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清水秀 宜居方山

遠離城市的喧囂,

安靜嫵媚,

乾淨的水源、新鮮的空氣,

芬芳的泥土氣息,

方山——

這一方大自然的淨土,

山清水秀人和美,

風景這邊獨好!

山清水秀 宜居方山

方山縣位於山西省西部,呂梁市北部,地處呂梁山西麓腹地。東屏關帝山與婁煩、交城二縣接壤,南與離石區相連,西依漢高山與臨縣毗鄰,北與興縣、嵐縣交接。據明洪武《太原志》載:“地有方山,赤洪水出焉,故以名縣。”

交通便利 資源豐富

方山縣地處北川河流域,北川河縱貫南北,其河谷素稱“嵐石鎖鑰”,為“三衢要衝”,是晉西交通的天然走廊。開府、馬坊、方山一帶溝川,因得“晉國草廣,牧馬紮坊”的獨厚地利,自古以來就有著十分重要的軍事地位。隨著縣域經濟的發展,方山區位優勢日益凸顯。鐵路、公路、航運四通八達,209國道貫穿南北,長達69公里。全縣7個鄉鎮通油路,169個行政村通水泥路。方山城區新能源公交車、出租車投入營運。隨著呂梁大武機場的通航,北京、上海、長沙、呼和浩特、西安、廣州、重慶、天津、蘭州9條航線的開通,方山初步形成“鐵、公、機”三位一體的立體交通格局,成為晉西北通往全國各地的重要交通樞紐和門戶。

山清水秀 宜居方山

坐落於方山縣大武鎮西北的呂梁機場

山清水秀 宜居方山

環城高速和呂梁機場連接線

方山縣資源豐富。礦產資源中各種成因類型的礦產有40種,產地有40處。突出的資源是煤、鐵礦、鋁土礦、耐火黏土等。生態環境良好,水資源充沛。山西省大型水利工程橫泉水庫總庫容8123萬立方米,能為下游的離石、柳林、中陽3個縣區充足供水,是呂梁市區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地。農業生產條件也十分優越,有七大溝43.4萬畝天然和人工草地,溝深坡廣、水草豐茂,沿川有近10萬畝水澆地,素有“米糧川”之稱。森林覆蓋率達41%,被譽為“呂梁市的後花園”。

山清水秀 宜居方山

橫泉水庫

歷史悠久 亙古綿長

據方山縣趙莊村和大坪村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石器鑑定,遠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在境內繁衍生息。縣境戰國時期始置皋狼邑,屬趙地。西漢置皋狼縣,屬西河郡。西晉置左國城,屬西河國。北齊天保三年(552)置良泉縣,屬懷政郡(離石)。隋大業三年(607)移良泉縣於方山,改名方山縣。唐武德二年(619)置方州,縣屬之。武德三年(620)州廢,改屬石州。貞觀十一年(637)方山縣北徙三十五里,仍屬石州。金貞祐四年(1216),縣治遷於積翠山。元至元三年(1266)省方山,併入離石縣,屬石州。民國7年(1918)復置方山縣。1954年7月1日,與離石縣合併為離山縣。1971年5月1日,恢復方山縣建置,縣城設在圪洞鎮。

山清水秀 宜居方山

雲霧繚繞的北武當山

鍾靈毓秀 人才輩出

方山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泱泱北川河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方山兒女。

山清水秀 宜居方山

于成龍畫像

西晉劉淵建都左國城,起兵反晉,稱雄中原;元代狀元潘賜仁,曾任石州知州;一代廉吏于成龍以其卓著的政績,蜚聲海外,名震華夏;其孫於準,剛正不阿,勤政愛民,官至貴州、江蘇巡撫。

山清水秀 宜居方山

張叔平

革命先驅張叔平,曾任中共太原黨支部第一任書記,後在浙江被捕,受盡酷刑,血染杭城;抗戰時期縣委宣傳部部長溫元清,為方山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寶貴的生命;賀龍元帥興學育人於大武鎮;王震將軍東征在方山傳播革命火種;李光清紮根邊疆,忠骨埋邊城;趙子文堅持實事求是忍辱負重為蒼生。

山清水秀 宜居方山

當代呂梁英雄陳有良

“活雷鋒”李月生尊老敬老,贍養孤寡老人不計名利;當代呂梁英雄陳有良,二十年如一日,帶領村民戰天鬥地根治窮山惡水;全國優秀教師李健,獻身貧困山區教育四十多年,無怨無悔……

無數的志士仁人,無數的方山兒女,在方山這塊熱土上,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戰線,共同打造了方山的輝煌和榮耀,他們的事蹟可歌可泣,他們的精神可敬可佩,他們是方山的光榮和驕傲,是方山人民學習的楷模。

山河秀美 人文薈萃

方山縣境山清水秀,林豐草茂,是名副其實的旅遊資源富縣。方山有開發價值的旅遊景點20餘處,其中古代陵墓有玉林山後趙皇帝石勒墓、方山村宋代大將郭進墓、橫泉村清代廉吏于成龍墓、來堡村清代兩江總督于成龍之孫於準墓、大武村清代水圖先生墓等,革命紀念場館有大武鎮賀龍中學、縣城烈士塔;古建築有大武木樓、大武鎮紫微宮、峪口鎮靜峪宮等;古文化遺址有漢代皋狼城遺址、西晉左國城遺址、明代方山古城遺址、張家塔清代民居、于成龍故居等;風景名勝區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北武當山、橫泉水庫休閒度假區等。

北武當山

山清水秀 宜居方山

北武當山位於方山縣北武當鎮,奇峰突兀、怪石如林,集“泰山之雄、華山之險、黃山之奇、峨眉之秀”於一體,不僅是國務院公佈的第三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而且是我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在道教文化史上享有較高的地位,被譽為“三晉第一名山”,文人墨客凡來呂梁必覽武當。

骨脊山

山清水秀 宜居方山

骨脊山位於方山縣下昔任家莊東側,地處呂梁山中段,據清康熙《永寧州志》載:“其名骨脊山者,以泰山在左,華山在右,常山為靠,嵩山為抱,衡山為朝,此山是隆居中,依然天地之脊骨焉。”故名。傳說大禹治水就是從骨脊山下開始的。骨脊山海拔2535米,周長10公里,山頂有漢代記載大禹治水的碑文“呂梁碑”。俗語:真武山雖高,在骨脊山的半腰。骨脊山山巒起伏、綠草如茵、鮮花爭妍,在不同的季節裡都會用那獨有的魅力吸引四面八方的人去領略。

橫泉水庫

山清水秀 宜居方山

橫泉水庫位於方山縣境內的北川河上,上游距方山縣城10公里,下游距離石市區40公里,控制流域面積800多平方公里,總庫容8123萬立方米,是一座以城市生活及工業供水、農業灌溉為主,兼顧防洪、發電、旅遊等綜合利用的調節型水利樞紐,於2004年9月興建。橫泉水庫工程包括水庫樞紐工程、灌溉區工程和供水工程三個部分,共佔地8765畝。它是山西省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項重點工程,也是關係到呂梁市經濟民生的重要工程。

燒爐山

山清水秀 宜居方山

燒爐山位於方山縣圪洞溝內,海拔2001米,傳說真武大帝曾在此修行,山上青龍洞為太上老君煉丹的地方,北宋時歷史名將楊繼業曾在此駐軍立寨。燒爐山石林絕壁千仞,聞名遐邇,被譽為“三晉第一奇觀”。山中景點眾多,石林環抱,雲霧繚繞,山中有石,石中有山,山石一體,“石人懷”“石人背”等景觀巧奪天工,栩栩如生。

梅洞溝溼地公園

山清水秀 宜居方山

梅洞溝溼地公園位於燒爐山下,植被豐茂,溪水淙淙,空氣清新,環境優雅,恍若人間仙境。

于成龍故居

山清水秀 宜居方山

于成龍故居位於方山縣北武當鎮來堡村,創建於清代早期,現存三座院落,分別為于成龍父親於時煌舊居、于成龍兄長於化龍舊居以及於成龍本人舊居,佔地面積約2600平方米,2016年8月修繕。于成龍故居三座院落均為四合院佈局,磚木結構。主要陳列于成龍兩代家庭用品,並採用蠟像、銅像、動物標本等多種形式,復原當時生活場景。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級廉政教育基地。

于成龍廉政文化園

山清水秀 宜居方山

于成龍廉政文化園位於方山縣北武當鎮來堡村,主要景點有廉政文化廣場、廉政文化展覽館、廉政教育中心、22孔窯洞等,佔地面積46.5畝。

廉政文化廣場,佔地面積9600平方米,可舉行5000人參加的大型群眾文化體育活動,陳列于成龍家族及本人墓地珍貴石刻。廣場東側有棵衛矛古樹,本是灌木,卻長成了大樹,比較少見。

山清水秀 宜居方山

衛矛古樹

廉政文化展覽館,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分為三層,分別陳列于成龍廉政文化、中華廉政文化、中華傳統文化。

山清水秀 宜居方山

于成龍塋園

山清水秀 宜居方山

于成龍塋園位於方山縣峪口鎮橫泉村南,建於清代早期,坐東朝西,東高西低。于成龍墓佔地面積約7畝,塋園內中軸線上由西至東分別為門樓、石牌坊、墓道、封土堆,兩側為石像生、展覽室、管理室。石牌坊為草白玉材質,四柱三間 ,坊額雕刻康熙皇帝親筆題寫“高行清粹”四個大字。封土堆石砌須彌座,上置石欄杆,直徑9米、高5米。展覽室主要展示于成龍一生為官為民的大事記圖板、書籍和影像資料、墓地出土文物以及於成龍身後歷代皇帝、後人對他的頌揚。于成龍墓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烈士塔

山清水秀 宜居方山

方山革命烈士紀念塔位於方山縣圪洞鎮圪洞街南,坐北向南,佔地面積58.4平方米。該塔為樓閣式磚塔,基座平面呈長方形,中間有一南北向石券門洞。塔身為三層,通高18米。塔內現存民國時期和1991年新建碑刻5通、石碣5方、溫元清烈士塑像1尊、反映抗日戰爭時期的彩畫91幅。

大武木樓

山清水秀 宜居方山

大武木樓位於方山縣大武鎮大武二村,又稱觀音樓。坐北向南,佔地面積110平方米。大武木樓為十字過街木構樓閣,通高18.5米。一層為平面方形,建在高1.2米的磚石砌臺基上,面寬三間,四向敞朗,可供通行,四根通天柱直達頂層,頂設八卦藻井,覆盆式柱礎,柱頭兩側闢剎。二層為三簷十字歇山頂,黑色琉璃瓦剪邊,面寬、進深各三間。三重簷斗拱為五踩單翹單昂計心造。樓內現存彩塑6尊。1986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張家塔民居

山清水秀 宜居方山

張家塔民居位於方山縣峪口鎮張家塔村,現存建築主要有三處城門基址、祠堂和20多處宅院。宅院多依山而建,佔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張家塔民居各院下都有地道相通,大門上有題記。宅院大部分為四合院佈局,由南到北為馬棚和正窯,東西兩側為側窯。宅院佈局基本完整。2009年,張家塔村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