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火光後的灰燼裡 留下一道人類文明的“傷疤”

封面新聞記者 鍾雨恆

在八百年的時間裡,她成為了法國曆史的見證者,見證了國王的加冕 、皇室的婚禮、聖女貞德的平反………而昨晚的一場大火,衝破了巴黎聖母院的塔頂,燒碎了法國宗教的歷史,火光後的灰燼裡,留下一道人類文明的傷疤。


巴黎聖母院火光後的灰燼裡 留下一道人類文明的“傷疤”


當地時間4月15日,巴黎聖母院突發大火,大教堂著名的尖塔墜落,內部損傷嚴重。不過根據最新消息,巴黎聖母院祭壇和十字架在火災中倖存,包括荊棘王冠在內的部分珍貴文物獲救。

這場災難發生後,成千上萬的巴黎人和遊客聚集在塞納河的河岸上,震驚地看著大火正吞噬著這所全世界最著名的教堂。甚至有市民跪在地上祈禱,高唱《聖母頌》,祈禱“上帝”拯救他們心愛的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火光後的灰燼裡 留下一道人類文明的“傷疤”


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曾寫道,“時間和人使這些卓絕的藝術遭受了什麼樣的摧殘?關於這一切,關於古老的高盧歷史,關於整個哥特式藝術,現在還有什麼存留給我們呢?”

巴黎聖母院位於巴黎最核心的西岱島上,被認為是這座城市的地理中心和精神寄託。她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遺產,每年吸引世界各地大批遊客前來參觀。教堂不僅珍藏著大量13-17世紀的古老藝術品,其本身更是一件世界建築藝術的極品,以哥特式的建築風格,祭壇、迴廊、門窗等處的雕刻和繪畫藝術而聞名於世。


巴黎聖母院火光後的灰燼裡 留下一道人類文明的“傷疤”


聖母院大教堂始建於1145年,曾遭遇嚴重損壞,後歷經26年重建方再現原貌,可謂法國哥特式建築的巔峰之作。高大的中殿呈純粹的尖拱形,四周的門廊裝飾著12世紀中葉的精美雕刻,再加上12世紀和13世紀光彩奪目的彩色玻璃,堪稱建築史上的經典傑作。大火發生時,教堂正在進行修繕工作。翻修計劃於去年展開,原計劃將持續十餘年。法國政府為此出資1.5億歐元,而民眾截至去年年底也已幫助貢獻集資380萬歐元。

她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是“我們的女士”,正是耶穌的母親聖母瑪麗亞。巴黎聖母院的原址歷史非常的悠久,曾經這裡建造過幾個規模不大的神廟和教堂,到了12世紀路易七世時期,原有的羅馬式教堂的規模已經跟不上繁華的巴黎,在1160年被選任為巴黎主教的莫里斯·德·蘇利(Maurice de Sully)決定在這個地方建造一座宏偉的教堂,一修就快兩百年。

到了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時期,巴黎聖母院曾遭遇破壞和掠奪。處處可見被移位的雕刻品和砍了頭的塑像,唯一的大鐘倖免沒有被熔燬,聖母院變得千瘡百孔。


巴黎聖母院火光後的灰燼裡 留下一道人類文明的“傷疤”


法國浪漫主義詩人維克多·雨果1831年出版了著作《巴黎聖母院》,正是這本小說的出版引發了巨大的社會反響,許多人都希望修建當時殘舊不堪的聖母院,並且發起募捐計劃。當時的政府,也開始關注了聖母院建築的慘狀。聖母院的修復計劃於1844年開始,由歷史學家兼建築師奧萊·勒·迪克(Eugene Viollet-le-Duc)主持,重現了聖母院久違的光彩。整個工程持續了20多年,修繕了尖頂和聖器堂。在後來的兩次世界大戰中,巴黎聖母院都倖免於戰火。

歷史的碎片拼接成一個個畫面:羅馬帝王在此接受受洗典禮,戴高樂將軍在此感謝聖母的庇佑,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讚美詩在這裡宣讀······法國的一切風風雨雨,都在她身上都留下了印記,她被雨果比喻為“石頭的交響樂”:“這座可敬的歷史性的建築的每一個側面,每一塊石頭,都不僅是法國曆史的一頁,而且是科學史和藝術史的一頁……簡直就是石頭的波瀾壯闊的交響樂。”

昨夜過後,這幕交響樂被添上了一篇無比沉重的樂章。


巴黎聖母院火光後的灰燼裡 留下一道人類文明的“傷疤”


無數人想起《愛在日落黃昏時》(Before Sunset)裡那句經典臺詞:“你相信巴黎聖母院有一天會消失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