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課堂五花八門,一個學校一個模式,換一個領導換一個模式,你怎麼看?

墨非


教學必須要遵循常規,不管怎麼改,不管用什麼樣的模式,都不能改掉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和基本常識,讓課改理性迴歸到常態上來。


關於課堂教學的誤區

重形式,輕內容。過分追求教學的情境化。不管什麼樣的教學內容都無一例外的採取情境化教學。因此,就出現了有的情境根本不符合學生實際,有的情景設置純屬多此一舉,無中生有。教學中片面追求哄哄鬧鬧的課堂氛圍,從原來的“滿堂灌”演化成“滿堂問”。片面追求教學方式的多樣化,而忽視了學生基礎知識的奠定和重點難點的解決。

重寬度,輕深度。合作有形式而無實質。自主學習變成放任自流。自主學習沒有目標要求,沒有學法指導,沒有跟蹤評價,基本上是隨意安排。

重預設,輕生成。按照教學設計的環節,走完全部流程,教師的教學被完全繩之以“案”。教學中幾乎不關照學生的反饋情況,對知識的掌握理解情況,只要走完流程就算完事。

關於課改兩大基本理念

“三維目標”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

推進工作的思路是“三個堅持”。

堅持德育為先。立德樹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把德育滲透於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貫穿於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各個方面。

堅持能力為重。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教育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開創美好未來。

堅持全面發展。全面加強和改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堅持文化知識學習與思想品德修養的統一、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統一、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

因此上說,“三維目標”是“課程總目標”和“課堂教學目標”。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於創新的良好環境。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

在課改實踐過程中,這一學習方式難以推進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一是沒有遵循學生學習能力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加甄別的一刀切;二是一部分學生,特別是學困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交往能力、質疑探究能力難以形成和提升。

先談學生學習能力發展的一般規律。江山野先生認為:學生學習能力的客觀發展由低到高要經過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完全依靠教師階段,主要是小學低年級。

第二階段是基本上依靠教師階段,大體從小學中年級開始,延續到小學高年級。

第三階段是學生相對獨立學習階段,一般從初中開始,如果教師的教學方法得當,部分小學高年級學生在有的課程上可能開始具有相對獨立學習的能力。

第四階段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可以基本獨立學習的階段,這個階段在一般從高中開始,到高等學校,教學就可以進入教師指導下的自學為主的階段了。

第五階段是學生完全獨立地進行學習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主要已不是在學習已有的科學知識上,而是在研究新問題、解決新問題上。

依據學生學習能力發展的一般規律,小學低中年級的學生學習是完全依賴和基本依賴老師階段,這個階段推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顯然違背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規律。即便是在小學高年級,乃至初中階段,推行這一學習方式也要根據實際靈活操作,決不可盲目的進行一刀切。

再談學困生。推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對於優等生而言,的確是提供了自主成長的平臺,創造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但對於學困生而言,如越高山,道路艱險,步履艱難。

從理論上講,自主和探究式學習方式,優等生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中等生可以脫穎而出,學困生可以得到幫助和提高。但實際教學經驗告訴我們,理想與現實總是有距離,理論和實際總是大相徑庭。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基本是優等生的主場。學困生無所事事,無話可說。練習鞏固,他們無從下手;質疑釋難,他們無言以對。課堂展示,他們沉默不語。學困生缺乏學習興趣和原動力,有明顯的自卑感,失落感,具有膽怯、壓抑、惰性和逆反心理。他們志向水平低,注意力不集中,記憶速度慢,遺忘快,邏輯思維能力和再造想象力差。 甚至還有些學生不會看書,不認識字。答案是書上的原句、原詞,找不出來,找出來也讀不了,且態度蠻橫、行為頑劣、不服管教。對於這樣的學生,我們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結果會是怎樣?

關於繼承、創新與發展

首先,課改不是推倒重來,而是繼承發展。任何一種事物的發展演變都是建立在繼承的基礎上。在推進課改中,對於傳統教育而言,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這也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

其次,必須清楚承性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特徵。這一特徵是不以改革者的意志為轉移的。

就語文教學而言,就應該在繼承中創新,創新中發展。不能因創新而丟掉傳統,或者完全推到和否定傳統,也不能因為繼承而放不開手腳,固步自封。語文教學要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這規律就包含了數千年來語文教育的豐富積澱。讀讀寫寫永遠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方式。傳統教學中的口誦心記、學思結合、溫故知新、探索實踐、讀寫結合、品讀感悟、背誦積累、經世致用等等,都是極為寶貴的財富,不能輕易否定和丟掉,應更好的繼承和弘揚。


趙廣宇教育漫談


題主的問題對於一個長期堅守教學一線的老師來說真的是感同身受啊。教學模式沒有延續性,連貫性,弄得老師剛適應一種模式,領導一換又得從來。課堂教學就像搞運動,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到離職。

一線教師對這種運動式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疲於應付、深惡痛絕。

教學模式應當服務於教學內容。

我工作的學校在歷經十幾年、幾次大的課堂模式折騰中,終於弄明白了最簡單的教學規律:教學模式服務於教學內容,教學效果才是王道!

但是有的領導一上任,便有“為官一任,流芳一世”的宏偉目標,而最有可能實現這一夙願的莫過於課堂教學模式改革。

課堂教學模式改革聽起來就高大上,最能體現一個領導者的教育理念,報紙媒體也最喜報道的,最容易吸引眼球!殊不知,鐵打的學校流水的校長,後繼校長者難道沒有這樣想法?

而一個教學模式從提出,到打磨,最終成型被人接受,豈是短短的幾年時間能夠完成的。因此說,推進課堂教學模式只是耍花招玩噱頭,裝神弄鬼,故作高深吧了!

“白貓黑貓逮到老鼠就是好貓”。課堂教學模式因人而異,教學更講究個性化,當模式陷於刻板,必然僵化,成為課堂教學的鐐銬,束縛學生的手腳。

校長熱衷課堂教學模式只是出於彰示身份的需要。

校長熱衷課堂教學模式改革雖然心態各不相同,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彰顯自己的身份,標榜自己的與眾(前任)不同,釋放出一種“教育改革者”的形象。

我曾經做過一段中國教育週刊的特約記者,接觸過許多中小學校長。說白了,許多人榮升校長並非因為其德才兼備,也就是許多校長還是停留在“身份管理”而很難達到“學術影響”層面上。

而一個校長最願意顯示的還是“學術引領”,“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就成了一種最有效的手段,可以向他人昭示自己的學術追求和教學理念。

還有一部分校長是出於甄別教師誰是自己人的目的。許多校長或是本校提拔,或是異校調任,無論是哪一種途徑,要想順利開展工作,必須得到得力干將的擁護,那麼在自己“新政”中,誰疏誰親,便一目瞭然。

課堂教學無須折騰,校長只須加大經費搞入,提高教師福利,調動教師幹勁,就能提升教學質量。華為集團任正非說:“工資給的足夠高,不是人才的都能成為人才!”


亂語三千


行政手段治校,往往就是這個樣子,很多校長為體現自己治校的與眾不同,體現出自己的風格,常常在模式上大做文章。有些是做給上級看,瞧,我能力多強!有些是真正為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就是想讓學生高效學習。有些純粹就是搞花樣子,上面不看,一線教師很反感很累,但又沒有辦法,只能被動執行。

我們都知道政策在執行過程中需要保持連續性,而在學校管理,教學管理中也一個道理,如果總是來一個校長換一種模式,改來改去,最終沒有人會對改變而負結果責任。學生就如同那些參與試驗的小白鼠,還沒有來得及拿出實驗數據時,實驗便已經結束了。有些時候,看到一撥撥校長來了又走了,感覺他們總是行走在教育的雲端上,從未將心踏踏實實地落地,又何談調研原來的課堂模式是否需要繼續深化或做創新呢?

中國的改革從無到有,從最初摸著石頭過河,到創辦特區,都是以試驗田的模式先從局部做起,待模式成熟了再全國推廣。對教育何嘗不一樣呢?有些地區的課堂教學模式本來非常不錯,經過時間與現實的檢驗是可推廣的,但是始終沒有像市場經濟改革一樣,遍地開花,原因很簡單,本位主義思想嚴重氾濫。有些校長空降到哪所學校,哪怕學校就成了自家的試驗田,想怎麼種就怎麼種,真是有了權力。

我從不反對教學改革創新,相反我贊同那些真正本著對學生負責,對教師負責的課堂教學創新活動。但是不能亂了章法,不能隨意而為之,必須要確保銜接性和連續性。否則,會讓教師夾在中間很為難,因為不管什麼模式都得需要教師們做執行人。


寒石冷月


非常感恩您的邀請,關於教育這個話題,還真的非常適合我,雖然我不是教育工作者,但是我就是奔著教育來的,雖然說我這裡的教育詮釋指的是廣義的綜合性教育,絕不僅僅單純的學校教育,不過學校教育相關的一些思考也是我正在做的事情。

我也看到了其他老師的相關回答,回答的非常精彩,回答內容也非常珍貴,我作為一個旁觀者,我也是個學校教育的外行,也許有些人可能會有傾向於極端性的思維,總是習慣性的把業內人士的一些解答,很容易視為自我辯解,那我是一個旁觀者就是第三方,也許我的觀察更容易被一些人接受。

我們中國人都在埋怨教育的各種問題,這裡肯定指的是學校教育。正是因為有許多人都在討論教育的問題,產生許多的所謂模式,這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不管產生那些不同模式到底價值有多,至少說明了都開始行動,都已經開始了努力探索,有了探索就是一個好事情,但同時說明了一個問題,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在表達教育,有可能某些人達成共識還需要漫長時間還需要漫長時間。

課堂中五花八門各類的所謂創新,暫時沒有關注這些,具體的內容我不瞭解,一個學校一個模式,換一個領導換一個模式,這裡其實已經表現了很重要的一個信息很重要的一個信息,都是各自為政,都認為自己的想法是最好的,並沒有真正的做到取長補短,並沒有認真仔細去分析別人的想法是不是也很好?或者是沒有把自己和別人的內容綜合性進行理性分析,也許各自都有優點,也許同時都有缺點,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自己到場的時候,立刻否定別人的一切呢?說不定把別人的方案進行時改進,加上自己的某些優點,就是說用自己的優點去替換別人的缺點,繼續堅持別人的優點,這樣結合之後的方案,也許相對來說會更加趨向於完整。

不過這裡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當我們想要去改進別人的方案的時候,我們一定需要保持敬畏的態度,帶著謹慎認真的思考,千萬不能把別人的優點當成缺點砍掉了,千萬不要把自己的缺點當成優點去發展了,這裡非常重要,我們必須高度重視。

一個學校一個模式,換個領導就換一種模式,就說明了他們可能很大程度,並沒有真正的懂得改革的的意義,就換掉別人的模式之前,有沒有經過慎重的討論和研究?如果都是大家一致發現了,過去有很多的問題,那肯定就是正確的,如果我們剛剛到現場就直接否定對方,並沒有嚴謹的提出對方的問題,這可能就會有一些失誤存在,至少是會有失誤產生的風險,我不能保證自己的模式是最好的嗎?我們能保證自己的模式是完美的嗎?不過我們不能保證,那我們就需要進行深刻的反思。

搞教育的專業人士有很多,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教育這個詞的含義?這句話好像打擊面有點大,這不是故意想要打擊誰,這裡表達的意思是,我們首先應該搞清楚教育的含義和目標,既然我們自己選擇了教育這個行業,那就是說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事情,這個事情值得我們為之奮鬥終生,搞懂教育的意義是非常有必要,懂得了教育的意義以後,教育工作者自己就已經進入實戰狀態,實戰可不絕對不是說一說而已,實戰可是需要看成績的,我們最終要取得的那個預期目標,才是衡量我們教育方法正確與否的為檢驗標準,如果我們沒有達到自己的那個預期目標,那也許我們之前的方法可能就需要有改進的地方,而絕不能把責任歸咎於學習者有沒有用心學習,雖然說學習者有沒有用心學習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可他為什麼沒有用心學習?這個問題是需要教育工作者自己在實戰中必須找到答案,唯有找到了答案,才能達到自己教學的預期目標。

經常我們在說取長補短,實際上做到這一點是非常不容易,因為我們自己是不是真正做到了謙虛,這個環節比較關鍵,如果我們沒有真實的做到謙虛,我們就沒有辦法實現實質上的取長補短,我們去的時候打著取長補短的旗幟,往往都存在自己固執己見的狀況。取長補短也絕對不是亂來,肯定不是見一個學一個,既然提到曲長既然提到取得別人的長處,那我們必須要分清楚別人的長處是什麼,同樣的我們在說補短,我們也必須辨別清楚別人的短處是在哪裡,就這樣我們才能對症下藥。

教育方面的討論,幾句話很難說完,這個以後有機會我們再慢慢聊,今天先聊到這裡。

如果您認為我的回答有參考價值,請您為我點贊,您希望收到我的更多信息,請您千萬要記得關注我。謝謝您!


聖蓮學堂


打亂了孩子的學思維,累死了孩子和家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