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一扇窗,更要開好一扇門

■溫獻偉

近日,媒體從工信部獲悉:國家中小企業政策信息互聯網發佈平臺開通“清欠登記平臺”窗口,違約拖欠中小企業款項登記(投訴)平臺正式上線試運行。

違規拖欠中小企業賬款是嚴重阻礙中小企業發展和壯大的一大羈絆。“清欠登記平臺”的正式上線,為廣大中小企業維護自身權益打開了一扇窗。這扇充滿溫情的小小窗口,凸顯國家和政府心繫中小企業發展的美好情懷,相信這扇窗口也勢必能夠發揮自身功效,最大限度地造福廣大中小企業。

只不過,對於身處資金困厄境地的中小企業而言,打開這樣一扇窗的作用畢竟有限,並不能奢望其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違規拖欠中小企業賬款在當前具有普遍性,由於違規拖欠債權雙方地位、身份的不同,又讓問題的解決具有不可控性。歸根結底,“清欠登記平臺”某種程度上只能僅僅視作一個“曝光臺”,平臺本身也並非帶有強制性的行政指令,缺乏強大的約束力,清理拖欠賬目很大程度上還是隻能依靠債務方的自覺、自律。報道稱,平臺對違約拖欠中小企業款項的信息進行登記後,將根據職責分工將登記信息流轉反饋給地方政府或有關部門。但問題是,不少通過平臺登記情況、反映訴求的中小企業,可能是基於已經在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投訴無門”,“清欠登記平臺”只是維護權益的不得已的最終選擇,那麼,如此“往轉”之下,效果很可能依然欠佳。

“清欠登記平臺”作為治理和推進拖欠中小企業賬款工作的一種輔助手段,無法從根本上承載和寄託企業的發展希望。打開一扇窗,更要開好一扇門。遏制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大型企業違約拖欠中小企業賬款現象,需要國家和政府做好頂層設計,完善針對中小企業的“兜底救助”制度,出臺針對債務方的懲戒機制,為中小企業大開方便之門、安全發展之門,讓他們吃上定心之丸,解除後顧之憂,全力為其發展保駕護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