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奠、緬懷、放風箏、盪鞦韆,清明節讓我是哭還是笑

祭奠、緬懷、放風箏、盪鞦韆,清明節讓我是哭還是笑

杜牧的這首《清明》,傳唱了千年。這樣的清明,讓人“傷心欲絕”,“肝腸寸斷”,清明節,我要哭了。

可是且慢,看看晏殊的這首《破陣子·燕子來時》:

祭奠、緬懷、放風箏、盪鞦韆,清明節讓我是哭還是笑
燕子來時新社 ,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這樣的清明怎不讓我歡快?清明,到底讓我是哭還是笑?

其實,古人的節日特別多。僅在三月,就有三個重要的節日,分別是寒食節、清明節和上巳節。而且,三月的這三個節日離得還很近。

古人規定冬至過後的第一百零五天是寒食節(直到今天,有許多地方還把寒食節叫做“一百五”呢),而清明節是冬至過後的第一百零六天,兩個節日是一前一後,還有一個“上巳節”,上巳就是三月的第一個巳日,魏晉以後把上巳節固定為三月三,三月初三和清明節相差也就那麼一兩天。

現代人過節,基本就是“吃喝玩樂”。古人和我們不太一樣。禮儀之邦,是有許多禮儀要遵守的。

祭奠、緬懷、放風箏、盪鞦韆,清明節讓我是哭還是笑

寒食節主要為了紀念介子推,“寒食”就是這天不能動煙火,要吃“寒冷”的食物的。當然,也有學者考證與古代的換火習俗有關——把原來的舊火換成新火。許多關於寒食節的詩文,都寫道這個傳“新火”的習俗

祭奠、緬懷、放風箏、盪鞦韆,清明節讓我是哭還是笑

上巳節一般在上巳這天去河邊舉行袚禊儀式,即在水裡洗澡,驅除舊的一年裡的穢氣。杜甫的名詩《麗人行》就記載了唐人過上巳節的盛況:

祭奠、緬懷、放風箏、盪鞦韆,清明節讓我是哭還是笑
麗人行 唐 · 杜甫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蘭亭集序》中說的“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也是“上巳節“的描繪。

清明節,原本是一個節氣,在古代,節氣都是要祭祀的重大日子。

過節當然是好事,可是太頻繁了也有點累。剛到三月,短短的時間裡,連著有三個和祭祀有關的節日——上巳袚禊、招魂,寒食祭奠介子推,而二十四節氣在古代都是祭祀的日子,古人也有點想偷懶了,漸漸的把這三個節日合併到一起,一起過得了。

祭奠、緬懷、放風箏、盪鞦韆,清明節讓我是哭還是笑

況且,經過一冬的潛藏,老天爺已經給了人們一個鶯飛草長,風輕雨潤,花紅柳綠,氣清景明的最好季節,也是該放飛自己,迎接新的美好生活的時候了。這樣一來,清明就變成這樣的一個清明瞭:

蘇堤清明即事 宋 · 吳惟信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祭奠、緬懷、放風箏、盪鞦韆,清明節讓我是哭還是笑

清明節是哭還是笑?肯定是笑比哭好了。讓我們緬懷前人之後,盡情享受這大自然給予我們的無盡的美的寶藏,好好的擁抱自然,擁抱生活吧。

讓我們懷揣希望

篤定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