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災171」拓跋燾:主角光環的轉移

拓跋燾決定徵夏,最大的麻煩不在於胡夏如何難打,而在於內部人的激烈反對。

以長孫嵩為首的老臣認為胡夏不能伐,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統萬城堅固無比,完全就是一個無處下嘴的鋼鐵堡壘,如果胡夏人閉門不出,以逸待勞的話,北魏軍拿它沒有任何辦法。如果正打得帶勁的時候,北邊的柔然蠢蠢欲動,擠出一些兵力再南下做客的話,北魏的大本營就非常危險了,算一算投入產出比,這個險不值得冒。

至於第二個原因,則有些過於陰暗,所以老臣們並沒有說出口,只是心照不宣的放在肚子裡,但歷史陰戳戳的記錄了一些蛛絲馬跡。

第二個原因就是:崔浩是支持徵夏的。

崔浩是漢人,五胡三大謀士,一水的都是漢人。論起眼光、謀略以及耍陰謀詭計,擁有千年豐富經驗的漢人,當然不是一百年前還只會放羊和砍人的胡人能比得了的。但胡人並不甘心將謀斷的權力讓出來,尤其長孫嵩也是有幾分治才的,並不是完全不堪一戰,所以他給自己制定的為官策略就是:凡是崔浩支持的,他就反對,凡是崔浩反對的,他就支持。

長孫嵩並不孤獨,他身後站著成群的鮮卑老臣,這是一股龐大的勢力。但這些人其實都不算什麼,關鍵還有一個巨型重量級人物,也是站長孫嵩這一邊的,雖然這個人站得並不堅決,時不時也會猶猶豫豫的把腳收回去,但大部分時候,他也願意支持鮮卑老臣,畢竟這些人是他的同宗。

拓跋燾,他雖然非常倚仗崔浩的才華,但在內心深處,他對這個漢臣仍然有所防備。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個漢臣實在太過出眾,不能不防著他。

拓跋燾的這個心理,其實在之前就有所表露。

那是在第一次成功阻擊了柔然大軍的南下侵犯之後,拓跋燾其實做過一次民意調查,關於先打胡夏還是先打柔然,他讓文武公卿都盡情發表意見。崔浩的意見很明確:柔然人男女老少都善騎馬,苗頭一不對,他們就跑得飛快,根本打不絕的。而胡夏人有城池,跑不動,因此最好的選擇就是先滅胡夏,然後就可以集中精力對付柔然了。

鮮卑老臣們的意見更明確,既然崔浩支持打胡夏,那他們就旗幟鮮明的認為,應該先打柔然。

最後,拓跋燾選擇了老臣們的意見,再次出兵大漠。但結果也完全如崔浩所料,拓跋燾連一根柔然人的馬毛都沒抓到,只帶領大軍巡遊了一圈,無功而返。

五胡三大謀士,崔浩是唯一沒有得到主公毫無保留信任的一個。石勒精得像鬼,但張賓在陰過他一次之後,讓他明白了術業有專攻,運籌帷幄這種事,還是得交給專業的謀士來;苻堅就更不用說了,他自己本身就是中人之資,遇上了王猛這樣千年才出一個的頂級老狐狸,根本沒有任何表達不同意見的機會,好不容易趁王猛死了以後違揹他的遺言,任性一把進攻東晉,結果這一把就輸光了全部身家,讓他和王猛傾盡一生的事業化為流水。

這兩個人所說的話,都能讓老闆言聽計從。但崔浩不行,他有超群的才華,但並不是特別會做人,為人過於剛猛,嘴巴還很賤,在朝中給自己樹敵很多,甚至連拓跋燾都隱隱對他有些防備,對他提出來的建議,總要打個折扣再採納。

這也是崔浩最後悲劇下場的根源。

但是這一次,情況有些不一樣,拓跋燾自己急切的想要去毆打一下胡夏。柔然已經敗了,劉宋一時打不到,整個中原只剩下胡夏可堪一戰,只要滅了胡夏,基本上就意味著中原大地到手。

更何況,赫連勃勃死了。這麼好的機會不抓住,難道要等赫連氏的小皇帝鍛煉出來之後,再來跟他過招嗎?

拓跋燾是天生的戰場生物,頂級戰術高手,他不願意給敵人創造時機。

跟崔浩相比,長孫嵩確實要遲鈍很多,他並不懂得皇帝急於建功立業的心思,仍然在死命的堅持反對崔浩的一貫原則,在朝堂上跟崔浩爭得不可開交,就是不肯鬆口。

暴跳如雷的拓跋燾,決定給長孫嵩一點明示。他命令武士上殿,當著全部朝臣的面毆打長孫嵩,按著他的頭觸地,以示侮辱。

這下大家都知道該怎麼做人了,於是徵夏全票通過。

大方向達成共識了,接下來就是具體操作。在這件事情上,拓跋燾又展示了自己一貫的勇敢。

他將兵馬分成兩路,一路五萬五千人去打長安,另外一路兩萬人,去進攻統萬城。

他選擇親自統帥這兩萬人,進軍長安的那一路,則交給將軍周幾。

進攻統萬城,是滅國之戰,這種榮譽,拓跋燾認為當然只能屬於自己,並且他迫不及待的要得到這份榮譽,所以他只給自己分配了兩萬輕騎兵,輕裝上陣,跑得非常快,以便儘早拿下統萬城。

這個人做事,一貫就是這麼的毛躁和粗糙,按照慣例,其實史書應該給他一個“輕浮可笑”的評價的。

他只有一點可取,也正是因為這一點,讓他逃過了這個評價,在史書上留下的名聲還不錯。

這一點就是:他總能打贏。

拓跋燾來到統萬城下的這一天,正是冬至。而就在前幾天,胡夏剛剛在跟西秦的摩擦中獲得大勝,擄掠回來數萬戶人口,所以新夏皇赫連昌非常開心,在這一天裡大宴群臣過節。

剛剛登基,就有開疆拓土之功,赫連昌也有一個非常高的起點,已經隱隱露出了一代雄主的氣象。志得意滿的他,必然不會把外面的這群侵略者放在眼裡。

敵人數量不多,只有兩萬,而且裝備簡陋,都是輕裝騎兵,又是遠征而來,師老兵疲,士氣也不會比得上我以逸待勞的軍隊。

這是一場結果擺在明面上的戰鬥,赫連昌很隨意的派自己剛剛大勝回國的軍隊出城,去給這些不知好歹的北魏人一個教訓,然後,就坐在城內等著好消息傳回來。

如同他的預料,消息回來得很快,城外的戰鬥瞬間就分出了勝負;但也出乎他的意料,因為贏的是北魏。

當年在赫連勃勃手裡,鬼魅一般的胡夏騎兵從來沒有輸過,現在士兵還是那些士兵,只是換了個主人,戰鬥力立刻就不一樣了。創始人果然是一個組織最大的實力來源。

胡夏騎兵如疾風一般出城,又如疾風一般敗退回來。因為逃跑得太慌張,他們甚至沒有注意到身後就緊咬著一支北魏小隊伍,就這麼驚惶失措的帶著條尾巴竄進了統萬城。

這隻北魏小部隊的統帥叫豆代田,名字取得很鄉土,但做事非常的有激情,在砍贏了對手之後,他完全沒有管身後的大部隊,而是毫不猶豫的帶著自己的一支兵馬,立刻去追跑路的胡夏兵。他追得是如此的激情四射,以至於根本沒看一下自己的人數是不是夠打,就不管不顧的衝進了統萬城內。

主帥的風格會影響全軍,拓跋燾從來不考慮死亡的超凡勇氣,也很好的體現在了他部下的身上。

只不過,光有勇氣也不能改變事實,豆代田進城的人馬實在太少,在胡夏人關閉了城門之後,就變成了在甕中待捉的那隻鱉,看起來是要為自己不顧一切的勇敢付出代價了。

但作為這個時代真正的主角,北魏總是能創造奇蹟,拓跋燾的主角氣運似乎擴散到了自己的部下身上。豆代田進城之後發現情況不對,立刻清醒過來,在城門口放了一把火,然後開始翻牆逃跑。

他居然還成功了,就在胡夏人的包圍圈中爬上了城牆,然後大搖大擺的迴歸本陣。

他這個如入無人之境的舉動,大大的挫傷了胡夏軍的信心。赫連昌從此緊閉城門,固守不出,再也不敢跟北魏軍打野戰了,而是企圖用堅固的統萬城來磨掉北魏人的銳氣。

當年赫連勃勃起家的時候,從來不考慮守城,甚至根本就不奪取城池,而是帶著軍隊飄忽如風,四處出擊,就是為了發揮自己蓋世無雙的攻擊力。但他的這份本事沒有傳給兒子,胡夏騎兵原本以攻擊能力見長,但在赫連昌手裡,居然打起了守城戰。

幸好赫連勃勃留下了一個堅若磐石的統萬城,既然赫連昌打定主意只守不攻,那北魏人拿這塊大石頭也毫無辦法,只能在城外大肆劫掠一番之後,耀武揚威的撤走。拓跋燾這一路軍隊,戰績斐然,但沒能對敵人有什麼實質性的打擊,他的主角光環,沒有在這裡發揮作用。

這或許是因為,主角光環暫時轉移到了另外一路魏軍那裡去了。那一支征伐長安的魏軍,所取得的戰果極其驚人,而方式簡直是匪夷所思。

他們根本什麼都沒幹,但敵人就硬送給他們大片的領土。

「五胡災171」拓跋燾:主角光環的轉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