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200多年都未能徹底降服蒙古,清朝幾十年就解決了?

首先說,明朝打了200多年的,都沒有能夠征服蒙古,清朝幾十年就解決了,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

因為事實上蒙古早就被明朝征服過多次。

先把時光播放器倒回明朝建立之前。

那時,大蒙古正如日中天。

蒙古人不但在中原故地建立了有史以來疆域最大的“大元”,更與四大汗國一起,打造了龐大無比的草原帝國系。

那時,整個歐亞大陸的眾多民族與國度,都在蒙古人鐵騎鳴鏑的赫赫武功裡屈服戰慄。

但是,紅巾軍一通鼓響,讓漢民族成了全世界受蒙古壓迫民族中最早挺身而起的群體!

隨後,順應時代洪流的朱元璋,以革命家和解放者的姿態,靠天才加實幹家的奮鬥,締造了大一統帝國,完成了大明對大元的法理及民意征服!

“大哉乾元”的帝國夢想灰飛煙滅,連它的末代皇帝“順帝”的諡號也來自大明洪武皇帝御賜。

蒙古人被從錦繡繁華的中原腹地趕回了不毛之地,辛苦多年建立起來的民族自信與歷史榮耀一朝喪盡。

不但如此,朱元璋更以宗主國的身份向其他汗國宣示權威,史書寫得分明,幾大汗國無一例外,全都遣使來朝,入貢輸誠——明朝完成了對蒙古系政權的權力征服!

再補充一個細節,徐達、常遇春攻破大都時,來到中原的30多萬蒙古人只有6萬人逃回漠北,絕大多數永遠地留在了明朝,心甘情願地做起了新王朝的順民——明朝完成了對蒙古人心的征服!

多年後,野心勃勃的明朝叛將努爾哈赤還在書信裡用這事來羞辱蒙古林丹汗。但是他不會想到,一百多年後,歷經九死一生從俄國逃回的土爾扈特人,向他的玄孫弘曆獻上了象徵土爾扈特人忠於國家的明證——一顆被珍藏多年的明朝皇帝御賜印綬!

為什麼明朝200多年都未能徹底降服蒙古,清朝幾十年就解決了?

在土爾扈特部眼裡,他們是強大中央王朝的治下之民,這個王朝彼時叫大明,現時叫大清。

在明朝成立以來的前80年裡,中原王朝出於穩固政權的需要,對地理概念上的蒙古(即今天的內蒙古和外蒙古)保持著凌厲的攻勢。

明軍挺進幾千裡在今天的貝加爾湖流域滅掉北元勢力,徹底斷送大元王朝復辟的可能,明軍犁庭掃穴五徵漠北,以今天美國人的心態對可能出現的戰略威脅進行強硬打擊。

明成祖還在蒙古人心目中的聖地、蒙古精神的發源地——斡難河地區設立了斡難河衛。

在長達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明朝一次次地完成對蒙古的高烈度、高強度征服。

當政權穩定之後,明朝停止了這樣的征服活動。

因為,對塞外漠北,明朝人和漢朝人、唐朝人的認識毫無二致。

為什麼明朝200多年都未能徹底降服蒙古,清朝幾十年就解決了?

事實上,中國古代王朝即使在全盛時期也不願意對這些邊疆進行“州府縣道”式的有效統治。

道理很簡單。

這些地方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屬於農耕時代的不毛之地,得之,不足為中國之喜;失之,無損中國之實。

所以,自漢唐至大明,對地理概念上的蒙古都是羈糜統治——你不鬧事,我不找事,大家過太平日子。

正因為明朝報了這樣的心態,才會放棄了對蒙古的絕對征服,甚至還在絕對征服越南之後選擇了放棄。作為明朝的繼任者,清朝人在官修的明史中充分肯定了明朝的歷史貢獻:幅員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也正受惠於明朝的這種心態,蒙古各部才得以苟延殘喘,在一個強大政權的陰影裡休養生息,然後各部落勢力像走馬燈一樣此消彼長,以強盜+流氓的形象,在歷史的舞臺上你方唱罷我登場。

阿魯臺、也先、烏格齊、達延可汗、阿勒坦汗等一眾蒙古風雲人物都曾耀眼一時,也都以能征慣戰的剽悍形象被載入史冊,但是在明朝對蒙古的實力碾壓中,他們的作用無足輕重。

這些被大元帝國的遺老遺少們奉為絕世豪傑的人物,他們攻破過城池,擄掠過財富,殺戮過無辜,但沒有完成過對大明帝國的任何一次征服——無論是從法理、權力、民意還是軍事上。

這些蒙古豪傑反倒在同明朝的于謙、張英、王越、楊一清、王崇古、馬芳等人的較量中,無一例外地大敗虧輸。儘管,這幾位在今天很少被人吹捧。

在這裡,我還要指出一個人們認識上的誤區。

長期以來,人們都把長城看成是單純的軍事防禦工事。

實際上,這是很有問題的。

為什麼明朝200多年都未能徹底降服蒙古,清朝幾十年就解決了?

長城固然是軍事要塞,但是它更深層次、更廣範圍、更大程度上的作用是阻止中原人口、物資、技術向蒙古的流散,從而保持大明對蒙古的懸殊國力對比優勢。

阿勒坦汗被譽為蒙古的最後一位大英雄,他一度有再次建立草原帝國的野心和實力。

但是,靠常年戰爭擄掠根本填不滿蒙古實力虛弱的坑,反倒是明朝的邊軍,因為戰爭磨練,更因為湧現出馬芳等一大批優秀將領而越打越強。

終於,在一次次被狠狠教訓之後,阿勒坦汗被現實(強盛的大明)征服,選擇招安。

他變成了明朝的“順義王”,老老實實地“約令稱臣,世世代代,永不復叛”。

百年戰火就此消弭,廣闊的邊境,“六十餘年邊民生息,遂長不識兵革”。

蒙古其他部落都爭先恐後地忙著向大明朝表達善意,以至於“河套各部皆求歸附”。

有了近兩百年的優勢積累,明朝終於完成了對蒙古的順利征服。

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征服——保持兩端優勢,叫你畏威懷德,不聽話就打,聽話就給糖瓜,帶你一起吃香喝辣。

任何民族都不傻,在與更強盛、更文明的群體接觸時,都會自覺不自覺地選擇歸化。

用嘴喊口號,用腳投票。這是古人早已經用爛的玩法。

清朝是少數民族起家,而且兩百多年來一直臣服在明朝治下。

在從崛起到入主中原的過程中,他們把已經對明朝產生巨大向心力的東部蒙古六部視為戰略資源,一邊進行武力征服,一邊進行“滿蒙一家”的拉攏分化,因為這樣可以用最小的代價實現經濟、軍事和戰略優勢的最大化。

為什麼明朝200多年都未能徹底降服蒙古,清朝幾十年就解決了?

當然,他們拉攏的並不只是蒙古。

最後,靠了漢八旗、蒙古八旗的大聯合,清朝創造了“滿洲八旗無敵天下”的神話。

大家都清楚,除了個別領域,清朝全盤沿用明朝制度與政策。

在對蒙古的態度上,清朝最開始和明朝完全一樣:羈糜統治,沒別的想法。

但是後來,發生了一件偶然的事情,改變了歷史走向。

當時和清朝並立的準噶爾汗國(外蒙古)要吞併喀爾喀部,喀爾喀部歷來和中原王朝往來不斷,加上庫倫活佛和康熙關係不錯,因此要求歸附中國。

入主中原久了,少數民族也以中央帝國自居,有了要四夷拱服的想法。因此,面對喀爾喀部的請求,朝廷共議之後選擇了接受。

然後,康熙御駕親征,與噶爾丹打了一仗,拉開了中原王朝征服外蒙古的歷史進程。

經過貫穿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持續近百年的殘酷戰爭,特別是乾隆對準噶爾實施了慘無人道的種族滅絕政策之後,外蒙古才被暫時平定。因為一百年後,趁清朝衰亡之際,外蒙古抱著擺脫滿清欺壓蹂躪的心態,投入了俄國的懷抱。

誰說清朝幾十年就搞定了蒙古?

實際上,歷史就是必然性+偶然性的進程,沒有明朝種樹,清朝人怎麼會有摘桃子的好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