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立下的“家規”

圖:來自網絡

父親在我三歲的時候便離開了人世,把一家老少五口人的家庭重擔壓在了母親身上。母親是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沒有多少文化,也沒有多麼高深的境界。不過,她為了維持家庭的生計,把我們姐弟養大成人,從小就要求我們姐弟要勤勞不要懶惰,立下了獎勤罰懶的家規。母親的家規,讓我們姐弟受益匪淺,使我們姐弟養成了勤勞能幹的品行。


母親立下的“家規”



從我有記憶開始,母親便經常不斷的向我灌輸做人要勤勞不能懶惰的道理,懶人吃大餅被餓死的故事不知向我講了多少遍。每次母親講完故事總結的時候,不會講太大的道理,只是通俗的告訴我:懶人之所以被餓死是因實在是太懶了,如果稍微動一下脖子不至於被餓死。母親還說,人懶了會成為習慣,懶了還想懶;人勤勞了也會成為習慣,勤勞的人更想再勤勞。在我的人生長河裡,每每遇到困難或工作中遇到很累很苦的時候,便會想起母親的這番話,心中的惆悵便釋然了。

母親制定了家規,身體力行,為我們樹立了楷模。母親勤勞在我們那一帶是出了名的,這不是吹捧母親,假設您到我的故鄉向鄉親們問起我的母親時,他們說的第一句話肯定是這老太太一生太能幹了、非常勤勞。有這樣的評價,我認為一點兒都不過分。

記得,母親在生產隊勞動時專撿工分高的活幹,有時兼職兩份工掙雙份工分,即使感冒發燒了她會拖著沉重的身子下坡幹活,在我的記憶中只要生產隊裡有活可幹,母親輕易不會在家歇著;家有五口人,做飯是大問題,而母親總是或早起或晚睡籌備好一天或幾天的乾糧,我們總能熱湯熱水的吃上飯,不比那些家庭有婆姨不用上坡專職在家做飯的差;我們姐弟身上穿的衣服都是母親親手做的,鄰居有一次告訴我,你母親是鐵人嗎?每晚下夜兩三點了,還看到你家裡的黃暈的油燈。

最最讓我們姐弟感動的是,每年的春節母親總會讓我們姐弟穿上一身新衣服,可母親那雙手的手背卻裂出了一道道血淋淋的口子。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後,母親已是六十多歲的人了,可她還是承包了隊裡的土地,一年到頭忙活著。最最讓我傷心的是,1995年的中秋佳節之後的一天,七十多歲的母親把收穫的玉米碼好了囤之後,自己卻累的倒下了,母親沒有再起來……。


母親立下的“家規”



母親在世時,我曾不止一次的勸說母親,沒有必要這麼辛勞。母親總是告訴我,人是不能慣的,一慣就出毛病,一天不幹活,我會生病的。母親就是這樣一生勞累的命,她的勤勞為我們姐弟樹立了榜樣。

母親不僅自己勤勞,也規勸我不能成為懶人。我是母親唯一的兒子,在別人眼裡是家裡的驕子,肯定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主兒。的確,我從小體會來自母親的那份真愛,也體會到來自母親的那份偏心的愛。可在勤勞問題上,母親的立場非常堅定,從不鬆口。

小的時候要求我夏天割豬草、秋天拾柴禾、春天或冬天到大堰上砍柴。像夢中那樣的情景,當年不知遇到多少次;年齡稍大些時,母親便趕我到生產隊掙工分,從不說讓我在家休息一天……。說來也怪,母親勤勞的習慣不僅影響我變勤快了,同時也使我的學習有了長進,成了老師眼中的好學生。

獎勤罰懶,是母親鼓勵我們姐弟常說的一句話和慣用的手法。記得有一年秋後,收穫後的玉米地不像現在那樣用機耕,而是用鐵鍁翻。當年,生產隊出臺了新政策,翻地不是按時間而是按翻地的多少算工分,翻得越多掙得工分越多。

那時,生產隊裡的壯勞力都像瘋了一般,起早貪黑的泡在地裡。他們掙工分掙得可多了,多的一人一天能掙三十多分,母親為了激勵姐姐多掙分,天天不是雞蛋麵條,就是蔥花油餅、白麵饅頭,而母親對她掌上明珠的我則實行另一方面的政策,照常吃紅芋、黑桃老A、鹹菜。

母親說,你不要攀不要比,你姐姐幹活累,等你也掙這麼多工分的時候,也會享受這樣的待遇。還記得有一年,生產隊大豐收,到年底決算的時候,我們家結餘三百多塊錢。那個時候的三百元錢可是非常大的數目,母親為了獎勵姐姐便託人為她賣了一輛自行車,羨慕的我直咂舌。

母親說,我們家的政策就是獎勤罰懶,誰貢獻大了就獎誰。果不其然,在我上高中時的一個寒假,我推上了小車掙上了壯勞力的工分,那個時期母親也像伺候姐姐那般經常為我改善生活,一度讓小小的我心理膨脹起來。有獎就有罰。有一年,姐姐和母親鬧矛盾,憋在家裡鬧情緒不上生產隊幹活,母親不僅不給她好臉色,而且讓她吃剩飯。母親就是這樣說一不二的主,勤勞是她對我們最大的要求,獎勤罰懶是她慣用的手法。

幸虧母親的家規,她使我們姐弟真正認識到財富是靠勞動換來的,天上沒有掉餡餅這等好事,有付出才有收穫。也是在母親家規的感召下,文革中沒有學到多少東西的我,憑著後天的刻苦努力,通過了高考獨木橋;也是在母親家規的影響下,才在以後的工作歲月中迎難而進,才擁有了幸福的今天。感謝母親,感謝母親為我們立下的家規。


母親立下的“家規”


母親雖然離開我們這麼多年了,但母親的家規我還記憶猶新,當年我在外勞作的畫面常常浮現在眼前,也經常不斷的出現在夢中。組建自己的家庭之後,我把母親的家規繼承下來,成了我教育女兒的一大法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