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國產銀鷺,已經成為國外品牌,為何“賣身”雀巢?

當國內經濟飛速發展之時,有很多外資企業也入駐到了國內,隨著市場的變革,一些外資企業被中國本土企業收購,而也有一些中國本土企業被外資企業收購,一些你認為的國產品牌,早已經是國外品牌了,銀鷺,是家喻戶曉的品牌了,但是早在2011年,銀鷺就已經被雀巢併購了,而沒想到才過去幾年,雀巢已經100%控股銀鷺。

印象中的國產銀鷺,已經成為國外品牌,為何“賣身”雀巢?

在2月13日,有消息稱,雀巢收購了全時便利店的一些門店,但是雀巢對於這一說法表示否認,全時便利店是北京本土便利店品牌,在全國各地都有分店,但是在去年,被傳出面臨危機,而真正收購全時便利店的企業為山海藍圖,但是山海藍圖和銀鷺集團並未有任何關聯,因此雀巢認為此事和自身無關。

雖然雀巢否認了收購全時便利店一事,但是卻意外曝光了另外一件事,2011年,雀巢花費15億收購了銀鷺食品公司60%股權,但是銀鷺並沒有給雀巢帶來盈利,卻拖了後腿,一度被外界懷疑,雀巢或許會賣掉銀鷺,但是事實卻相反,如今雀巢,這一來自瑞士的品牌,已經成為了銀鷺這一國產品牌的實控人了,銀鷺搖身一變成為了國外品牌。

印象中的國產銀鷺,已經成為國外品牌,為何“賣身”雀巢?

據悉,在去年,雀巢對銀鷺的股票進行了增持,擁有了銀鷺食品百分百的控股。那麼作為一個國產品牌為何會賣身於國外品牌呢?

銀鷺食品集團原本只是處於小山村的一家罐頭小廠,在創始人陳清淵的帶領下,這個小廠成為了年收入超50億的大型食品集團,但是最終銀鷺卻賣給了雀巢,在賣身之後,雀巢擁有60%的股份,而銀鷺也可以繼續沿用“銀鷺”品牌,其實陳清淵早已經將銀鷺的後路給想好了,他不想將銀鷺上市,但是卻願意選擇比銀鷺更強的同行。

印象中的國產銀鷺,已經成為國外品牌,為何“賣身”雀巢?

1985年,陳清淵和哥哥陳清水籌集3萬,創辦了一個罐頭小廠,之後為了發展,曾三度引資,第一次為了拓展外銷渠道,和新加坡一家糧油進出口公司達成合作,一起組建了廈門同茂食品罐頭廠,一起生產八寶粥,並且還新建新廠,進入飲料行業,那時候,食品飲料行業的門檻是很低的,因此市場競爭中存在很多的亂象。

企業發展遇到了資金危機,於是陳清淵就繼續引入資金,和臺商一起組建了廈門銀鷺食品有限公司,之後,正式更名為廈門銀鷺集團,有了資金之後,銀鷺的發展就進入了快車道,開始迅猛發展,不僅繼續在食品行業精耕細作,而且還進軍了房地產等行業。

印象中的國產銀鷺,已經成為國外品牌,為何“賣身”雀巢?

一向穩步發展的銀鷺,在2010年,和雀巢展開了合作,一開始,銀鷺只是幫助雀巢代理加工即溶咖啡,最終,在2011年,銀鷺和雀巢達成了最終協議,但是雙方的併購案並不是很順利,經過種種的困難,銀鷺最終在2011年8月底,被雀巢收購了,那時候的陳清淵也是鬆了一口氣了。

其實,在被雀巢收購之前,銀鷺的發展也是很好的,那麼為何銀鷺還願意“嫁給”雀巢呢?由於雀巢和銀鷺在企業文化上一樣,並且雀巢無論在技術,還是資金上,都是非常有實力的,因此銀鷺能夠抱上雀巢的大腿之後,發展的將會更好,因此為了未來的發展,銀鷺選擇了雀巢。

印象中的國產銀鷺,已經成為國外品牌,為何“賣身”雀巢?

而雀巢在收購銀鷺之後,雖然銀鷺的業績一直是拖後腿的,但是雀巢卻一直對銀鷺是不離不棄,而且現在也是百分百的控制了銀鷺,或許雀巢是想讓銀鷺的發展更加的符合自己的要求吧,銀鷺也是一傢俱有遠大目標的一家企業,希望能夠像娃哈哈一樣,雖然不上市,但是依然能夠做到行業中的第一,並且能一直髮展下去。

有了雀巢作為後盾,銀鷺的發展也更快了,但是在2013年之後,銀鷺的業績開始下滑,並且一直都沒有起色,其實銀鷺自身的發展已經遇到了瓶頸期了,即使有雀巢作為後盾,如果自身不努力的話,也難以維持現狀,一直以來,首先銀鷺的創新力不足,其次就是產品比較單一,由於銀鷺未能解決這兩個問題,因此讓雀巢在中國的業績也陷入到了停滯的狀態中。

印象中的國產銀鷺,已經成為國外品牌,為何“賣身”雀巢?

無論,現在的銀鷺是國內品牌,還是國外品牌,但是從銀鷺發展的軌跡上,也能給我們一些啟發,企業想要變強,變大,是需要有後盾支持的,而銀鷺被雀巢收購了,但是銀鷺自身還存在一些問題,沒有解決,因此即使有雀巢的助力,也難以有起色,所以企業想要長久發展,也不能一味的依賴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