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是真的殺了自己的大兒子弘時麼?

lhe1234567


先糾正提問者一個錯誤,弘時並不是清世宗(雍正帝)的大兒子,他齒序行三。清世宗的長子弘暉是嫡出,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電視劇《甄嬛傳》裡那位純元皇后的原型)所生,只不過八歲便早殤了。除此之外,弘時還有兩位一母同胞的哥哥弘盼、弘昀,只不過也都夭折了,其中一位還沒有來得及序齒。因此,弘時是清世宗的第四個兒子,論齒序是第三子,並不是大兒子。



弘時生於康熙四十三年,比清高宗(乾隆帝)弘曆年長七歲,二人皆為庶出。但是,弘時的生母齊妃李氏在清世宗潛邸時期的身份是側福晉,是有正式冊封號的妾,而清高宗的生母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電視劇《甄嬛傳》裡甄嬛的原型)彼時僅僅是“格格”,也就是沒有名分的妾!僅從出身而論,除了嫡長子弘暉之外,在一眾兄弟當中,只有敦肅皇貴妃年氏所生的福宜、福惠、福沛三兄弟可以與弘時匹敵,因為彼時年氏的身份也是側福晉。這一點清高宗、和恭親王弘晝,包括後來的果恭郡王弘曕都無法與之相比!



如果按照常理,嫡長子弘暉死了,年氏的三個兒子雖然福惠彼時還活著,但年齡要遠小於弘時,且後來經歷了他孃舅年羹堯的事情,基本上也等於是告別皇位繼承權了,再怎麼輪也總該輪上弘時了吧?可是,老天爺偏偏跟弘時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雖然在活著的皇子中年齡最長、出身也最高,可弘時偏偏自幼就是舅舅不疼、姥姥不愛!無論是祖父清聖祖(康熙帝)還是父親清世宗,對這個孫子、兒子都不怎麼重視。雍正元年,清世宗即位伊始,更是跨過了年齡大、出身高的弘時,直接密立清高宗為儲。雖然是秘密立儲,但從祖父、父親對自己這位四弟的態度來看,想必弘時心中多少還是能猜出一些的。



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弘時和自己的八叔、父親清世宗的政敵允禩走得很近。大概弘時是想利用允禩敗得不甘心的心理,借住允禩的原有的勢力翻盤吧。只可惜,弘時“謀儲”的舉動太過公開,以至於父親清世宗都無法容忍了。當然,電視劇《雍正王朝》裡說弘時派人暗殺清高宗的那些事情並不存在,弘時還沒那個膽子,也沒那個能力。雍正四年,清世宗對允禩集團進行總清算,允禩、允禟被革爵、黜宗室,幽禁致死(一說是清世宗暗示他人謀害);允䄉、允禵被革爵、幽禁終生(乾隆初年被清高宗釋放)。與此同時,清世宗對弘時這個和允禩關係密切的兒子也是傷透了心,索性將他過繼給了倒臺的允禩為子,這等於是公開宣佈“脫離父子關係”了。緊接著,清世宗在革去允禩宗室黃帶子身份之後,又革去了弘時的宗室黃帶子身份,此舉等於是把弘時徹底踢出了愛新覺羅家族!也足可見,清世宗心中對這個兒子有多麼失望。但是,清世宗並沒有殺了這個兒子,具體史籍沒有太多記載,大概其也是被幽禁了。



雍正五年八月,弘時“鬱鬱而終”,死因不明。有部分人就此認為,弘時和他的八叔、九叔一樣,是被父親清世宗“暴斃”(這個詞熟悉歷史的人想必都知道是什麼意思)的。但是,個人倒認為未必。首先,允禩、允禟死於雍正四年下半年九、十月間,而弘時在雍正五年八月才去世,如果清世宗有意與兩個弟弟一併處置這個兒子,沒有理由等到一年之後再動手。其次,虎毒不食子,對兄弟可以下黑手,對兒子下黑手的父親並不多。從清世宗對待允禔、允礽的態度來看,也並不是完全刻薄冷血之人,只要失去了威脅性,清世宗還是可以容忍的。既然弘時已經被革去宗室黃帶子並幽禁了,已經成了失去爪牙的老虎,對未來的清高宗構不成任何威脅,還有沒有必要殺了這個親兒子?畢竟當初清世宗連對自己理論上威脅最大的廢太子允礽都沒有下黑手!而彼時的弘時連幽禁中的允礽的威脅性都不及。



至於清世宗為什麼要如此對待弘時,史籍沒有任何記載,這樣的事也不可能有記載!多年之後,清高宗再恢復三哥弘時宗籍時給出的理由是“放縱不謹”,後來《清史稿》也沿用了這個理由。可是,僅僅是年少放縱、行事不謹慎就遭到父親這樣的處罰,顯然是說不過去的。清世宗此舉很可能還是像很多人所說的那樣,提前為清高宗接班掃除障礙,畢竟當年“九子奪嫡”給清世宗血的教訓太過深刻了,他不想兒子們走自己的老路。弘時勾結允禩,覬覦儲位之心太過明顯,兄弟鬩牆只是時間問題,與其如此,倒不如自己動手,防患於未然。


至於說清世宗殺了弘時,還是那句話,個人並不贊同。清世宗為什麼要提前處置弘時?很可能還有一個原因,他不想將來弘時因為和清高宗爭鬥,將來落得個允禩、允禟一般不得好死的下場,而且這樣的下場幾乎是可以預見的。從弘時的束手就擒也能看出,即便清世宗不處置他,恐怕他將來也很難鬥得過清高宗。與其到時候爭位失敗、不得好死,倒不如清世宗自己下手,起碼弘時將來還能像他二大爺允礽那樣,保住一條性命。那麼,弘時為什麼雍正五年便去世了呢?個人認為,應該不是清世宗下的黑手,要麼是清高宗秘密所為(個人認為,可能性也很小),要麼是經歷過重大挫折、打擊之後,弘時鬱鬱而終,這種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當然,這只是個人的一些看法,未必就是事實真相,弘時到底怎麼死得,恐怕只有泰陵地宮裡躺著的那位知道了。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這是帝王家庭的悲劇一幕。弘時,的確是被他的父親、雍正皇帝賜死的。

雍正皇帝在位13年,即1722到1735年。雍正皇帝在家庭生活中,可說是個很不幸的人。他總共有10個兒子,在他沒有登基之前,長子弘暉、次子弘分、三子弘昀,都已夭折。他的第四個兒子,被人視為他的長子,這人就是我們要說的弘時。

在《清實稿》中,弘時就像是一道謎。因為《清實稿》對他的記載只有短短兩句。第一句話,“早薨,無嗣”。第二句話:“雍正五年,以放縱不謹,削宗籍,無封。”實際上,弘時出生於康熙43年(1704),祖父康熙甚為疼愛,到雍正登基時,已是20歲的青年。活到雍正五年,已經24歲了。那麼,又怎能稱得上“早薨”和夭折呢?顯然,史官在《清史稿》中有意迴避了弘時之死的歷史真相。與此同時,《清實錄》中也迴避了弘時的死因。按照慣例,《清實錄》對於犯錯的皇帝親屬也是有記載的。

近人唐邦治(1875—1953)所著《清皇室四譜》,對皇室人物記載甚詳。唐著中,直接說明了弘時的死亡日期——“雍正五年(1727)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少年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年二十四。”

至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瞭解到:弘時活了24歲,並非早早夭折;弘時獲罪除宗,並且在當天死去;弘時之死,並非意外,而是被父親雍正皇帝賜死,自盡而亡。

弘時之死,死因為何?父子反目,何以至此?

章唐容、王靄所著《清宮述聞》中,認為弘時是一個正氣感很大的青年,在政見上與父親常有不同。章、王二位先生供職於前故宮博物院,資料來源比較可靠。他們記錄,雍正元年,安徽籍官員王懋竑來到京城,擔任翰林院編修,常與弘時往來。時,弘時20歲,王懋竑擔任了他的老師。非常離奇的是,一年以後,王懋竑就以身染重病為由,辭官回鄉。從此,王懋竑閉門謝客,反而一口氣活到了乾隆6年,去世時年近80歲。王懋竑離開京城的原因,只有一個:到雍正2年時,弘時與父親雍正皇帝的衝突已經非常尖銳。這種父子衝突,讓王懋竑感到可怕。父子之間的衝突,繼續醞釀,最終演成鬥爭……不過,至今沒有足夠的史料能夠證明,弘時究竟是因為某一件事而徹底激怒父親。

最終,雍正痛下決心,殺死了兒子弘時。

雍正駕崩,乾隆繼位,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乾隆皇帝和弘時是一樣的人,他也對父親的很多舉措抱持不滿。乾隆登基,推行新的施政方案。乾隆同情哥哥的遭遇,故而做皇帝沒幾天,就恢復了哥哥的宗籍。可是,這又有什麼用呢?


前鋒讀史


愛新覺羅·弘時,滿族,1704年3月18日出生人,是雍正帝第三子,乾隆帝的異母哥哥。康熙四十三年二月十三日子時生。母齊妃李氏。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雍正繼位後,八爺黨篡位之心不死,但雍正帝位不斷穩固,胤禩自己想當皇帝的夙願已成泡影,此時的八爺黨也分崩離析(得力干將老十四胤禵被罰去守皇陵,老十胤禟被髮配到西寧年羹堯手下了,只有老九胤䄉在北京,但胤䄉乾的小事還可以,遇到大事基本上沒什麼主意)很難有什麼作為,於是他退而求其次,想成為多爾袞一樣的人物——成為大清第二個攝政王。於是他就想到了雍正的兒子們,想挑選一個軟弱無能的人成為皇帝,自己做攝政王。

首先,弘曆自幼受康熙親自教導,且雍正對他寄予厚望,再加上身邊有張廷玉、馬奇等一班正直大臣的輔佐,很難從弘曆身上下手。其次,弘晝雖說自幼飽肚詩書,文韜武略恐不在弘曆之下,但是他知道將來的皇位非弘曆莫屬,所以他乾脆明哲保身,不過問政治,每天與和尚、道士為伍,一心想做太平王爺,這樣的人即便把他拉攏過來,他自己不求上進,別人再怎麼努力也是白費力氣。

最後,就只剩下弘時了,從電視劇中看,弘時是最沒有希望登上皇位的,不但才疏學淺,還沒有主見,但也因為如此,胤禩才找上他,為弘時出謀劃策,暗中支持,好讓弘時打敗弘曆登上皇位,才有了後面的恩科洩題案,甚至不惜讓弘時派人暗殺出巡的弘曆,在最後借與各位旗主商討改革適宜之際,行逼宮之事,甚至想借此機會嫁禍於弘晝。事敗之後,雍正看出了弘時的野心。

為避免自己當年經歷的奪嫡之事再次發生,也為了將來弘曆能順利登上皇位,在處罰了胤禩等人之後,雍正將弘時帶到康熙駕崩的地方,將他賜死。

但是,這些畢竟是電視劇裡的演藝,是根據小說改編的,難免有些杜撰。

在真實的歷史上,弘時年少放縱,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因行事不謹慎而被雍正處罰,直接將他過繼給政敵允禩做兒子,轟出了紫禁城,同年,允禩被雍正撤去黃帶,從玉牒除名,削除宗籍,對弘時也做了同樣處理。雍正五年八月初六弘時抑鬱而終,年二十四歲。

雍正十三年(1735年)10月,乾隆帝即位之後,追復弘時的宗籍。


雪穎138016887


應該不至於,虎毒不食子,雍正再狠也不會殺子。但從另一方面講,弘時在面臨不公正的對待時,自己的選擇是不對的,再怎麼說,叔叔肯定比不過父親,況且父親又是正統的皇位繼承人,至少忠於雍正,不會出現被幽禁或者被殺的情況!!


瘋狂的太陽人


1.排行老三

2.不是殺,是削宗籍後死,具體原因史料無具體說明

3.傳言是為弘曆掃除障礙,賜死


學習型人才


不是大兒子,是三兒子弘時。前面已經死了。第二是給弘曆掃平障礙。


登峰不造極


無明確史料記載 大概以憂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