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了一年的咖啡外賣,那精品咖啡館現在如何了?

精品咖啡一直是體現消費升級最直觀的市場。2019年如果還會繼續咖啡大戰的話,也許會從“外賣”到“精品咖啡館”。



談了一年的咖啡外賣,那精品咖啡館現在如何了?


精品咖啡會因為咖啡外賣補帖而生意變少嗎?還真不見得。

上週六,咖啡品牌 FISHEYE 魚眼咖啡宣佈完成了數千萬元A輪融資。品牌成立於2010年,比Seesaw還早了兩年。除了像中山公園玫瑰坊這種小型店面主營外賣業務外,品牌還入駐了高端型商場如靜安嘉裡中心,每次路過那邊,人氣都不錯。


談了一年的咖啡外賣,那精品咖啡館現在如何了?


FISHEYE 嘉裡中心店

在之前,另一個精品咖啡品牌 GREYBOX COFFEE 同樣獲得了融資,創始人對自己的定位是要做全國性的精品咖啡,目前它在上海總共7家店,全國16家店。


談了一年的咖啡外賣,那精品咖啡館現在如何了?


過去的2018年,國內的咖啡市場獲得前所未有的增長和關注,所謂的“ 咖啡分級” 也正在發生。新零售咖啡和咖啡外賣鋪天蓋地,而價格更高,卻勝在體驗品質的精品咖啡仍有市場,並且不斷有新品牌進入我們的視線。

今天,在大眾點評搜索”咖啡“兩個字,門店已經超過了8000家。我簡單粗暴地將目前上海的咖啡格局分成三檔:精品咖啡、傳統連鎖咖啡、新零售咖啡。


談了一年的咖啡外賣,那精品咖啡館現在如何了?


獨立咖啡館沒有規模化,較難統計,單從門店數量這個維度上,看不出有“成氣候”的品牌。但種種跡象表明,整個咖啡市場是正朝更高品質發展的。

星巴克 在加大臻選店的數量。普通消費者在之前可能沒有意識到,星巴克門店是有多產品線的:普通店、臻選店、旗艦店、大師店 ,以及最新打出的社區店 。繼2017年星巴克在興業太古匯開出臻選工坊後,臻選店的數量明顯增多了,品牌更有意識的在讓消費者關注到門店分級這件事。


談了一年的咖啡外賣,那精品咖啡館現在如何了?


星巴克臻選店 上海世茂廣場店

新零售 咖啡 以補帖起家,在宣傳時同樣會突出精品咖啡豆的用料。連咖啡在2018年除了研究如何用社交裂變賣咖啡時,也不忘持續研發新品。據品牌同事介紹,連咖啡在今年一直不斷優化奶和咖啡豆,上線多個精品咖啡的SKU。


談了一年的咖啡外賣,那精品咖啡館現在如何了?


連咖啡在過去一年對多個SKU進行升級

場景 是精品咖啡館高溢價的另一個點。

“第三空間”概念是星巴克在創立初提出的,但現在大部分星巴克的使用環境已經不適合聊天和社交。這並不意味著“第三空間”概念過時,而是對空間有強需求的用戶正在轉向精品咖啡館。

Seesaw、GREYBOX 等精品咖啡往往會提供明亮舒適的空間,適合辦公開會的桌椅設備,以及自取的檸檬水。我們喝的一杯咖啡,定價裡除了包含產品和場租費外,也許還會有一部分所謂的”社交費“。


談了一年的咖啡外賣,那精品咖啡館現在如何了?


Seesaw上週關閉的愚園店,曾是創意人聚集地

我最近在和朋友聊咖啡場景的時候,總會提到一個大家日常都忽略掉的人群:精緻的 阿姨媽媽們。 週末下午,只要在新天地和iapm晃一圈,都會看到不少打扮得體的阿姨媽媽,聚在一起聊天,同樣也是一道風景。

她們會願意為社交掏40塊錢,但她們並不會用券下單一杯咖啡外賣,哪怕只有一半價格。這也是我覺得線下場景永遠不會被線上替代的原因。

作為一名中度咖啡用戶,我寫了不少和咖啡有關的內容,有深度型,也有熱點資訊型;而我3000個微信好友裡,多數人的日常和“咖啡”有關,既有精品咖啡店老闆,也有手衝咖啡愛好者;有天天用券買咖啡外賣的,也有常在咖啡館工作開會憋方案的。

咖啡原來只是一個“提神”的品類,經過十多年的發展與市場教育,它正變得更為立體,代表著人的生活方式與社交屬性。而咖啡館也成了一部分人日常生活離不開的場景。

如果說2018年市場是因新零售 而大爆發,那2019年,中國咖啡的故事也許會由精品咖啡館 來繼續訴說。

一個補充:

在我較滿意的幾篇深度稿裡,有一篇對星巴克的品牌分析。用供需的邏輯梳理了中國咖啡市場當下的百花齊放與消費者需求升級,這裡重新貼一下,希望可以幫助你更瞭解這個快速迭代的市場哈。

圖1-中國咖啡市場供給端


談了一年的咖啡外賣,那精品咖啡館現在如何了?


圖2-中國咖啡市場需求端(以星巴克為切入)


談了一年的咖啡外賣,那精品咖啡館現在如何了?


圖表解釋:

星巴克是中國咖啡市場的絕對領先者,這一點毋庸置疑。

但品牌自2019年入華以來,此品類由原先單一的速溶咖啡場景擴充至各個場景,即供應者便多;而從需求角度,默認對咖啡有訴求的人都認識星巴克,但隨著行業升級,星巴克正面臨著更多進入者的用戶瓜分問題。其中有一部分咖啡重度用戶,會選擇更有品質的精品咖啡。

這也是星巴克從2017年開始推廣臻選線的重要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