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伴一甲子,蘭大“學術伉儷”的愛情之路這樣走過

相伴一甲子,兰大“学术伉俪”的爱情之路这样走过

幾乎每天清晨,在蘭州大學校園裡都能看到83歲的王流芳在認真地打拳、練劍,精神矍鑠,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其80歲的妻子何鳳英就待在旁邊,或跟著一起打拳,或在旁邊靜靜地觀看。

兩位老人均畢業於蘭州大學化學系,目前已結婚58週年。

相伴一甲子,兰大“学术伉俪”的爱情之路这样走过

1

相遇相戀在蘭大,學生宿舍辦婚禮

相伴一甲子,兰大“学术伉俪”的爱情之路这样走过

1955年,21歲的王流芳與18歲的何鳳英雙雙考入蘭州大學化學系。

“那時候我們互相不認識,我在甲班,他在乙班。後來大二的時候我被選成學生會的文藝部副部長,他被選成整個化學系55級的大班班長,我們才慢慢認識。”何鳳英回憶兩人的相識經歷時說。

王流芳接過話茬:“那時候我比較自卑,覺得自己來自農村,家境不好,相貌平平,成績也沒她好;而她,一個能歌善舞的蘭州姑娘,家境不錯。反正,我覺得她各方面都比我好。”

相識後的王流芳與何鳳英開始互相討論學習,一起到食堂吃飯,一起去鄉下勞動。

有一次,學校組織學生赴西津社勞動,勞動結束回校後,王流芳將自己在勞動期間帶去的滿是泥土的被褥清洗乾淨,何鳳英主動幫王流芳將被子縫好。“那時候我特別開心,我覺得她還是認可我的,好像對我是有些好感的。”王流芳笑著說。聽到這裡,何鳳英忙說道:“哎呀,不是,那個時候女同學都幫男同學縫被子的!”

“還有一次,新年的時候她送我一張賀卡,上面寫著‘如果你喜歡它,我就送給你吧!’我記得很清楚的,反正我覺得她那時候對我還是有好感的。”王流芳補充說。

“學校組織交誼舞會,我去參加,他那時候不會跳舞,但專門跑來看我是不是跟別人跳舞。”何鳳英笑著說,“我也說不清楚怎麼回事,反正我們就走到一起了,就是覺得我們很能聊得來。”

畢業後,何鳳英第一次跟隨王流芳去他的家鄉河南洛陽。那也是王流芳大學四年第一次回家。因為家境貧困、路費不足,王流芳大學四年從未回過家鄉。

“我們晚上在洛陽下火車後,沒錢住旅店,就鋪張床單睡到車站外面的水泥地上。第二天急忙去趕汽車,下了汽車還要再步行40 里路才能到我的老家。”王流芳說。

1959 年8 月14 日,也就是畢業後兩個月左右,王流芳與何鳳英正式舉辦婚禮。王流芳的家人寄來兩斤黑塊糖,一床粗布棉被;何鳳英的母親為女兒做了一雙新布鞋,這就是王流芳與何鳳英新婚時的所有家當。

“我們當時剛畢業,還沒有開始工作,也沒有分配房子,就找了一間學生畢業後的空宿舍做了婚房,很簡單!”何鳳英說。

時任化學系系主任的劉有成(後當選為中科院院士,2016年1月31日逝世,享年96歲)和班裡畢業尚未離校的20 多位同學參加了婚禮,兩人的任課老師周耀坤(後為化學系系主任)給兩人送了一個筆記本。

2

“我的事業裡有他,他的事業裡有我”

相伴一甲子,兰大“学术伉俪”的爱情之路这样走过

畢業後的王流芳留校任教直至退休,何鳳英則先後在蘭化304 廠、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甘肅省分析測試中心從事研究工作。夫婦二人一個教書育人,一個專注科研,互相借鑑,互相幫扶,成為化學界有名的“學術伉儷”。

婚後不到一年,兩人的第一個孩子出生。當時的王流芳正在南京大學進修,何鳳英便一個人照顧孩子,打理家事,兼顧工作。後來二兒子、小兒子相繼出生,兩人的小家變成了五口之家。王流芳每天早上五點多開始備課,何鳳英便把家裡僅有的兩張桌子一張留給王流芳,一張留給孩子們學習,而自己在幹完家務後就坐在床上看會書。

提起這些,王流芳很感慨:“她在各方面都給了我很多支持,她很顧家,把家庭照顧得很好,並且常常督促我多做科研。”

除了將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外,何鳳英在事業上也卓有成就,這同樣離不開王流芳的全力支持。婚後的何鳳英也常常因為工作需要外出,在她所有外出的時間,王流芳都一個人在家帶著3 個孩子,做家務,上課。

“去西安學習外語也是他積極幫我聯繫的,去美國做訪問學者他也前後給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幫助。”何鳳英說。

在美國德克薩斯理工大學化學系做訪問學者的近兩年間裡,何鳳英運用薄層色譜法成功分離了20 餘對對映體和非對映體化合物。這一成果得到美國學者的好評和讚賞,並發表在國際色譜學雜誌上[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448,354(1988)]。回國後的何鳳英,先後在SCI(美國科學引用索引)收錄刊物及國內相關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60 餘篇,承擔並完成了2 項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多次獲各類科研獎項。

王流芳在從事化學教學的同時,積極投入科學研究,共發表論文210餘篇,其中SCI收錄刊物的論文80餘篇,作為申請人完成了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1項國家新藥研究基金,多次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及優秀教學成果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5 年退休後,王流芳繼續被聘任為博士生導師,指導了四屆博士;2000 年王流芳被評為全校在SCI 刊物上發表論文數量前三名的先進個人,是當時退休人員中唯一的一位獲獎者。

家庭教育方面,夫妻二人也頗有自己的堅持跟心德:“我們很重視對孩子的教育,一直要求他們一定要練好本領,‘打鐵還需自身硬’,最重要的是要以誠待人、踏踏實實、與人為善”。他們的三個兒子都在各自的行業領域頗有成就,且都曾於蘭州大學就讀。其中,大兒子王志平,現任蘭州大學醫學院副院長,與父親王流芳一樣是博士生導師;二兒子王志宏,現任甘肅中醫藥大學副教授;三兒子王志會現於煙臺某企業任高管。

“我們倆都為事業奮鬥了一生,也都為家庭操勞了一生。我們一直在互相關心支持,我的事業裡有他,他的事業裡有我。對於家庭和事業,我們都盡力而為了。”何鳳英說。

3

“風風雨雨,無怨無悔”

相伴一甲子,兰大“学术伉俪”的爱情之路这样走过

2003年左右,退休後的何鳳英聽從醫生的建議,開始積極鍛鍊身體,學習打太極拳。

幾年以後,王流芳也開始跟著何鳳英一起打太極拳、練劍。做了一輩子教學科研的王流芳開始用做科研的思路和態度對待太極拳。

“他這個人做什麼事都特別認真。經常晚上10 點以後還下樓練拳。”何鳳英說。

練習了幾年後,王流芳開始擔任蘭州大學武術協會下屬的其中一個太極拳分隊的隊長,並且在蘭州大學離退休處舉辦的武術比賽中先後兩次獲獎。每次參加太極拳比賽前,王流芳總會從網上下載太極拳視頻進行學習,而何鳳英就陪在一旁邊看視頻邊幫王流芳糾正動作,提建議。

相伴一甲子,兰大“学术伉俪”的爱情之路这样走过

“她這輩子就是我們家的‘軍師’。我們現在一起買菜,一起打拳,互相糾正動作,一起進步。”王流芳說。

2015年,已經年過八旬的王流芳通過考試獲得了中國武術協會頒發的太極拳六段位證書。

執教多年的王流芳,桃李滿天下,深受學生愛戴。在學校任教時,他會經常將自己的學生們請到家裡吃飯,逢年過節一定要跟學生一起聚會放鬆,退休後也經常有學生來看望王流芳。多年來,王流芳所有跟學生的聚會,學生們都會專門請師母何鳳英同行。

“我們倆這輩子沒有說過‘我愛你’,沒有過什麼海誓山盟,好像從內心裡從來沒有追求過名聲、地位、錢財,就是平平淡淡地一起過了一生。兩個人互相信任,互相為對方著想,如果他有什麼事,我肯定第一個衝到前面去,我覺得這就是愛。”何鳳英說。

直到現在,如果何鳳英出去辦事回來得晚一點,王流芳都一定會去接。

“不接我不放心,有次她去原單位辦事,我就在她單位樓下等了一個多小時。而如果我出去辦事,她一個人在家,我絕對不會在外面吃飯。如果我在外面吃了,她一個人在家怎麼辦?”王流芳說。

“我們也有拌嘴的時候,但絕對隔夜就忘。家庭要和睦,愛是基礎。有了愛和真誠,一切困難都可以克服。我們倆這輩子在一起,經歷了很多風風雨雨,平平淡淡生活了一輩子,無怨無悔。”何鳳英說。

相伴一甲子,兰大“学术伉俪”的爱情之路这样走过相伴一甲子,兰大“学术伉俪”的爱情之路这样走过

小蘭說

正如王流芳、何鳳英夫婦在《感恩母校》這首小詩中說到的一樣:“樹高千尺,根在沃土。愛從母校出發,愛還在這裡凝聚和延續。願母校在新的征程上日新月異,願我倆恩愛如初,相依相伴到永遠。”攜手相伴一甲子,他們用樸實真誠、相扶相伴續寫著蘭大人最美好的愛情故事。

相伴一甲子,兰大“学术伉俪”的爱情之路这样走过

內容來源 | 蘭州大學校友辦

主編 | 肖坤

相伴一甲子,兰大“学术伉俪”的爱情之路这样走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