關係來說,馬超也不會不救他。

馬超之所以不救關羽,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沒辦法救。而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就必須要從一個叫臨沮的小縣城說起。


馬超授平西將軍,督臨沮,關羽敗走麥城,在臨沮被殺

從上圖可以看出,臨沮縣在麥城以北,離麥城也不遠,關羽敗走麥城後繼續北上,就是在臨沮這地方被吳將潘璋埋伏,父子倆都為國捐軀了。

而之所以會有“馬超離關羽不過數里,而不去救援”的錯覺,就是因為我們都錯誤的認為:馬超此時還在臨沮。

不錯,馬超在投靠劉備並拿下成都之後,是被劉備封為了平西將軍、都督臨沮,和當時關羽所駐守的荊州南郡相距數百里,以為呼應。但之後爆發漢中之戰的時候,馬超就被調回了益州,與張飛、吳蘭等屯兵下辯,並策反了氐族七萬餘人,牽制曹軍主力。

劉備繼任漢中王后,馬超已在成都,又怎麼可能跑到千里之外的臨沮去救援關羽呢?

劉備奪下漢中後,封馬超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至此馬超就住在了成都,再也沒有回過臨沮了。同樣的,還有一個細節也可以說明馬超不在臨沮。

劉備做了漢中王后,本來為治中從事的名士彭羕被外放到江陽做太守,臨行前他去面見馬超,並有過一段對話:

馬超:“你是朝廷名士,才能出眾,怎麼能外放,做個小郡的太守呢?”

彭羕:“劉備這個老兵痞子,不足與謀。”

馬超:“你在外部為官,我在內部接應,天下沒有不平定的。”

這就是著名的“彭羕謀反疑案”,按照馬超的“你外我內”的說法,則更加證明了馬超在關羽敗走麥城的時候,已經在成都上班了。

從時間點可以看出,關羽北伐和“彭羕謀反疑案”都是發生在劉備繼任漢中王之後,所以關羽敗走麥城時馬超根本就不在臨沮,又何來的“見死不救”呢?


狐史首丘


這是一個天大的誤會,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誤會呢?史載:關羽敗走麥城,在臨沮被吳軍所俘,關羽及關平當場被害,而臨沮恰恰是馬超的封地。於是就產生了這樣的誤會,既然關羽逃到了馬超封地,馬超為什麼不去解救呢?

關羽當時已經是無路可走,本來關羽率兵返回江陵,是想重新奪回江陵。但是呂蒙採取了瓦解關羽軍心的計策。關羽所派使臣,看到的是呂蒙善待江陵眾軍士的家屬,並沒有大開殺戒。於是,關羽的部眾歸心似箭,都離開關羽,投降了吳軍。

沒有辦法,關羽在麥城短暫停留後,開始醞釀新的逃亡計劃。那麼該往哪裡逃呢?往南肯定是不可能了,江陵已經失陷。往東更不可能,江夏是吳軍的地盤。往北投靠曹軍更是不可能,關羽曾經投降過曹操,再投降就是二進宮了,曹操肯定不會放過他。往西逃,秭歸已經被陸遜所佔領,水路也被切斷,那麼就剩下一條路可走,那就是經臨沮往西北方向逃,去找上庸的劉封和孟達。

關羽的逃跑路線早就被呂蒙分析的很透徹,因此,呂蒙早早的派潘璋守候在臨沮,就等著關羽上鉤呢。那麼明明馬超督管著臨沮,為什麼還會有潘璋設伏臨沮呢?難道馬超被潘璋打敗了嗎?不是的。

馬超投降劉備時是很狼狽的,當時馬超為張魯所不容,張魯的部下要加害馬超,所以馬超是為了活命才投奔的劉備。當時馬超所領部眾不超過一千人,但是劉備卻大喜。為什麼呢?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馬超落魄,但是威名尚在。於是劉備讓馬超停步,暗地裡派自己的數千人去充當馬超的下屬。接下來在成都堅守的劉璋就看到了奇怪的一幕,馬超領著重兵前來圍攻成都,於是劉璋脆弱的心理遭到重擊,隨之就投降了。

劉備拿下成都後很高興,他為了感謝馬超這臨門一踹,於是封馬超為平西將軍,督臨沮。既然馬超封地為臨沮,那麼他去了沒有呢?沒有。

馬超隨後被劉備留在成都,幫助他奪取漢中。在漢中之戰中,馬超利用自己的威望,策動氐族雷定七部萬餘人在陳倉襲擊曹軍,企圖阻止曹操進入漢中。隨後,馬超又同張飛屯兵下辯,妄圖截斷曹軍退路,後來失敗而走。

漢中之戰後,劉備奪得漢中全境。劉備加封馬超為左將軍,假節。但是此時馬超卻是四大將軍中最不受待見的。為什麼這樣說呢?

前將軍關羽,此時正獨立掌管荊州,位高權重。右將軍張飛鎮守軍事重鎮江州,把守住了川蜀的水路,位置極其重要。黃忠病重,留在成都看病。而馬超除了假節,軍權基本被剝奪,屬於無權派。而曾經的封地臨沮也屬於遙領,自己根本去不了。

史載:馬超羈旅歸國,常懷危懼。他明白自己在蜀漢的地位很尷尬,名聲很大,卻沒有自己的黨羽。除了馬岱之外,能夠效力於馬超的將領很少。所以,馬超很鬱悶。

最後回到正題,當關羽敗走麥城,逃往臨沮方向時,馬超此時正在成都鬱悶,根本不在防地,如何讓他去救援關羽呢?不過這也給我們提供了另外一個思路,假如劉備當時放馬超走,讓他去荊州的臨沮,關羽會死嗎?有可能不會。

馬超的勇武,只有在騎上戰馬,往返衝殺時才能發揮出來。劉備把馬超放在川蜀的山地之中,完全是限制了他才能發揮。如果馬超能夠督管臨沮,在平原地帶哪怕統領幾千名騎兵,如果關羽經過他的防區臨沮,馬超最起碼也能支援一下關羽。

而且,如果有馬超在臨沮和江陵互為犄角之勢,估計呂蒙也不敢有偷襲江陵的打算。可惜,劉備擔心馬超擁兵自重,將他限制到成都,最後鬱鬱而終,豈不可惜?


每日趣評


作為五虎上將之首,關羽的一生是傳奇的,過五關,斬六將,一心向漢,將一個忠字做到極致;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將一個勇字做到純青!<strong>

可惜兵敗麥城,身死臨沮,英雄末路,令世人為之唏噓。由於關羽被擒於臨沮,而臨沮這個地方,劉備曾派馬超督管,有人就說,關羽在馬超的地盤上被擒殺,為什麼馬超見死不救呢?這還得從馬超督臨沮說起。

一、輔助劉備入川有功,督管臨沮。

馬超本是西涼軍閥馬騰的兒子。曹操進軍關中,將欲攻漢中軍閥張魯之時,遭到馬超和韓遂的聯合反抗,隨後曹操改攻涼州。涼州失守之後,馬超投奔張魯,後來差點遭到張魯部下的殺害,於是最終投奔劉備。

當時劉備正在對益州的劉璋用兵,正要圍攻成都。由於馬超是漢朝伏波將軍馬援之後裔,並且年少有為,勇猛過人,在西涼素有威名。劉備知道馬超的威望,於是暗中給馬超一支軍隊,令馬超幫助劉備圍困益州首府成都。

馬超自然明白劉備的用意,於是徑直將軍隊開到成都城下。

益州劉璋本來就胸無大志,兵弱將寡,劉備入川以來,勢如破竹,獲得了益州大片土地,益州已經是人心惶惶。再加之馬超率軍圍困成都,城中百姓十分恐慌,劉璋更是如坐針氈,只得開城受降,就這樣,馬超為拿下成都立下大功。

《三國志》中記載:先主遣人迎超,超將兵徑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以超為平西將軍,督臨沮,因為前都亭侯。

劉備一高興,就封馬超為平西將軍,掌管臨沮。這就是馬超督臨沮的經過。但是,當時劉備並未稱王,說臨沮是馬超的封地,則是不準確的。

二、關羽敗走麥城,身死臨沮。

既然馬超被派掌管臨沮,那麼關羽被擒於臨沮之時,馬超為何不出手相救呢?關羽在馬超所掌管的地方被擒,那麼馬超該作何解釋呢?其實,馬超也是有心殺賊,無力迴天啊!原因有兩。

首先,所謂“督臨沮”只是一個虛職,馬超並不直接管理臨沮。恰恰相反,當時臨沮是屬於荊州的一部分,是關羽所鎮守的地盤。大家看一看劉備封賞馬超的頭銜便可窺見一二。

馬超本是西涼軍閥,在西涼很有威望,在後來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時候,馬超奉命在西涼策動氐族七部幾萬人起義,牽制曹操,響應劉備,由此可見,儘管馬超已經失去涼州,但是馬超的威望在西涼地區依然很高。

劉備入川之後,封馬超為徵西將軍也是希望他能子承父業平定西涼。然而,臨沮遠在東邊的荊州,為什麼又要令馬超“督臨沮”呢?顯然,劉備並非真的讓馬超去管理這一個小小的臨沮縣城,我們可以將它理解為一種虛職或一種名譽稱號,馬超在此地並不具有實權,當時此地是屬於鎮守荊州的關羽管理的。

其次,當時馬超也並不在臨沮。由於在關羽進攻襄樊之時,正是劉備漢中之戰勝利的那一年。剛才說到,在漢中之戰前夕,馬超還在前線策動西涼起義,並與張飛、馬超、雷銅、吳蘭等人忙著攻打下辨呢!漢中之戰勝利後,馬超與一百二十名大臣上聯名書,上表漢獻帝,輔助劉備稱王,因此漢中之戰結束之後,馬超也在劉備身邊。

漢中之戰219年5月結束。而襄樊之戰從219年7月開始,到219年12月結束。可見,在關羽發起襄樊之戰時,馬超是來不及支援的。而且襄樊之戰的戰局急轉直下就發生在短短几十天內,當關羽父子被困臨沮之時,馬超尚在千里之外,因此,關羽之死,決不能讓馬超來背鍋!

而反觀關羽在襄樊之戰前後的表現:對待東吳,他傲氣凌人,不加以爭取;對待下屬,他不加團結,導致內部生出嫌隙;對待戰事,他剛愎自用,大意輕敵,或許,他不可一世的威名與盛氣凌人的傲氣才是他慘死的最大原因。


無筆史官


關羽敗走麥城,曾路過馬超封地,為何馬超卻不出手救他呢?

關羽,一位英雄人物,萬軍之中取敵軍首級,作為蜀國大將,劉備的兄弟,最大的缺點就是自傲,一時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大意失荊州,最後卻落的一個敗走麥城、臨沮被斬的下場,我相信不少朋友看到這一章的時候都會感到十分的惋惜,但是實際上要是仔細看了的話或許大家還會有一個疑惑,那就是為什麼馬超不出手把關羽給救下來了,他們不是盟友嗎?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清楚了,那就是當時關羽確實是和馬超兩人之間是有一絲成見的。

這個成見是在劉備佔領了益州之後,他對關羽只是進行了金錢的獎賞,而對馬超卻封了將軍給了官職,所以說在當時關羽就十分的不服氣,本身他就非常看不起馬超,得知和馬超一起被封為五虎上將更是一臉不服。

這就好比在同一個公司工作,有人看你不舒服,你自然也不會和他關係有多好,馬超便是如此,至少他對關羽也是不待見的,但是這也並不是馬超不救關羽的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馬超其實並不在自己的封地裡面,在關羽路過馬超的領地的時候,馬超正在成都,所以說當時馬超是根本無法來救援關羽的,如果想要救他的話,就算是派兵支援也頂多就是去收屍的,並不能起到任何的實質性的效果。

另外就是關羽敗的太突然,關羽水淹七軍,于禁投降、龐德被殺,一時間關羽更加名聲大振,然而很快就被曹操和孫權聯合出擊打敗,這期間時間太短,馬超就算是想救也來不及,所以更本怪罪不到馬超身上。

但是關於在那個時候,其實也並不是無人可救,比如說在當時劉備的兒子劉封就很有可能可以救他,關羽敗走麥城之時,他也寫過一封信給劉封,劉封也收到了這封信,可是劉封卻回道他救不了,沒有那個實力,但是實際上真正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因為他和關羽之間的關係並不好。

我們要知道劉封其實並不是劉備的真正兒子,所以說在後面有了阿斗之後,關羽作為老一輩的思想,自然是不放心有劉封的存在的,不然一旦劉封造反的話,那麼流產很可能就扛不住,所以他曾經也建議過讓劉備殺掉劉封,從而劉封就有了對其的成見,這才沒去救他。

所以說其實並不是馬超不去救關羽,而是因為馬超並沒有在那個地方,他們之間的關係也是不錯的,並沒有理由而不去救他,一點點小成見而已也不能當做不去救人的理由。


羽評郡主


關羽敗走麥城的時候,確實路過了馬超的封地。這個馬超管轄的地方就是臨沮,臨沮在麥城的北邊,確切地說關羽、關平父子兩人,就是在這裡臨沮被逮捕並且殺掉的。

那麼為什麼說臨沮這個地方屬於馬超管轄呢?

當初馬超投奔劉備之後,和劉備一起攻打了成都,後來益州牧劉璋覺得自己要守不住了,索性就投降了劉備。

成都拿下來之後,劉備就封了馬超為平西將軍且督臨沮。也就是說臨沮這個地盤,以後就是馬超來管了,他是這裡的最高行政長官。

那麼關羽路過馬超的封地臨沮的時候,馬超為什麼不救關羽呢?

說實話若是馬超在臨沮的話,他肯定會救關羽的。畢竟馬超和關羽都是蜀漢大將。他們屬於同一根繩子上的螞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

馬超之所以沒有出現,是因為當時的他根部就不在臨沮。

大家都知道關羽之所以會敗走麥城,是因為他發動了襄樊之戰。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意在配合劉備打漢中這個地方。

劉備在攻打漢中之前,就把馬超給調走和張飛一起到成都去了。

當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戰敗的消息傳來的時候,無論是漢中之地的劉備,還是守護成都的馬超和張飛,都不可能趕來。

所以,關羽只能是束手就擒。

要說當時能救關羽的,也可能就只有劉備的兒子劉封了。

劉封也確實接到了關羽寫來的求救信,但是,劉封最終沒有出兵。

劉封不出兵的原因,可能是打不過,救不了。也可能是他和關羽有過節,不想救。

為什麼說他和關羽有過節呢?

因為劉封不是劉備的親兒子,劉封又是一名驍將,關羽怕劉備百年之後,劉封會造後主劉禪的反。

所以,他就建議讓劉備殺過劉封。

劉封知道了這件事,就忌恨關羽,所以,也就不去救他了。

不過馬超沒有救關羽,確實是他不在臨沮,根本無從可救。


漢史趣聞


關羽和馬超都是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大將,深得劉備信任,尤其關羽更是一路跟隨劉備打拼,立下汗馬功勞。

關羽的死在歷史上是很明確的,幕後黑手自然是東吳,還有幾個荊州降將,牽扯到馬超,悅史君有話要說說。

與關羽不同,馬超原本是西涼悍將,對曹操的後方構成很大威脅,後來曹操與他多次交戰,馬超沒有辦法,只能退到南方。

馬超首先投降了漢中的張魯,但張魯並不看重馬超,所以馬超就跟了正在攻打益州的劉備,並在劉備圍攻成都時,立下不小的功勞。

劉備論功行賞,封馬超為平西將軍,還讓他督臨沮,請大家記住這個地方。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鎮守荊州的關羽與曹軍激戰,雙方打得難捨難分,就在這個當口,孫權派呂蒙橫插一腳,設計奪取了荊州。

關羽聽說後方有失,立即回兵爭奪,結果後有追兵,前有吳軍阻攔,士氣也在低落,形勢迅速惡化,難以支撐。

關羽不得不退守麥城,但這顯然不是長久之計,於是他率十餘騎突圍,結果在臨沮中伏被抓,而且很快就被處死。

前面悅史君已經說過了,臨沮正是馬超“督”的地方,馬超理論上是可以救援關羽的,但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劉備用馬超,最關鍵的作用是來牽制曹操,也就是讓馬超與西涼舊部聯絡,擾亂曹軍陣營。

從這個背景下,馬超也是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他在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裡,成功與西涼取得聯繫,最終劉備取得了漢中。

臨沮這個地方是荊州管轄的,關羽鎮守的就是荊州,這裡顯然是關羽的地盤,馬超只是一個名義上的官銜。

更重要的是,按照史書記載,在關羽大戰曹軍和落難之際,馬超並不在臨沮,而是在成都,根本就是鞭長莫及。

因此,悅史君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關羽之死與馬超沒有關係。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9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回答這個問題,先做個人物簡介:

馬超(176-222)(47歲)公元219年隨劉備奪取漢中,《三國志 馬超傳》記載:先主遣人迎超,超將兵徑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以超為平西將軍,督臨沮,因為前都亭侯。

關羽(160-220年)61歲,敗走麥城,卒於臨沮。關羽這個人除了威名遠播外,應該還有一個和他威名一樣遠播的特點——孤傲!所以其實他這個人並不招身邊人待見,也就有了糜芳的叛變,糜芳其實是很忠於劉備的,在前主陶謙死後,曹操要用他,都沒同意,就跟隨當時一窮二白的劉備走了,然而這樣一些人,和關羽一起守荊州,守的叛變了!足以說明後期關羽的脾性有多差了。毛爺爺曾說:關雲長大體上是不懂統一戰線的,這個人並不高明,對待同盟軍搞關門主義,不講政策。也就以至於後來關羽求救,根本沒人願意幫他。

當然這不是馬超不就他的原因,言歸正傳。馬超為什麼不幫關羽脫險,且分析一下,馬超當時應該在哪裡。前面有說馬超為平西將軍,督臨沮。首先他在劉備帳下為平西將軍,後才是督臨沮,為什麼是這樣呢?

且看下,臨沮的地理位置,現今襄陽的南漳縣(也就在我老家的隔壁)荊州以北,樊城以南的位置。當時關羽可是在攻打樊城的,也就說明在馬超督臨沮的時候,這個地方還是屬於曹操的,三國時期嘛,邊界位置都說是自己的。還有一個因素也要考慮進去,那就是關羽不削與馬超黃忠並列,這點劉備也是非常清楚的,所以根本不可能把馬超安排在關羽眼皮底下,不然非得打一架不可(話說60歲的關羽未必打的過40歲的馬超)所以如果歷史上馬超督臨沮,如果真是這個地方,那也只是掛一個名字而已,以塗後期從荊州方向真正奪取樊城的時候,再給馬超實權,這樣就可以南有關係守荊州提防東吳,北有馬超扛曹操,且互相支援?不需要緊急情況從四川翻山越嶺的跑過來!

那麼馬超這個時候在哪裡呢?漢中!為什麼這麼說,奪取漢中有馬超的一份功勞,而且那個時候漢中奪取沒多久,需要鞏固,而漢中一帶,馬超威名還是不小的,需要鎮守,所以根本就不知道關羽丟了荊州且陷危機之中,這種情況下可以說他比劉備知道的應該還要晚。

最後話說回來,就算關羽那個時候不死,其實也活不了多久,刮骨療毒,那個時代那個條件,怕是毒沒治好,又會得破傷風吧。



農村的劉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八月間,見曹操在荊州北部的統治不穩,蜀漢前將軍、假節鉞、荊州守將關羽在徵得劉備、諸葛亮的同意後,打響了震古爍今的荊州戰役。這場對三國大勢影響深遠的著名戰役,亦稱“襄樊之戰” 。

襄樊之戰大體分為兩部分,一為關羽乘天降大雨、漢水猛漲之際揮師猛進,“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大舉圍攻樊城,取得了節節勝利,一時間“威震華夏”;二為孫、劉兩家反目成仇,孫權為自家利益和曹操暗通曲款,吳將呂蒙率精兵“白衣渡江”,偷襲荊州,打了傾巢而出的關羽一個措手不及,導致關羽兵敗身死,並徹底丟掉了戰略要地——荊州。

這場戰役引發了曹、孫、劉三個軍事集團的全面火併,戰場上你死我活的廝拼和背地裡縱橫捭闔的外交手段貫穿始終,整個戰事過程堪稱波瀾壯闊,跌宕起伏。荊州戰役最終以蜀漢集團的失敗而結束,在這場促成三足鼎立的關鍵戰役中,還有很多難解的謎團等待人們去破解。

大家都知道,荊州戰役的轉折點發生在曹操要孫權派兵從背後偷襲關羽,並答應事成之後把江南之地送給他。孫劉本是盟友,但荊州戰役爆發前傲世輕物的關二爺曾經做過三件糗事,讓孫權惱怒異常。一是孫權為示好並鞏固與蜀漢的聯盟,主動派使者赴荊州和關羽攀親,為兒子求娶關羽之女,關羽不僅一口拒絕,還口出狂言,辱罵來使。

二是建安二十年(215年),孫劉兩家以湘水為界中分荊州後,孫權在湘水以北倉儲囤積了大批糧食,荊州戰役打響後,關羽俘虜了于禁部數萬人馬,導致軍糧匱乏,遂擅自將孫權囤積在湘關的軍糧搬取一空。三是關羽起兵初期進展順利,不僅俘獲了數萬曹軍,還大舉圍攻樊城,威勢更盛,孫權攝於關羽的鋒芒,同時為了討好他,表面上主動請纓要出兵相助,而暗中卻觀望局勢並命援兵滯留勿動,關羽得知後,恨罵孫權道:“小貉崽子,竟敢如此耍弄咱,如果我攻克樊城,滅你還不跟玩似的”!

以上三件事情,說明驍勇善戰的關羽眼光短淺,欠缺戰略大局觀,在處理與孫吳的關係問題上是有嚴重過錯的,同時也為孫權撕毀盟約並派軍偷襲荊州提供了藉口。

孫權很害怕關羽擊潰曹軍、奪取襄樊後會乘勢佔領整個荊州,於是答應了曹操的提議。他還請求曹操嚴守秘密,以防關羽有備,但足智多謀的曹操卻採納董昭“軍事尚權,期於合宜”的建議,意思是表面保密,暗中卻故意將此事洩露給關羽。這樣既可以使守樊城的曹仁等魏軍將士“不知有救,計糧飾懼”的惶恐心理為之消除,堅定精血守城的意志;還可以使關羽知道孫權將要從他背後插刀,即將派兵偷襲江陵,他必分兵回救,關羽一旦撤軍,樊城之圍立解,然後“可使兩賊相銜持,坐待其敝”。這招很高明,可謂一箭雙鵰。

曹操命人抄錄孫權密信,用箭將信分別射入襄樊城內和關羽的軍營之中。關羽見信後果然方寸大亂,一方面擔心孫權會偷襲江陵,一方面又疑心曹操在使離間計,不願輕易撤兵,惟恐前功盡棄。

他自恃江陵、公安二城防守嚴密。固若金湯,而樊城又旦夕可破,於是對孫權的動向也沒太在意。

建安二十四年(219)十月,新任東吳荊州大都督的呂蒙率軍溯江西上。到今天的湖北黃梅一帶時,他命令將士全部換上白衣,打扮成商人模樣,全部隱藏在大貨船的船艙裡。吳軍“商船”過陸口(湖北嘉魚 ),越巴丘(今湖南嶽陽),抵達南郡(今湖北江陵)境內。蜀軍在沿江都設置了崗樓,但都被呂蒙一一拔除。就這樣,呂蒙“白衣渡江”後一路順利到達公安城下。接著,他命虞翻寫信招降與關羽有矛盾的蜀漢公安守將傅士仁。士仁獻城投降後,又幫助呂蒙招降了蜀漢江陵守將糜芳。

江陵淪陷後,關羽和其麾下將士的眷屬全被呂蒙所得。為籠絡人心,呂蒙對他們大加撫慰,還約束士兵不得侵擾百姓。消息傳到關羽軍中,軍心大亂,士氣動搖。

關羽見江陵已失,惟恐自己腹背受敵,不得已下令大軍回撤。他在撤退途中曾數次派人趕到江陵去責問呂蒙並探聽真實情況。呂蒙厚待關羽派來的使者,並讓他們在江陵隨意走動,到各家各戶致問,並允許他們帶信給前方將士。使者回到關羽營中,將士們得知家中實情後,鬥志頓失,軍心渙散。呂蒙的懷柔之策與政治攻勢,取得了奇效。關羽得知荊州被呂蒙襲佔後,率大軍南返,然而為時已晚,軍無鬥志,撤軍途中將士們紛紛離散。


關羽見大勢已去,數次派人命駐守房陵、上庸(今湖北房山、竹山)的劉封、孟達發兵相救,卻沒有得到回應。

劉封、孟達以二郡初附、局勢未穩、未可輕舉妄動為由,拒不出兵相助關羽。關羽孤立無援,被迫退入南郡當陽縣之麥城,不久吳軍襲來,只得再次棄城逃遁,因部下逃亡殆盡,從者只剩十餘騎。

建安二十四年(219)十二月,關羽一行棲棲遑遑地逃到了南郡臨沮縣的彰鄉一帶,被在此設伏的吳將潘璋部下馬忠擒獲,他拒絕投降,最後和其子關平一同遇害。一代名將,無敵戰神,居然被東吳一無名小將拿獲、處死,直讓後人唏噓、感嘆。

問題來了,臨沮(今湖北襄樊市南漳縣)這個地方,應該是蜀漢驍將馬超的勢力範圍,而且此地距益州(四川)邊境也就二十多里,馬超因何不出手救羽,而是坐視其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被吳軍擒殺呢 ?

有人說,關羽敗死臨沮,是劉備、諸葛亮借刀殺人的陰計所致,目的是借東吳之手,除掉關羽這個桀驁不馴、擅自破壞吳蜀聯盟、擁兵自重的大軍閥。仔細考究歷史,你就會知道這全是無稽之談。荊州對於蜀漢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劉備、諸葛亮何必為了除掉關羽而賠上荊州?

因關羽的名氣太大,所以他的死因也一直為人所關注。從傳統的關羽死於其驕橫跋扈的性格決定論,到近代由章太炎首創的諸葛亮陰謀論,再到當今網絡上盛傳的劉備借東吳之手謀害關羽論,關羽的死因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關羽究竟因何而死?劉備、諸葛亮、劉封、馬超因何不出兵相救?這些都成了三國史上的難解之謎。

但這些陰謀論的擁躉們都忽略了一個顯而易見的疑點——荊州之得失 。諸葛亮等人即便不喜歡關羽,也不會傻到為除掉他而搭上攸關蜀漢之生死存亡的戰略要地荊州吧?

還是回到正題上。馬超算得上是三國英雄榜上位居前列的猛將,他為報曹操殺父之仇,起兵擊曹,從西涼一直打到潼關,一路勢如破竹,殺得曹操割須棄袍,險些命喪於渭水之濱。只可惜後來功虧一簣 。失敗後的馬超輾轉投奔了劉備,並鞍前馬後為之效力,轉戰西川,為劉備奪取益州立下了汗馬功勞。平定益州後,馬超積功被劉備封為左將軍(後遷平西將軍)、假節鉞、臨沮都督(臨沮侯)。

馬超和關羽、張飛、黃忠、趙雲一起位列蜀漢“五虎上將” 尊位,論名頭,論武藝,和關羽應該是旗鼓相當的。有人說,關羽敗逃到臨沮彰鄉時,駐守臨沮的馬超不願救援近在咫尺的他,是因為關羽一向輕視他,不願與其為伍,兩人素有矛盾,這才坐視關二爺在其轄區內灰飛煙滅的。

細究歷史,發現此說全是因緣附會、妄加揣測之扯卵談。馬超被封為臨沮都督還是建安二十年(215年)的事,而關羽敗逃到臨沮彰鄉已經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年底了,彼時的馬超很可能已經不在臨沮,而是奉劉備之命回到成都了。

《三國志·蜀書·關張趙馬黃傳》記載,建安二十二年(217)十月,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派馬超、張飛、吳蘭等將領率軍進駐下辯(今甘肅成縣),以為策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擊敗曹操,奪取了漢中全境。彼時的劉備集團,將星若雲,謀臣似雨,人才濟濟,又佔有了益州(四川)、漢中、南荊州,聲勢達於極盛。在此基礎上,諸葛亮、張飛、馬超、趙雲等人勸劉備進位漢中王。劉備稱王后,大封文武百官,馬超被封左將軍、假節鉞、臨沮侯。因此,可以推斷,就在關羽兵敗襄樊、逃至臨沮彰鄉一帶被吳軍擒獲時,馬超已跟隨劉備一起回到成都,並和諸葛亮等人聯名上疏——《立漢中王上表漢帝》。《三國志》還記有一事可以明證馬超不在臨沮:220年前後,馬超曾經告發江陽太守彭羕攛掇自己一起舉兵謀反,彭羕因此被下監治罪。由此可見,公元219年12月,關羽兵敗麥城時,馬超早已率部離開臨沮回到成都。既然他不在臨沮,什麼見死不救之事自然就是子虛烏有的杜撰了。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辛苦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糾正一下,關羽敗走麥城,不是路過馬超封地,而是在馬超封地臨沮被潘璋擒獲。

毋庸諱言,關羽是東漢三國時期最為勇猛的武將,不管是前期白馬之戰萬軍之中取顏良人頭,還是在荊州期間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都是三國戰爭史上的經典戰例。可是,瓦罐難免井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勇猛如關羽,也有敗走麥城的時候!

據《三國志》記載,關羽在荊州被擊敗後,很快在麥城遭遇東吳軍隊的圍困之中,原著中這樣講到:

權徵羽,先遣呂蒙襲公安,獲將軍士仁。蒙到南郡,南郡太守糜芳以城降,蒙據江陵,撫其老弱,釋于禁之囚。陸遜別取宜都,獲秭歸、枝江、夷道,還屯夷陵,守峽口以備蜀。關羽還當陽,西保麥城。

從軍事形勢上講,關羽的處境十分危險,在荊州附近的小城麥城和當陽一帶打游擊,基本上就是山窮水盡了。關羽向西通過三峽進入四川的退路被孫權封死(三峽的秭歸、枝江、夷陵已經屬於孫權)封死,北上從漢江而上回歸漢中的道路,又在曹操手中。(曹操雖然丟失了漢中,但是襄陽樊城始終在手上,荊州在長江邊上,北上幾百公里才能到漢江)

權使誘之。羽偽降,立幡旗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餘騎。權先使朱然、潘璋斷其徑路。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都督趙累等於章鄉,遂定荊州。

關羽雖然在《三國演義》中有著“忠義無雙”的美名,可是在真實歷史中卻是一個習慣於投降的人。當年在徐州下邳失去一切,張遼讓他投降,他就投降了。山窮水盡之際,關羽準備用同樣的方法戲弄一下孫權,於是通過假投降的方式,獲得了珍貴的突圍機會。突圍之後,關羽發現自己身邊只有十幾名騎兵了!

關羽這個境遇和項羽上演的霸王別姬多麼相似——一陣拼殺之後,只有親近的將士跟隨,留給他的只有死路一條了。

在《三國志程黃韓蔣周陳董甘淩徐潘丁傳》中,講到了潘璋和馬忠擒獲關羽的細節:

權徵關羽,璋與朱然斷羽走道,到臨沮,住夾石。璋部下司馬馬忠禽羽,並羽子平、都督趙累等。

潘璋和朱然一起斷了關羽逃走的通道,在臨沮的夾石設伏,潘璋的部下馬忠把關羽生擒活捉,關羽的兒子關平,都督趙累也被活捉。

就這樣,忠義無雙,勇猛無敵的關羽被活捉之後被處死了。一代英雄就這樣謝幕了。

可是,關羽被擒的臨沮這個地方,大有蹊蹺。

臨沮,在荊州和麥城之北,可以看出,關羽的逃跑方向是當陽——遠安——保康——房縣——竹山——平利——安康——漢中。如果關羽是開著車的話,及時全程高速,不停車加油,也要8個小時才能到達漢中。在三國當時的道路條件,則至少需要一個星期。

關羽的逃亡之路,比起當年赤壁之戰的曹操逃亡之路來說要難得多,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沒有一個人能夠完成這樣的逃亡。赤壁之戰後,曹操烏林逃到江陵,一路上簡直不要太輕鬆。

細心的讀者發現了,臨沮實際上就是馬超的防地,《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中這樣說:

先主遣人迎超,超將兵徑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以超為平西將軍,督臨沮,因為前都亭侯。先主為漢中王,拜超為左將軍,假節。章武元年,遷驃騎將軍,領涼州牧,進封犛鄉侯,策曰:"朕以不德,獲繼至尊,奉承宗廟。曹操父子,世載其罪,朕用慘怛,疢如疾首。海內怨憤,歸正反本,暨於氐、羌率服,獯鬻慕義。以君信著北土,威武並昭,是以委任授君,抗颺虓虎,鑑董萬里,求民之瘼。其明宣朝化,懷保遠邇,肅慎賞罰,以篤漢祜,以對於天下。"二年卒,時年四十七。臨沒上疏曰:"臣門宗二百餘口,為孟德所誅略盡,惟有從弟岱,當為微宗血食之繼,深託陛下,餘無復言。"追諡超曰威侯,子承嗣。岱位至平北將軍,進爵陳倉侯。超女配安平王理。

馬超在投靠劉備後不久,劉璋投降,馬超直接就成了平西將軍,臨沮成為他的防區。馬超督臨沮時,劉備的老巢是荊州,臨沮在荊州的西北方向,授予平西將軍十分合理。可是,這並不意味著臨沮就會成為馬超真正駐軍的地方。

臨沮在當時,不過是一個縣甚至更小的行政單位。馬超是槐裡侯、前將軍馬騰的兒子,祖上更是伏波將軍馬援,斷斷不可能成為荊州牧關羽的小嘍囉。所以,馬超雖然督臨沮,但是臨沮這地方,一天都沒有去過。

因為,很快馬超就成了涼州牧。蜀漢政權自始至終也只是掌握了涼州很小很小的一塊地,所以,馬超的涼州牧和督臨沮,其實都是名義上的虛銜。這個傳統,從古至今一直就有。戰國時期,秦國的白起,趙國的蘇秦、李牧,楚國的項燕,都被封為“武安君”,可是他們大部分人都沒去過武安。

退一萬步說,關羽逃到臨沮,馬超剛好也在臨沮,會發生什麼事呢?

大概率事件是,會被潘璋等人一勺燴了!

三國時期,人口戰死、饑荒、逃亡十分嚴重,招兵買馬十分困難,能建立起數百人的軍隊都是千難萬難。馬超自己說,自己全家200口人都被曹操殺了,只有族弟馬岱繼承他的爵位。可想而知,馬超單騎投劉備時,就沒有什麼私兵。在三峽都被東吳軍隊佔領的情況下,馬超和關羽一樣,在潘璋朱然馬忠等人那裡,沒有一戰之力!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之死是最悲情的一幕,但是真實的歷史中,關羽剛愎自用、不會團結同僚糜芳、傅士仁、劉封、孟達等人都被他得罪光了。黃忠因為被封為後將軍,和他的前將軍齊名,他就急吼吼要和黃忠決鬥,這樣的將軍,還是死了比較和諧一點。

如果關羽敗走麥城時,你剛好在三峽附近有2000兵力,你會去營救這個老將嗎?反正我不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