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宋朝開國的“徐達”,卻被醜化千年陷害忠良被包拯所殺。

他是宋朝開國的“徐達”,卻被醜化千年陷害忠良被包拯所殺。

潘美,不世之名將。五代十號時期,天下大亂,潘美覺得,真是此時建功立業,最好時機。這個時候柴榮任後周開封府尹,潘美任柴榮的侍從(953年三月,柴榮加封晉王並出任開封府尹,當時的開封府尹就是太子,一國儲君的意思。說明潘美很有眼光)。潘美也在這個時候認識了趙匡胤,這時候的趙匡胤已經跟柴榮好幾年了,稱呼是開封府馬直軍使。一個文官,一個武官。

他是宋朝開國的“徐達”,卻被醜化千年陷害忠良被包拯所殺。

954年,柴榮繼位,補任潘美為供奉官。趙匡胤執掌禁軍。但是新皇帝登基,朝堂不穩,外部王朝蠢蠢欲動。二月,北漢劉崇帶著三萬人馬,一萬契丹人殺了過來。柴榮立馬點齊軍馬,御駕親征,在高平縣相遇。這場史稱“高平之戰”的戰爭,證明了柴榮的勇猛,也給趙匡胤帶來又一次機遇。中原王朝從唐朝開始此由弱轉強。也是五代十國時期最為重要的一次決戰。

柴榮身先士卒,一馬當先,差點活捉北漢皇帝,後面趙匡胤指揮得當,率領軍隊維持陣型,不斷出擊。經此一戰,柴榮坐穩皇位,趙匡胤也開始組建自己的小團隊。這一年趙匡胤28歲。潘美也因為戰功遷為西上閣門副使。

他是宋朝開國的“徐達”,卻被醜化千年陷害忠良被包拯所殺。

公元955年,柴榮要和西蜀來個了斷,就把這個事情交給了趙匡胤。同時認命潘美統率永興的屯兵,管理西部戰事。

他是宋朝開國的“徐達”,卻被醜化千年陷害忠良被包拯所殺。

隨著柴榮的對外統一戰爭,趙匡胤和潘美也都不斷平步青雲。潘美真正名揚天下的在“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後,趙匡胤不好意思去讓柴家退位,潘美主動請纓去說服後周君主讓賢。潘美隻身一人,前往後周朝堂宣佈大宋開國皇帝旨意,希望後周君臣看到現實,選擇配合。(不戰而屈人之兵)陝州主將袁彥擁有兵權,太祖皇帝擔心他叛亂,讓潘美小心提防,萬不得已直接消滅他。潘美單騎宣諭,袁彥俯首稱臣。太祖皇帝龍顏大悅,稱潘美為人才。

公元960年到983年,這23年間,潘美為北宋的統一立下汗馬功勞。

一,趙匡胤開張有人不服,李重進叛亂,任命石守信為招討使,潘美為行營都監做他的助手。

他是宋朝開國的“徐達”,卻被醜化千年陷害忠良被包拯所殺。

二,揚州平定後,潘美留任為巡檢,以行使鎮撫之事,因功授為泰州團練使。潘美是文武雙全,文能治理,武能帶兵。

三,當時平定湖南叛將汪端後,人心不安,於是任命潘美為潭州(今湖南長沙)防禦使。

四,南漢後主劉鋹幾次侵犯桂陽、江華等地,潘美把他們都擊敗。

五,溪峒蠻獠等民族從唐朝開始,時常侵犯內地,成為百姓的一大禍患。潘美追剿到他們的老窩,誅殺俘獲了很多人,對其餘的人加以慰撫,這些少數民族地區才安定下來。對少數民族的政策也是那麼英明。

六,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潘美又隨從兵馬都監丁德裕等人率領軍隊攻克郴州。

七,970年,攻滅南漢,潘美居首功。任命潘美為山南東道節度使。

八,972年,潘美兼任嶺南道轉運使。土豪周思瓊糾聚民眾依仗海域叛亂,潘美討平他們,嶺南於是安定下來。

九,974年,征伐南唐再居首功。平定南唐後,因為戰功潘美被封為宣徽北院使。南方就此平定。接下來就說最難啃的北方的北漢和大遼。

十,979年宋太宗趙光義任命將領征伐太原,潘美任北路都招討。平定北漢。這個時候一個人投降了北宋,他叫楊繼業。之後潘美就留在北方,保衛北邊邊境。(983年),潘美改任忠武軍節度使,改封為韓國公。

公元986年,趙光義下詔命潘美及曹彬、崔彥進等北伐,這場伐遼之戰讓潘美晚節不保,因為楊業戰死,潘美被罵了幾千年。

楊業是北漢名將。因為看到北漢不是大宋的對手,勸北漢皇帝投降。宋太宗早就聽聞楊無敵大名,派使者召見,並賜予官職。因為楊業對北邊特別瞭解,宋太宗就讓他防範大遼。楊業在北邊和潘美配合默契,幾次打敗遼軍。契丹人後來看見楊業的旗號,就開始逃跑,可見楊業的勇猛。邊境的將領們許多妒忌楊業,上書誹謗楊業,太宗皇帝都置之不理,楊業感動萬分。

公元986年,宋太宗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發動摺疊雍熙北伐,收復幽雲十六州。以潘美為主將,楊業為副將,王侁為護軍。攻下四個州之後,戰事不利,朝廷下詔把這四個州的百姓遷徙到內地,讓潘美楊業保護好百姓。

楊業對潘美等人說:"遼兵兵力和士氣很旺盛,不能和他們交戰。朝廷只是讓我們護送這幾個州的百姓,只需帶領部隊從大石路出發,先派人秘密告訴雲州、朔州的守將,等到大軍離開代州的那天,命令雲州的部隊先出發。我的部隊駐紮在應州,契丹人必然來抵抗,就下令讓朔州百姓出城,直接進入石碣谷。派一千弓箭手埋伏在谷口,命騎兵在中路支援,那麼三州的百姓,就能夠萬無一失了。"可以說楊業的這個計劃和諸葛亮撤退的方式是很像的,成功的幾率非常大。可惜這是王侁提成反對意見,說咱有好幾萬兵馬,直接和他們幹,怕他們什麼。楊業說,這樣不行,肯定失敗的。王侁說:"將軍一直號稱'無敵',看到敵人卻猶豫不前,難道有別的心思嗎?"...楊業是降將,最怕別人說這個,咱是不怕死,但要死的有價值啊,你現在說我為什麼不死,好吧,我衝在前面。出發前,楊業對潘美說,這次行動對咱不利,我是降將,皇上沒有殺我,還給我權利。不是我不去攻擊敵人,只是想等待時機,立點軍功報效國家。大家都責怪我躲避敵人,我應該率先殺敵的。然後他又說了對這次戰爭的想法,“主帥你們在陳家谷口這擺開陣勢,我去打先鋒,把敵人引到這裡來,然後夾擊敵人,救援我們”。

潘美於是和王侁率領部下的兵馬在谷口佈陣。等了好久,王侁以為契丹軍隊被打敗撤走,都打算爭功,立即率兵離開谷口。潘美不能控制,於是沿著交河向西南行軍二十里。不久聽說楊業戰敗,立即帶兵後退。

話說楊業奮力交戰,從中午到傍晚,果然來到谷口,沒看到人,心中大悲。身上受了十多處傷,士兵都快死光了,楊業依然親手殺了數百名遼軍。楊業被契丹人抓到,二兒子戰死。楊業仰天長嘆,陛下對我不薄,我本想好好報效他,現在被奸臣所脅迫,導致軍隊被打敗,有什麼臉面活著。於是絕食三天而死。

宋太宗聽說以後,非常悲痛惋惜。隨後下詔說:"拿兵器保衛國家,聽到鼓聲就想起將帥。盡力殺敵,氣節豪邁,如果不追封表彰,如何弘揚忠義剛烈!原雲州觀察使楊業真如堅硬的金石,他的氣節讓風雲激盪。他本是隴上的雄才,山西的望族。投身軍隊,誓立戰功。正指揮虎狼般的軍隊,防守邊境報效國家。可是各將領不遵守約定,不上前救援。楊業帶領孤軍,陷入沙漠;剛毅忠烈,視死如歸。古人之中,也沒有比他更崇高的了!所以特地舉行典禮,來表彰他的忠烈。如果他的靈魂有知,應道瞭解我的深意。追贈為太尉、大同軍節度使,賜他的家人布帛一千匹、糧食一千石。大將軍潘美降職三級,監軍王侁免冠、流放到金州,劉文裕免官、流放到登州。"

這場戰爭,潘美一生名譽盡毀。從此再沒有上前線,眾人都給他冠以“見死不救”之名。上面大家可以看到,宋太宗也可以看到,監軍王侁才是嫉妒楊業的人,楊業也是好衝動,潘美沒及時阻止。後來在陳家谷口沒能及時支援,潘美也有責任。

楊業名聲太大,戰死沙場,導致潘美的功績全部被人忘記,被人罵了千年。對潘美公平嗎。潘美是大宋太祖和太宗皇帝結束五代十國最重要的利器,能文能武。三朝元老,軍功顯赫。因為這件事遺臭萬年真的不公平。請歷史還以公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