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晚年,閨女和兒子誰更靠得住?”奔七的老母親找到了答案

“到了晚年,閨女和兒子誰更靠得住?”奔七的老母親找到了答案

01

歲月裡藏著每個人的一部電影,誰也不知道,在晚年時會有一個怎樣的結局。

女人這一生,不是為婚姻而活,就是為孩子而活。一生勞勞碌碌,在晚年時才恍然發現自己的頭上已有白髮,彷彿看到了人生的盡頭。

陳莉的母親今年已有六十五歲,前不久她摔了一跤,小腿粉碎性骨折。

原本很少打擾弟弟和弟妹生活的她,因為母親住院,請了長假陪伴在母親的左右。母親在醫院,見到女兒從南京趕來,兩眼的淚滂沱而下。

母親牢牢抓著陳莉的手,不斷地念叨:“閨女,你總算是回來了。”

之後,陳莉也從母親的嘴裡聽到她是因為去買菜,天氣不好,路面滑,所以摔斷了腿。

陳莉其實一直都知道,自從弟弟結婚在城裡買了房,母親便放下了鄉下的生活,隨同弟弟進了城裡,幫他帶孩子。

伴隨而來的是家裡那些瑣碎的家務也落在了她的肩膀上,買菜做飯,洗衣拖地,家裡大大小小的事,都由她一個人承擔。除了這些,她還有一個艱鉅的任務:帶孩子。

弟弟總說自己的孩子很好帶,可是母親也曾多次打電話向陳莉傾訴,帶孩子的這幾年,過得其實“雞飛狗跳”。

只是,為了避免婆媳矛盾產生,避免家庭不和睦,她也不曾對自己的兒子說過這些。

父母這一生,為孩子操勞一生,晚年還要為兒子婚姻操心,為他的生活分擔壓力,而自己的晚年生活質量卻被忽視。

“到了晚年,閨女和兒子誰更靠得住?”奔七的老母親找到了答案

02

在住院期間,臨床也有一個六十歲的病友李梅,和陳莉的母親攀談起來。她說自己這幾年和女兒住在一起。

起初,李梅也是一個人在鄉下,她說:“鄉下的房子敞亮,想吃什麼,種點小菜,日子好過很自在。可是,沒辦法呀,女兒需要我,讓我幫忙帶孩子。”

李梅不忍看著女兒在婚姻裡受苦,也就答應了過去幫她照看孩子。女兒去上班後,家裡的事也都落在了李梅了身上。

不過,女兒總是叫母親不要操勞家務事,而且,每個月也會給母親兩千塊錢,家裡的水果、零食,都沒有間斷過。

李梅說:“我閨女雖然說喊我幫忙照看孩子,不過晚上也從沒讓我帶過,週末他們會帶著我和孩子去周邊轉轉,其實日子也還算過得。”

聽到這裡,陳莉的母親說:你閨女能每個月給你兩千塊錢,就已經算很心疼你了。我給我兒子帶孩子,從沒給過錢,我還每天要給孩子買這個、買那個。

因為錢這個事,其實陳莉的母親也曾有過一些埋怨,家裡的積蓄都被兒子花光了。結婚買房、出彩禮,這些就已經耗光了養老錢,最後還要幫兒子繼續帶孩子……

陳莉的母親忍不住又說了句:還是女兒好,女兒心疼人。

住在病房的李梅說:其實,兒子也不錯的,至少老了還有個踏實落腳的地方不是?

父母的這一生,都奔赴在了孩子的身上。以至於忘記了去經營自己,忘記了去考慮晚年生活應該怎麼過。這大概是很多父母的人生寫照。

“到了晚年,閨女和兒子誰更靠得住?”奔七的老母親找到了答案

03

作為父母,也許到晚年還未曾想過自己已老,從未替自己有過打算。只是一心希望兒女擁有幸福而穩定的生活。

後來,陳莉也曾三五次接母親到自己的身邊生活,為她買衣服,買鞋子。可是,母親總是念叨著不需要這些,不要浪費錢。

在女兒的家裡,住不上兩三天,就開始唸叨著要買車票回去。家裡的一些小事,她總要念叨著,總有一些操不完的心。

陳莉的母親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閨女,媽也想在你這裡多住段時間,可是你弟需要我,家裡需要我。

父母有時就像是一塊磚,哪裡有需要,他們便將自己塞在哪裡。

即便人到晚年,父母的一顆心依然在孩子身上,誰需要,他便為誰燃燒。而在他們暮年之時,兒子和女兒誰更靠得住?

其實,女兒和兒子都是可以依靠的,只是兒子往往是一個家庭的棟樑,他的更多注意力可能是在事業與家庭中,對父母的愛也許沒有那般細膩。

而女兒往往情感更加細膩,更容易注重到父母的精神層面,更容易注意到父母的情緒,以及內心的情感反應。

所以,女兒給予父母的愛,就像是綿綿春雨,細膩而柔軟。

“到了晚年,閨女和兒子誰更靠得住?”奔七的老母親找到了答案

04

在生活中,我相信那些請求父母幫忙帶孩子的男人,也一直在努力成長,直到有一天也能為父母撐起一片天空。

而作為女兒,即便已經出嫁,也要多回家看看,多給予他們關心,給予他們一份體貼。因為,父母也曾在你的身上,澆灌了他們一生的青春與心血。

父母的人生已經快要看到盡頭,不要總是等到“來日方長”,覺得來日可以去彌補。

趁著父母的雙腿還有力,腰桿還直,多陪陪父母,多帶父母出去走走,為他們塑造一個舒適一點的晚年,讓他們也能體面的過完這一生。

有緣父母兒女一場,也是一場難得的緣分。在父母晚年時,也請記得向父母回饋一份溫暖,回饋一份愛。

-END-

今日話題:

父母老去時,女兒和兒子誰更可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