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Jerusalem)


耶路撒冷,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共有的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是耶路撒冷區的首府、原巴勒斯坦最大城市。

耶路撒冷位於近東黎凡特地區,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在地理上位於猶大山地,介於地中海與死海之間,被譽為三大一神宗教的聖城。

耶路撒冷東部為穆斯林區,包括著名的神廟區。神廟區的聖地有摩哩山的巖頂及巖頂上的聖殿、阿克薩清真寺、哭牆。西北部為基督教區,有基督教的聖墓教堂。西南部為亞美尼亞區。南部為猶太教區。城西南面的錫安山為猶太教又一重要聖地。城東的橄欖山有基督教與猶太教聖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耶路撒冷曾由聯合國管理。1948-1949年以色列佔領了耶路撒冷西部建立了新市區,約旦則佔領城東舊區。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佔領了整個耶路撒冷,並於1980年宣佈耶路撒冷為以色列的首都。

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國宣佈定都於此。市區面積109平方公里,大部在城圈以西。

耶路撒冷主要工業有金剛石琢磨、傢俱製造、製藥、化學藥劑製造、製鞋、鉛筆、紡織與服裝等。旅遊業甚盛。

自1975年起,耶路撒冷超過特拉維夫成為以色列最大的城市。2011年,耶路撒冷的面積為126平方千米,擁有人口80.1萬人,這兩項指標均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各城市之首。且無論是猶太人數量還是非猶太人數量,耶路撒冷都居以色列各城市的首位。

耶路撒冷名稱的準確來源尚無法確定。在希伯來語中,Yelushalaim這個名字可以理解為yelusha和shalom的合成詞。另一個比較普遍的解釋是它將《聖經》裡兩個城市的名字結合在一起:耶布斯和撒冷。撒冷這個地名出現在《創世紀》14章,是大祭司麥基洗德的住處,他為來到這裡的亞伯拉罕祝福。

考古發現顯示,耶路撒冷的開發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千年。關於該市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前19世紀的埃及詛咒禱文和前14世紀的亞馬拿泥板。

耶路撒冷的地理座標是北緯31度47分,東經35度13分 ;位於猶大山地南部的高原,包括橄欖山和瞭望山。耶路撒冷舊城的海拔高度約為760米。整個耶路撒冷周圍被山谷與乾涸的河床所包圍,只有北面不是十分明顯。

耶路撒冷的西面60千米就是特拉維夫和地中海,東面35千米是地球表面充滿浮力的最低點死海。耶路撒冷 鄰近的城市有南面的伯利恆和拜特賈拉,東面的阿布迪斯和Ma'ale Adummim,西面的Mevaselet Zion,北面的Giv'at Ze'ev。

耶路撒冷的空氣汙染主要來自於交通汙染,特別集中於東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的許多主要街道無法適應交通量的增長,意味著司機被迫要在路上花費更多時間,將更多的一氧化碳釋放到空氣中。市內的工業汙染很少,但是以色列地中海沿岸的工廠的汙染物有可能向東傳播到該市。

氣候編輯 耶路撒冷的緯度位於北迴歸線以北,靠近地中海,與以色列大部分地區一樣,屬於地中海氣候。該市地處亞熱帶,在冬季也很溫暖,但降雪不算罕見,通常每年至少會降雪一次。一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平均氣溫為12℃,而一年中最熱的月份是七月和八月,平均氣溫為29℃。年平均降水量接近590 毫米,從5月到9月的夏季很少降水。


為了保護該市獨特的宗教聖地,耶路撒冷不准許發展重工業;而且耶路撒冷只有大約2.2% 的土地用於工業和基礎設施。

距離耶路撒冷最近的機場是阿塔洛特機場。它在2001年由於在拉馬拉和西岸的衝突而關閉,已經交由以色列國防軍控制,該地區的空中運輸依靠本·古裡安國際機場,它同時服務耶路撒冷和特拉維夫的民眾。以色列僅有2個國際機場,其中本·古裡安國際機場是以色列最繁忙的機場,每年運送乘客900萬人。

雖然耶路撒冷主要是以宗教聖地而聞名世界,不過該市同樣也擁有許多的文化藝術場所。以色列博物館是耶路撒冷最重要的藝術博物館,每年吸引將近100萬遊客,其中三分之一來自以色列國外。


以色列博物館最著名的人文類收藏品是死海古卷,20世紀中葉在距離耶路撒冷不遠處發現。死海古卷收藏在博物館的“聖書之龕”中。

耶路撒冷交響樂團是該市著名的管絃樂隊,創立於1940年代。該樂隊不僅在耶路撒冷表演,也在全世界城市,包括維也納、法蘭克福和紐約市。

耶路撒冷長期以來是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聚居的城市。相傳公元前10世紀,大衛的兒子所羅門繼位,在耶路撒冷城內的錫安山上修建了一座猶太教聖殿,是古猶太人進行宗教和政治活動的中心,於是猶太教就把耶路撒冷作為聖地。 後來在聖殿廢墟上築起一道城牆,猶太人稱為“哭牆”,成為當今猶太教最重要的崇拜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