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用五十年證明自己是個忠臣,為何最後還是造反了?

90後女孩打工日記


司馬懿,字仲達,河內郡人。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當然最耀眼的身份就是“西晉王朝”的奠基人這個身份,群雄並起的三國隨著司馬懿一聲“通殺”二而落下帷幕。



許多人都說,為什麼司馬懿掌握軍政大權之際不發起政變,非要等到熬死了曹家三代人才開始建立自己的偉大帝國?下面就由我來帶領大家去尋找答案案。

首先,那就是整個魏國都說靠著曹操單槍匹馬打下來的,所有的將領,士兵都只任曹操,就彷彿繆毒拿了秦始皇的虎符就想命令三軍,這不是純粹扯犢子呢嗎?這塊兵符只有在持有者忠臣於皇帝的時候,才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否則,他就是一塊廢鐵,一文不值,就算是你想要造反,士兵也不可能會跟你一起,畢竟自己的所有父母都還在大後方呢,造反也就意味著他們必死無疑,因此,曹操在世時,司馬懿採取的是藏拙為主,表露忠臣為輔,否則,以他“狼顧之相”,早就被曹操弄死了。既然曹操在世的時候不能反,那曹丕即位之後呢?


也是不可以的,司馬懿可以說是曹丕的肱骨之臣,曹丕能夠給司馬懿放權,亦相信司馬懿,司馬懿如何能反,沒有一個正當的理由,連支隊伍都拉不起來好不好,而且曹丕只是第二代,對軍權的把控還是比較完美的,沒有空子可鑽。等到了曹睿、曹芳這兩代,對軍權的把控力度逐漸減弱,而且也非明主,無人誓死效忠,此時時機才能算是成熟,也才能到了他司馬懿建立不朽王朝的時候。

其次,那就是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了。許多人都認為司馬懿一生的大敵就此昇天,司馬懿應該是心裡爽歪歪了吧,恰恰相反,諸葛亮一死,司馬懿宛如吃了一個死孩子一樣的噁心,正是因為有諸葛亮這樣的絕世大才,才使得魏國上下人心惶惶,也才能有他司馬懿大展拳腳的時候,諸葛亮一死,那就要“飛鳥盡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沒有了外在的大敵,誰還敢用他這個天生反骨仔的司馬懿,立馬變成“欲除之而後快”,不造反難道要等著過年嗎?


最後,那便是曹丕居然也短命,死的相當早,曹丕死後,司馬懿的好日子也就差不多到頭了,曹睿不信任司馬懿,唯恐這位大佬搶奪自己的權利,因此對司馬懿非常忌憚,就算是最後曹叡去世,曹芳繼位,迫於無奈之下曹叡把朝中大事託付給曹爽和司馬懿,一個是宗親大臣,一個是輔政大臣,照樣司馬懿被壓一頭,曹爽為了自己的權利更是不斷的給司馬懿使絆子,更加使得司馬懿明白,自己只有造反這一條路可走,否則就是死。公元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洛陽。自此,曹魏的軍政權力落入司馬氏手,三國也隨著司馬懿晉朝的崛起而相繼滅亡。


盪漾飛劍356


魏明帝曹叡死後,其養子,只有八歲的曹芳接位。由於曹芳年弱,因此,曹叡臨死前,命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共同輔政。曹爽本是曹氏宗親,當其成為輔政大臣以後,為了大權獨攬,因此,給朝廷上表,重新任命司馬懿為太傅,司馬懿官升了,權力卻沒有了,因此,司馬懿只有選擇隱退。


而權利越來越大的曹爽,在朝中驕橫跋扈,把持朝政,一手遮天,到處安插黨羽,排斥異己。另外,其生活奢侈,廣置田產,所有的用度幾乎和皇帝無異,連宮中的寶物都弄到他的府中,甚至,連宮中以前伺候明帝曹叡的一些女人,都被他霸佔,連太后郭氏都被他軟禁,皇帝曹芳只是他的傀儡。曹爽所做的一切,遭到朝野上下很多人的怨恨 ,同時,曹爽為了增添威望,派兵伐蜀,結果,慘敗,又遭到軍人怨恨。

後來,司馬懿趁著曹爽去高平陵拜祭明帝,發動政變。由於曹爽的倒行逆施,因此,當司馬懿發動政變之時,首先,郭太后是支持他的,很多的大臣以及軍人也是支持他的,沒準,連小皇帝曹芳都在偷著樂呢,曹爽失敗以後,司馬懿德高望重,同時還是先帝委派的輔政大臣,因此,輔佐小皇帝曹芳的重任,無疑就落到司馬懿的身上。


而事實上,司馬懿終其一生,對曹魏都是兢兢業業,從來沒有篡取曹魏江山,不過,司馬懿死後,他的子孫篡取曹魏江山,那就和司馬懿沒有關係了。其實,司馬懿和霍光一個道理,只是,霍光死後,漢宣帝怕霍光的後代權力太大,會威脅他的皇位,所以,將霍光的子孫幾乎都給斬盡殺絕,而司馬懿的後代就能夠反轉,將皇帝扳到而自立。
其實,不能說誰好誰壞,誰對誰錯,試想一下,如果以後曹魏皇帝收回政權,司馬氏會不會和霍氏一個下場 ,前車之鑑的事情,曹魏不明白還是司馬氏不明白。因此,很多發生的事情並不見得是事先的謀劃,而是隨著事態的變化一步步促成的。


寶哥說歷史


史料記載,公元249年正月,魏哀帝曹芳帶領群臣到高平陵祭祀掃墓。曹爽和他的親信們也一同前往。此時司馬懿向郭太后討得聖旨,列舉罪名,討伐曹爽兄弟。

郭太后為什麼會配合司馬懿來剷除曹爽兄弟二人呢。顯然是他們本就不和,其實是曹爽得罪了郭太后。曹爽為了專權,趕走司馬懿以後,郭太后自然就成為唯一的羈絆,於是就讓人將郭太后軟禁到永寧宮。現在時機成熟,郭太后當然也要翻身襲擊曹爽了,所以二人也算是一拍即合。

行動開始,司馬師擔任中護軍首領,順利控制京都,同時司馬師還動用了他豢養的三千死侍,裡應外合同時出擊,曹爽是個聰明人,在被司馬懿軟硬兼施之後,就投降了,司馬家就這樣順利奪權成功。

同年二月,曹芳任命司馬懿為丞相,司馬懿推辭不受;十二月曹芳又授九錫於司馬懿,司馬懿還是不接受;次年司馬懿更是稱病,不再上朝。

之後,王陵造反,他又出山親率大軍平叛。曹芳又封他為相國,安平郡公,司馬懿依然不受。

公元251年,司馬懿去世,也就是掌權後司馬懿只活了兩年。

所以可以推測,高平陵事件主謀和推手應該是司馬師,而非司馬懿,他只不過是受兒子牽連不得不幫其為之,而他自己並無謀反稱帝的想法。他也是不得已為之,如果他不幫助司馬師,司馬師奪權失敗,整個司馬家族都將受到牽連。


每朝一史


其實感覺軍事聯盟裡面刻畫的司馬懿還是比較靠譜的,可能司馬懿真的想當霍光,高平陵政變郭太后和朝廷很多大臣都支持他就能看出些問題,政變後小皇帝讓他當丞相相國什麼的他也沒接受,到死都是個太尉,而且也沒有動曹芳一根毫毛,反而他兒子司馬師上臺後廢了曹芳,司馬師之弟司馬昭又殺了曹髦,如果曹芳有漢宣帝的手段,說不定司馬懿還真是另一個霍光,可惜司馬懿奪權後活了不到三年就死了,到底是霍光還是王莽誰也看不清,而那些說司馬懿隱忍幾十年年就是為了奪曹家的政權的更是離譜,司馬懿剛開始為了逃避當官都不惜壓斷雙腿,剛開始當官後可能自己都想不到以後會奪權,高平陵政變司馬懿自保的可能性最大,如果他不殺曹爽曹爽就會殺他


雪糕掉地上肯定不能吃


這些讀者提出的問題,智商有時候讓人捉急!首先問題的前提就是錯誤的!司馬懿是忠臣嗎?是奸臣嗎?這個是用道德觀念來給人帶上面具,把歷史人物臉譜化,道德化。

司馬懿既不是忠臣,也不是奸臣,而是豪門貴族的利益代言人,在這些貴族集團的支持下,司馬懿推翻了曹魏,取而代之。而驅動司馬懿推翻曹魏的背後動力,就是階級利益。也就是說,是豪門貴族推翻以曹魏為代表了新興崛起的寒門階級。這個就是司馬懿造反的原因,而不是所謂的忠臣和姦臣區分。

在利益驅動面前,其實並沒有什麼忠臣奸臣,只有是否順逆時代潮流之分,忠奸之分只是後來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所貼上的標籤。

東漢建立,是光武帝在豪門大族支持下的結果,貴族集團勢力空前強大,出現了許多豪門望族,比如四世三公的袁紹家族,楊氏、司馬氏、荀氏等。為了加強皇權,皇帝採取了許多中央集權措施,比如扶植宦官、外戚,同朝臣為代表的貴族集團形成制衡。何進被誅殺之後,平衡關係被破壞,貴族集團引入董卓入京,形成軍人集團獨大局面,在亂世面前,貴族集團也被槍桿子壓制。而曹操就在這個歷史背景下崛起。曹操出身寒門,地位卑下,被貴族集團看不起,但在槍桿子為王背景下,集聚了一大批寒門優秀人才,在亂世中崛起,但始終無法得到豪門望族的認可和尊重。豪門望族支持袁紹,被曹操擊敗後,豪門望族暫時蟄伏,暗中繼續扶持司馬懿,最終在曹魏三代之後取而代之。而西晉的建立,同樣建立在豪門望族支持的基礎上,皇權更加空虛無力,在東晉時候,出現王與馬,共天下的皇權和豪門望族共治的局面。


公子天行健


他並沒反。司馬懿死前對二子曰: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嘗懷恐懼,吾死之後,汝二人善理國政,慎之!慎之!

想想,司馬的確不易,整天生活在朝廷的懷疑當中,但司馬並沒反,至死告誡兒子的話也並無反意,只是讓好好處理好國政,小心、謹慎,以免惹來滅門之禍。


小城故事69530796


長話短說廢話少說,實話實話,也是被逼的!其實司馬懿有反心是從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駕照後受到曹氏宗族排擠打壓忍辱負重臥薪嚐膽裝病10年,趁少帝曹芳和曹爽等文武大臣到高平陵掃墳之際恰好是正始10年,公元249年,司馬懿在京師奪取了曹魏的政權,史稱,高平陵事變。


人間正道陳德立


司馬懿如果在當今社會,初先貫用國際上通用的“八小時工作日”,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他變了,改用國際上早就拋棄的“996制”,到了他兒子司馬昭,有過之而不及,徹底反了,他的心,連走路之人都知道了。


塵埃落定151094879


司馬懿城府太深,心裡能容下大江、大海,表面謙虛、胸無大志,實則傲視萬物。比起諸葛亮有過之而無不及。剛得曹操重用,也許,準備做個忠臣,隨著自己的勢力越來越大和魏國政權的腐敗無能,下定決心取而代之,才有了晉朝。後代李淵、趙匡胤與之有很多相似之處,最終都成就了帝國之夢。


用戶8259317387463


他這一生都在做著和曹操一樣的事,從韜光養晦開始時,到權力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或許,他這一生最怕的就是曹操,曹操至死都防著他,勸誡自己的兒子既要用他也要防他,他隱忍五十年,熬過了三代君王,可以說很多人是沒法做到他那樣的程度的,正因為如此,才有了他的後代的基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