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高端的進擊之路

“華為mate20發佈了,三星、蘋果吃老本式的進攻還能維持多久?”啊遠同學在華為mate20系列發佈後提出了一個問題。人們常說:“時間會告訴你答案”!正是如此,在歷經五個月之後的2019年4月,這個問題的部分答案已經浮出水面。

僅五個月mate20系列手機出貨量就已超過1000萬臺,p30系列首發10秒銷售額突破兩億。從當初高呼的“穩了”,到現在穩穩的“成了”。

一個廠商的命運,跟所謂的國運一樣,往往都帶著些許詭異的偶然性。

華為高端的進擊之路

2011年對於世界手機行業來說是一個分水嶺。在這一年除蘋果一騎絕塵之外,各大廠勢均力敵,之後分道揚鑣,拉開差距。諾基亞痛定思痛下的轉移航向,雖然促使Windows phone事業初有成就,但在波譎雲詭的手機市場大環境之下,驚豔一時的Lumia800依然不足以撼動行業,慢慢沉寂。HTC則盛極而衰,在嚐盡Android帶來的甜頭一躍成為智能手機品牌霸主之後卻停滯不前。下半年更是專利糾紛纏身,昔日帝國神話宛如泡沫一團,空有靚麗外表卻缺乏堅實內在。等到風向一轉,牆裂城毀,兵荒馬亂,丟進大片江山。“沒落貴族”摩托羅拉,因重技術輕市場,無法在風雲突變的市場變化中把握航向,一輪輪的行業洗牌,使得摩托最終難逃被收購的命運。LG和Sony Ericssonz更是異常艱苦,前者幾乎沒能拿出讓人印象深刻的產品,後者更是成為當年唯一沒有雙核產品的安卓廠商。有沒落,便會有興盛,在複雜多變的市場上,誰又能頂著壓力真正崛起呢?

2010年一經發布便火爆全球的iPhone4讓蘋果公司成為了當年最大的贏家,而隨後升級不明顯並一度令人失望的iPhone4s,非但沒有讓蘋果的市場份額下跌,反而逆勢上揚。三星Galaxy SII(i9100)不僅敢於搶奪蘋果的市場份額,其衍生產品Galaxy note更是開創了一個新的未來。這無疑讓三星成為了2011年最大的贏家。

至此,高端市場的玩家屈指可數。而一直做運營商定製機業務的華為,發現了機會。

華為高端的進擊之路

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定義高端旗艦?

我曾經跟很多人一樣秉持一個觀點:難道賣的貴,價格高的才叫高端?小米當年賣1999的數字旗艦對於我來說就是高端!可是後來我又逐漸明白:高配置並不代表高端。硬件是體驗的基礎,但絕不是全部。曾經有廠商做出了6020mAh大電池的手機,卻犧牲了機身的厚度和握持感;也曾經有廠商給出一顆旗艦的SOC,卻在其他看不見的地方進行閹割。硬件的堆料是建立在不妥協體驗的基礎上。“高端”的不僅是價格與配置,還要有技術、品牌,越是強調參數,越顯得廉價。真正的高端手機應該是頂級的配置、優秀的設計、成熟的優化以及良好品牌形象的有機結合體。

因此,最開始做高端,華為也是懵逼的

2012年1月,華為終端傾其全力打造的首款高端機型Ascend P1終於正式亮相了。雖然,這款主打極致輕薄設計、外觀時尚、性能突出的ascend p1有著堪稱驚豔的產品力,但是,2999元的售價依然將眾多國人拒之門外。全年50萬臺的銷量,對比上市五個月銷量突破3000萬臺的三星Galaxy s3,上市三個月銷量高達2740萬臺的iPhone5,ascend p1的成績不可謂不悽慘。蘋果還是那個蘋果、三星依然是那個三星,高高在上。不過對於華為來說,高端領域的戰爭便真正開始了。

華為高端的進擊之路

華為“黑暗的兩年”通常是指2012之後的兩年。只有那個時代的華為用戶才能真切感受被K3V2支配的恐懼,那是華為手機集體默哀的年代,卡頓、發熱、閃退成為華為手機的代名詞。同時,華為終端在那幾年也非常難過,餘承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全世界的生意人都喜歡晴天借傘雨天收傘。華為一味衝擊高端砍掉運營商定製業務,導致15家歐洲運營商客戶有14家終止了與華為手機業務的合作,致使華為市場份額驟減。按照常理來說,在當時的世界手機格局之下,華為已不足為懼,戰火怎麼也燒不到華為的頭上,但是韓國人並不答應,尤其是三星。

內存和屏幕面板處於產業鏈的中上游,是手機的核心零部件之二。特點是需求確定,雖然有周期起伏,但卻是剛需,三星對這兩個產業鏈擁有絕對的掌控力,當三星終端業務受到來自競爭對手的潛在威脅之時,三星的做法是集中兵力,切斷對手後路。正當ascend p1稍微打開市場需要增產時,三星突然以“產能不足”為藉口,中斷了上游amoled屏幕供貨,給本身就不成熟的華為ascend p1加上最後一根稻草。

華為高端的進擊之路

效果是顯著的。在那個移動互聯網並不昌明的“渠道為王”時代,強堆料的ascend p1渠道激勵本身就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加上3個月的持續缺貨,導致經銷商抱怨不斷,從而引發市場價格混亂,錯過了最佳銷售時期,正式宣告p1涼涼。然而p1的“透心涼”只是華為高端艱難之路的開始,在這一時期引發的經銷商動亂一直持續到2013年下半年華為渠道新規的出現才被緩解,而期間5款具有代表意義的作品全部折戟高端市場。韓國人又贏了,三星簡單粗暴的邏輯百試不爽。之後,華為被迫選擇與東芝、JDI、京東方、深天馬等多方合作,以抵禦三星帶來的危險。

釜底抽薪,給對手以致命打擊。中國的兵法雖然是祖師爺,但韓國人卻將它發揮的淋漓盡致。

華為高端的進擊之路

彼時的華為掉進了瘋狂堆料的陷阱,但由於缺乏高端品牌形象的支撐以及成體系的產品價格,貿然實行高價策略,超出了品牌溢價,消費者不認可也不買單。連續5款高端機型的遇冷,華為終端才真切意識到,高配置加上高售價並不等同於高端。於是,通過降低售價深挖賣點,瞄準時機奮力一搏成為華為痛定思痛下的新抉擇。

時間來到距離上一次蘋果引發智能手機革命性創新第6個年頭的2013。這一年,智能手機銷量一路狂奔,份額首次超過整體市場的50%,宣告智能手機已經步入產業格局相對穩定的成熟階段。而增速帶來的結果就是各大智能手機廠商間的競爭不斷加劇,高端市場進入雙寡頭壟斷。具體來看,三星牢牢掌握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蘋果則穩居第二,但卻佔據著全球智能手機市場70%以上的利潤。

問題在於,這麼激烈刺激又賺錢的高端局,怎麼能少得了我們中國人?

Ascend p6——華為高端之路的轉折點。從p6開始,華為調整產品研發航向,用時尚精美的設計去代替冰冷的參數配置,簡單來說,華為學會打磨藝術了。因此,雖然核心參數對比同時期的小米2s並不突出,但精緻的外觀形象卻依然令人印象深刻,定價2688元,全球銷量400萬臺。

p6的成功給華為終端帶來了信心,但三星Galaxy note2的大賣才真正為華為高端指明瞭方向。

華為高端的進擊之路

大屏商務範風潮的崛起,使得mate取代D系列,應運而生。然而mate1,依然被籠罩在k3v2的陰影之下,降頻、閃退、卡頓是家常便飯;mate2的海思麒麟910更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在與同期競爭對手的比拼中毫無還手之力。直到2014年9月mate7的發佈真正讓華為高端扳回一局。那時有這麼一個段子:“mate跳過3、4、5、6直接上mate7,是華為叫板三星、蘋果的前兆,預示著mate7比你的note4、iPhone6牛,就是要押你們一頭。段子不知真假,但華為mate7確實成為了華為手機高端之路的里程碑,而這一切都源自於渠道的發力。

2014年4G頻段的推出,讓4G手機成為主旋律。國內市場被捲入換機熱潮,數以億計的用戶嗷嗷待哺,而華為早在2014年前就已經完成了對線下渠道的佈局,這也是華為2014年崛起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因此,mate7憑藉出色的配置和完善的渠道,出乎意料的熱賣,甚至出現一機難求的局面,最終生命週期銷量突破700萬臺。

華為mate7幫助華為成功進軍高端市場的2014年,手機行業的空氣突然變得熾熱和躁動,世界手機市場的格局也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在這一年,三星高位跌落,國際品牌除蘋果外全線被壓制;而國產廠商卻異軍突起,一加、酷派紛紛佈局海外,小米在線上的強勢殺入更是登頂國內第一。至此,華米ov正式取代中華酷聯成為時代主流。

華為高端的進擊之路

華為高端機型的銷量上去了,可是作為當時華為終端掌門人的餘承東卻高興不起來,因為他比任何人都明白,沒有高端品牌形象的支撐,mate7的盛況始終只是曇花一現。對於此時的華為而言,打造國際化的高端品牌形象已是當務之急。

輿論轟炸、明星代言、手機跨界聯名打造高端品牌形象的做法並不罕見,於是,2015年的mate8、2016年的p9(徠卡雙攝)、2017年的mate10(保時捷)、2018年的p20我們都可以看到國際一線大牌明星站隊華為的身影。誠然,對於深處紅海的手機市場來說,明星代言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無疑於飲鴆止渴。打鐵還需自身硬,華為終端深諳其中的道理,因此,外部公關始終只是華為終端打造高端品牌形象的其中一環,關於自身技術的儲備的核心競爭力才是與三星、蘋果對抗的資本。

回到本文的開頭,在衝擊高端之前,華為終端做了兩件事,一是,聯手徠卡打造超一流的拍照體驗,時至今日在徠卡加持下的華為手機已成為拍照的代名詞,然而能否翻過谷歌這座大山還是未知數;二是自主研發手機核心元器件——SOC。很顯然,自研的麒麟處理器為華為手機真正站穩高端立下了汗馬功勞,成功扭轉了國人對高端手機的認知,但與行業巨頭高通仍有差距。

所以,無論是跨界聯名,還是自主研發,華為高端的進擊之路,還沒有翻到結束的那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