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磊:70後“斜槓青年”法官的AB面

季磊:70后“斜杠青年”法官的AB面 | 律新社专访

律新社特約撰稿人 | 成韻

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是懲惡揚善。律是用來“定分止爭”,裁奪是非,為社會提供判斷正誤的客觀尺度。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手中握著法槌,心中懷著天平。他們,就是一代代法院人。

在上海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一批批法院人常年堅守在法治一線,從青澀到成熟,他們見證著歷史,也創造了歷史。他們懷揣振奮拼搏、不負使命的昂揚抱負,在時代浪潮中開拓進取、守護正義。

季磊:70后“斜杠青年”法官的AB面 | 律新社专访

今年,是70後季磊法官進入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上海二中院)的第二十年。歲月逢十,總會產生特殊的紀念情結和回溯過往的心緒。

剛進法院時,季磊才二十出頭,青澀未褪,卻對成為一名法官神往已久。受中學時代看過的律政劇影響,他填報高考志願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法學。他說,電視裡那些法律人的睿智、敬業和博學,為實現公平正義的那份執著和無畏打動了他。

從學子到法官,季磊的初心很純粹,運用所學裁斷是非,定分止爭,實現法律的公平正義。白雲蒼狗,年華易逝,無論走過多少艱辛,路過多少風景,這份信仰都為他指引前路。

01

尋根溯源,審慎裁判

飛速發展的新型糾紛和相對滯後的法律之間,縫隙始終存在,對於民商事領域的法官來說,這或許是最大的挑戰。

2015年,季磊遇上一起棘手的離婚借貸糾紛。

關某(男)與吳某本為夫妻,離婚一年後,債權人葉某訴至法院,要求兩人還債1326萬元。一審法院判決吳某和關某連帶承擔夫妻共同債務。

拿到判決書時,吳某氣得直抖。從葉某拿出的借條和轉賬憑證來看,債務發生在她和關某離婚前,借條都是關某籤的,她根本沒聽說過,離婚前兩人早已分居。關鍵時刻,唯一能和葉某當庭對質的關某卻不見了。

在困惑和憤怒中,吳某提起了上訴。

案子來到季磊這兒,他發現很多疑點。比如,近一半的借條落款日期被塗改。更離譜的是,葉某借給關某一千多萬,既不約定利息,也不要擔保,前債未還還不斷出借,葉某說是交情過硬,但他對關某的資金用途又一無所知。

季磊翻開一疊厚厚的銀行流水單,順著每一筆關、葉借款後的走賬記錄核查,他發現,借款到賬後的當天,關某迴轉了一筆鉅款。

隨後,吳某的新證據提交上來,那是一份關某在上海多處開房的銀行消費記錄。吳某懷疑關某可能早已“外面有人”。二審中,困擾她的問題似乎有了答案,原來一審法院懷疑關某和她離婚是假,躲債是真。

十幾年前,離婚開始變異出避債的功能。有的夫妻通過離婚轉移財產,以致債權人損失慘重。為遏制這一現象,當時的婚姻法司法解釋規定,夫妻關係存續期間的債務原則上屬於夫妻共同債務,需要雙方共同承擔。吳某離婚時分得了絕大部分夫妻共同財產,綜合各種原因,她自然會敗訴。

從兩人離婚協議書上看,雙方名下一家公司90%的股權原本登記在女方名下,離婚時變更給了男方,並不是一審法院認定的財產和股權都歸女方所有。

季磊認為這削弱了兩人轉移財產避債的假離婚可能性。

實踐中,法院發現有人聯合‘債主’坑配偶。婦聯也反映,有些丈夫離婚前就編造虛假債務,還配備了像樣的‘證據’,想通過法院判決達成他們的目的。所以上海高院也提出,對這類債務還需考慮夫妻是否有舉債合意,以及是否共同享受了借款利益。

經過審慎衡量,季磊最終認定:關葉之間債務流轉異常,餘額難定,唯一帶有總結算性質的“欠款確認書”由關某單方簽署,產生於夫妻離婚半年後,此時對吳某已不具約束力。所以,二審改判,吳某無需承擔葉某主張的夫妻共同債務。1326萬元的債務仍被二審確認,對關某有效。

他單方簽字認可債,傳喚多次不到庭應訴,這就視為放棄了抗辯權,女方又不要求鑑定‘欠款確認書’真偽。法官要尊重當事人的選擇。

季磊相信這筆債恰能“成全”關某與葉某的交情。

“法律是滯後的,但法官應有前瞻性。”在季磊看來,法律規定往往體現著立法者的價值取向,當各類新型糾紛出現時,法官既要弄清事實也要探詢立法本意,根據公平合理、誠實信用的原則,結合具體案件事實進行綜合考量,才能更好地解決糾紛。

02

堅守一線,孜孜不倦

從書記員、參審,到助理審判員、主審法官,再到如今的民一庭副庭長,這一路,季磊始終都堅守在審判一線,主動承擔疑難雜案的審判工作。近三年來,除去集團訴訟和速裁案件,他直接承辦和帶領合議庭審結的案件分別為180起和200起。

季磊:70后“斜杠青年”法官的AB面 | 律新社专访

季磊審結過許多具有巨大影響力的案件,如賓利車質量糾紛案和尼康相機消費維權案,也有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的名流權益紛爭案件,如張曼玉肖像權糾紛案等。他審理了備受關注的 “大眾點評網網友刷票糾紛案”和“一號店購物糾紛案”,前者入選了上海法院年度案例精選,後者獲評上海法院消費維權十大典型案例。

除判案和輔佐庭長工作外,他也會一如當年提攜、指點過他的上海二中院前輩那樣,為年輕法官們設計成長路徑,給他們足夠的鍛鍊機會。當法官們向季磊詢問疑難案件時,季磊總會基於自身經驗學識和專業判斷,熱心提供很多有價值的參考意見。季磊的“解疑”思路,總能給其他法官帶來啟發。

季磊想把這份傳道、授業、解惑的法院精神繼續傳承,期待能看著更多的年輕後輩成為上海二中院未來的精銳,肩負起法官所應承載的責任,滿足更多的社會期許。隨著辦案能力在實踐中的不斷提升,季磊會大方地拿出自己越來越成熟的審判經驗和觀察反思,與更多人分享。

上海二中院的系列審判白皮書涉及不同類型專題的案件糾紛,涵蓋勞動爭議、消費維權和名譽權保護等諸多民生、金融領域,回顧了上海二中院近年來辦理的相關案件,總結熱點問題的特徵共性,並提出富有針對性的建議。2009年,季磊主筆的《二中院勞動爭議審判白皮書》當選上海法院優秀白皮書。2017年,季磊主筆的《二中院消費維權審判白皮書》獲得了市消保委的高度評價。

在《判解研究》雜誌、《人民司法》和《上海審判實踐》等法律期刊上,人們時常能看到季磊的文章,比如《網絡交易審判熱點問題研究》。此文衍生於人民法院出版社與中國人民大學聯合主辦的“法官與學者對話論壇”,季磊曾經連續三年受邀參加論壇,並擔任點評嘉賓。

03

辨法析理,法外容情

1999年,季磊進入上海二中院,和許多剛進法院的新人一樣,他擔心年輕的自己不能使當事人信服。

“放心,你很快就會成長起來的。”庭長笑著安慰。

五年後,季磊被任命為法官,加入合議庭,審理一起醫療事故糾紛。那是他第一次在法庭上提問,有點緊張,臉也微微泛紅,但沒被人察覺。“那是我告別書記員身份,第一次坐上審判席,向一名比自己大了20歲的律師發問。”那一幕,季磊記憶猶新,這是他審判生涯的開始。

季磊:70后“斜杠青年”法官的AB面 | 律新社专访

在上海二中院的第一個十年,季磊遇到了一起勞動糾紛,也誕生了他職業生涯第一份“法官後語”。

案件當事人肖某是一名50歲左右的酒店倉管員,因被所在公司兩次認定嚴重違紀而下崗。肖某和公司打起了官司,在一審中敗訴。而季磊是這起案件的二審主審法官。

肖某的情況有點特殊,大兒子是智力障礙者,小女兒才三歲。上訴期間,老公又被查出得了癌症,正等待化療。

看完案卷,季某便思索那家公司解僱她是不是正確。庭前閱卷庭後商議,依法走完整個流程,季磊覺得一審判決有法有據。但是想到肖某的處境,他又陷入沉思:維持原判的話,這個家庭的希望就完全破滅了。怎麼辦?

季磊沒有馬上結案,而是啟動了庭外調解。調解過程困難重重,他輾轉找到企業上級集團的管理層,提議“大家先把案子放一放,去看看那位老員工”,並願意陪同前往。

拜訪那天氣溫高達36度,想象中的皆大歡喜也沒有發生。對肖梅的不幸,集團管理層紛紛表示同情,但仍堅持要一份判決。他們問季磊:“整個集團的員工都在看著,如果我們退讓,以後該怎麼服眾,如何管理類似的員工?”季磊沉默了。

季磊覺得無論如何不能因為自己的同情心而突破法律去做出一個扶助弱者的判決,便在法定審限期內維持了原判。

那日,寫完判決書的季磊問自己:我還能做點什麼?

不久,集團管理層的辦公桌上出現了一份判決書,後面附著一篇法官後語。集團管理層傳閱了這篇文章,並紛紛表態:“只要肖某願意承認錯誤並改正,我們會給她重新安排工作。”季磊的堅持為肖梅爭取到了一筆不菲的資金補助和將功補過的機會。

這是份來之不易的讓步,也是一名法官為挽救一個家庭努力到最後一刻的結果。季磊記得很清楚的是,他向集團高管展示了一種可能——如果他們願意多給老員工肖梅幾分關懷,讓新時代的僱傭關係閃爍更多人性光輝,會對企業人文精神的傳遞和勞動關係的發展更有益處。

擔任法官多年,季磊發現許多案件的是非對錯不難甄別,但法理與情理的碰撞,始終是道難解的題。法官後語就是這種碰撞下的產物。

季磊相信,法官既要就案斷案,也要觀察案件所反映的問題,思考它們與社會的聯結。法不容情,但法外可以。法官後語在季磊的職業生涯中並不常見,但“當法理與情理髮生不一般的矛盾時”,他便會在判詞之後有所表示,這是法官季磊的堅持。

04

不斷學習,倒逼成長

市場經濟波譎雲詭,逐利的資本始終追尋利益最大化,給經濟社會運行埋下隱患。飛速發展的新型糾紛和相對滯後的法律之間,縫隙始終存在,對於民商事領域的法官來說,這或許是最大的挑戰。

在季磊看來,各類新型糾紛出現後,如何在既定法律框架下合理運用法律的基本原則,探究立法本意,更好地解決糾紛,始終考驗著法官的智慧、格局和法律功底。所以,季磊總在不斷學習,不管有沒有興趣,都會逼著自己攝取和辦案有關的知識。

季磊:70后“斜杠青年”法官的AB面 | 律新社专访

他經常瀏覽社會新聞,關注熱點事件,瞭解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世情動態;雖然自認為缺乏理財頭腦,但為了弄清股票交易糾紛的關竅,季磊大著膽子開設賬戶,體驗了一把股市的戰火紛飛,結果當然是捧著殘血鎩羽而歸;鑑於科技與人們生活融為一體的大趨勢,季磊搜索科技資訊,緊跟信息化的步調;由於辦案範圍涉及網絡交易,他接過了家裡的網購大業,時刻保持對網絡交易運行規則的熟稔……

二十年來,季磊未雨綢繆,不斷打磨自己,用最真實的體驗不斷感知社會演進,為可能面臨的疑難雜案儲備知識。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位學習型法官成了當年上海二中院最年輕的副庭長。

除了法官、副庭長、撰稿人的身份外,季磊還是一名講師,在上海法官學院講授民法總則等課程。他樂於做分享者,與同行交流自己的辦案體會和經驗反思。

上海法院系統人才濟濟,在座的都是辦案能手。經過這種分享,今後遇到類似問題,無論授課者還是聽課者都能多一個角度去思考,這才是最有意義的事。

對終日忙碌的法官來說,這種交流珍稀而難得,也倒逼著季磊把寫作當成習慣,充分提煉各類案件中的要點和規律,分享內容的價值。

每次寫作都會在痛與樂的夾擊下度過,季磊有時也難免會出現“惰性”,但他發現很多審判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只有通過寫作才能從辦案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知。“從中提取的審判經驗和規律,或許有助民商事糾紛消弭在萌芽狀態。”他說,這有點像中醫“治未病”的理念。

鄒碧華院長是他“時間碎片”概念上的啟蒙者。對於飛機延誤這一惱人的問題,鄒院長卻看做一件樂事,這不禁讓季磊頓悟:我也可以利用一切碎片化的時間達成目標。多重身份轉換間,時間管理變成了季磊的必修課。

就這樣,季磊一面和自己較勁,一面在時間縫隙中拾遺撿漏,聚沙成塔。

05

文藝青年,多才多藝

沉穩內斂的季磊有顆文藝青年的心。

“磊哥,這次我們院年會的主持人還是你吧?”有後輩問他。“磊哥”的稱呼不知何時在上海二中院年輕一輩裡流行起來,一聲聲透著親厚的“磊哥”,展現了季磊的好人緣。擁有暖男屬性且多才多藝的季磊,也一直是同事們眼中活動主持的不二人選。由他策劃組演的小品等語言類節目,時常令人眼前一亮,笑翻全場。

季磊還頗有審美意趣,精妙的“構圖語言”和攝影技藝,使得他的攝影時常在上海法院系統的攝影圈裡引發喝彩……對於種種讚美,一貫低調的季磊有時也會不太習慣。

季磊攝影作品

季磊:70后“斜杠青年”法官的AB面 | 律新社专访
季磊:70后“斜杠青年”法官的AB面 | 律新社专访季磊:70后“斜杠青年”法官的AB面 | 律新社专访

偶爾,季磊想遠離車水馬龍的魔都,來到另一座城市,在這裡,他可以卸下身上的重擔,用普通人的視角,感受不同文化的交融。他期待著潛入變幻莫測的海底,等待另一個世界的圖景在眼前徐徐展開。自然的神奇令他敬畏,感受自身的渺小,也更明白克己的重要。

“你那位同學還去潛水嗎?”那天,他問同事。同事和他是同期生,也是他愛上潛水的引路人。“她已經走了。”一場疾病帶走了那個熱愛潛水的人,她也是季磊同事愛上潛水的引路人。

季磊再次感受到了“生命無常”。從那以後,他在自己的行事準則裡又加上一句,

且行且珍惜,不論是對家人還是朋友,工作還是生活。

季磊:70后“斜杠青年”法官的AB面 | 律新社专访
季磊:70后“斜杠青年”法官的AB面 | 律新社专访季磊:70后“斜杠青年”法官的AB面 | 律新社专访
季磊:70后“斜杠青年”法官的AB面 | 律新社专访季磊:70后“斜杠青年”法官的AB面 | 律新社专访
季磊:70后“斜杠青年”法官的AB面 | 律新社专访季磊:70后“斜杠青年”法官的AB面 | 律新社专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