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抗日戰爭”始末,東亞“世界大戰”是如何終結的?

遊優優


中國明朝萬曆皇帝統治年間,日本入侵朝鮮,並準備以朝鮮為跳板,侵略中國(明朝)。萬曆皇帝派大軍入朝參戰,“抗日援朝”,時間為1592年到1598年(中途有休戰和談判)。


中國的歷史稱次戰爭為,萬曆朝鮮戰爭(萬曆朝鮮之役、萬曆援朝戰爭);朝鮮或韓國稱此次戰爭為壬辰倭亂;日本歷史上稱文祿・慶長之役)。


一、豐臣秀吉崛起和侵略朝鮮的決定

豐臣秀吉,出身低微,但是為人有勇有謀,投靠織田信長,最終崛起於日本戰國時期。經過一系列征伐和談判,1591年,豐臣秀吉形式上統一了日本,初步結束日本多年的戰亂時代。

(豐臣秀吉,日本歷史上的傳奇人物,出身低微,但是最終成為日本的實際統治者。此人的侵略計劃算是日本幾百年後的擴張計劃的“原始版”。)


天下太平了,豐臣秀吉的心反而不平靜。原因有以下幾點:

1、自己成為了日本的實際統治者,當年打天下的老部下們該分地盤,安度餘生了吧?麻煩啊,日本地方太小,怎麼樣算都不夠分。這可難為了豐臣秀吉大人。

2、日本已經多年戰爭,形成了一個特殊群體——武士群體,這些職業軍人數目龐大。解散?不好意思,這些人生下來的目的就是為了打仗。什麼經商,什麼務農,那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3、此外,豐臣秀吉雖然“形式上”統一了日本,但是反對勢力仍然存在——那些不是自己嫡系的“大名”(諸侯)。這些人表面上臣服,但是內心都心懷鬼胎。這些人該怎麼收拾?武力解決肯定不是上策。

(日本國小人多,日本人一直有對外擴張的想法,豐臣秀吉也不例外)


難題來了,自己的老部下們該怎麼分地盤?一大“波心懷異志的“大名”和他們身邊的武士該咋處理?處理不好可不是鬧著玩的,這可是一個巨大的火藥桶啊!


豐臣秀吉腦瓜子靈光一現:這些傢伙要地盤?日本沒有,可以去朝鮮和大明國要啊。來來來,大家(不管嫡系非嫡系)一起出兵打朝鮮和大明!

(日本人歷史上一直想吞併朝鮮。從圖中看到,日本的對馬島和朝鮮半島的釜山很近)

二、日本侵略朝鮮

說幹就幹。1592年,豐臣秀吉出兵14萬征伐朝鮮,當年4月跨過朝鮮海峽,在釜山、慶州一線登陸,入侵朝鮮。


當然豐臣秀吉也不是一介莽夫,他還是有預謀有計劃的,目標也不僅限於朝鮮。


1584年,豐臣秀吉構思了一個擴張計劃:先佔朝鮮,再佔大明並把日本天皇遷居北京,最後進軍天竺(印度)······讀者們是不是有些眼熟?幾百年後,日本“皇軍”的“奮鬥目標”和這個版本相差不多。


更離奇的是,1590年,豐臣寫信給朝鮮國王,直言不諱說道——“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於明,使其四百州皆入我俗。”


秀吉不是說著玩,而是真刀真槍去幹,他覺得自己打了幾十年的仗,謀略過人,手下又有一支能征慣戰的軍隊(日本侵朝部隊真的是在國內身經百戰),滅朝鮮打明朝問題不大。


此時的朝鮮國力虛弱,政治腐敗,政府上下對日本人的侵略毫無防備。日本虎狼之軍打過來,朝鮮人節節敗退。朝鮮國王和一般大臣只得尋求大明保護(大明是朝鮮的宗主國)。


大明帝國此時還是很有實力的,萬曆皇帝一聲令下,明軍出動,“抗日援朝”。

(明軍朝軍和日軍血戰,日軍戰鬥力還是很強的,並且日本人還大量裝備火器“鐵炮”即洋槍。)

三、艱苦的明日戰爭

這場戰爭的過程曲折,雖然中間有談判和休戰(1592年4月到1593年7月為第一次交戰,1597年2月到1598年12月為第二次交戰),但是戰況相當激烈。


日軍久經戰陣,明軍也是派遣的一些有實戰經驗的部隊(其中包含著名的遼東鐵騎)。


一開始,明軍戰鬥不利,原因一方面是明軍兵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動員起來進入朝鮮),另一方面是輕敵和朝鮮人的情報錯誤(朝鮮國王和大臣大多隻顧逃命,有效的偵查和抵抗根本無從談起)。


名將李如松和大明援軍馳援戰場後,局勢稍有改觀。李如松久經戰陣,有謀有略,率軍經過苦戰,收復了平壤。當然,日軍此時戰線也過長,這也是遭遇失利的原因。


但是之後的碧蹄館之戰,明軍遭遇慘敗。原因是情報有誤,其次明軍戰線過長,日軍的戰線此時反而收縮了,最重要的是日軍人數佔優勢,明軍有些輕敵冒進!

(明軍、朝軍和日軍在海陸上都激烈交鋒,戰爭相當艱苦)

(明軍、朝軍和日軍在海陸上都激烈交鋒,戰爭相當艱苦。明軍和日軍雙方都是身經百戰的軍隊,雙方各有勝負)

之後又經歷了大小數戰,明朝方面和日本開始了談判。談判相當有意思,明朝的談判使臣和日本的使臣方面都“弄虛作假”,雙方都說對方“願意臣服”。最終真相拆穿,自然而然又是開打。


四、萬曆朝鮮戰爭結束,沒有勝利者的結局

1597年2月,豐臣秀吉出動陸軍141490人,水軍7200人,水陸配合再次入侵朝鮮。明朝方面再次出兵打擊日本。


初期,日本人攻勢兇猛,朝鮮仍然不敵(果然是軟柿子)。之後,明軍經過血戰,逐步挽回一些局勢。但是戰爭仍然膠著!日本人的戰鬥力果然有兩下子,畢竟戰國時期國內大打小打不斷。


1598年8月,豐臣秀吉病死,日軍士氣受到巨大的打擊,開始準備撤退。其實這場戰爭豐臣秀吉本身也是準備“親征”的,但是國內的反對勢力(或者潛在反對勢力)讓他不敢離開日本。秀吉一死,頓感疲憊的日軍再也不想撐下去了,日本人撤退了!可以理解為大明和朝鮮勝利了,畢竟不管怎麼說,日本人撤走了。但是日本人畢竟是無心戀戰了,才走的,不然結局如何?


總之,這場戰爭反映出了大明帝國的威嚴仍在(當然此戰之後國力大大受損),日本人的戰鬥力讓人不敢小覷(要知道這還不是真正完全統一的日本軍隊,算是拼湊起來的軍隊),朝鮮人的戰鬥力讓人不敢恭維(估計只有李舜臣的海戰拿得出手,陸戰朝鮮渣的要死)。


戰爭稀裡糊塗結束了,如果豐臣秀吉不死,明軍方面要取勝,不知還要付出多少時間和多少將士寶貴的生命。


小林品歷史


從1467年應仁之亂起,日本經歷了長達一百多年的戰國時代,直到1590年才由豐成秀吉完成統一,並掌握了日本的軍政大權。正如歷史上所有完成統一大業的梟雄一樣,豐成秀吉也有一個很大的夢想,那就是征服世界。

當時他眼中的世界可能也就是亞洲東部而已,包括日本,朝鮮,中國,印度,菲律賓。據說他還曾向菲律賓的西班牙總督下令,讓菲律賓向日本稱臣。當然人家也沒鳥他。他還想著"奉天皇於大唐之京都,可於明後年幸,將京城附近之十國可供聖上御用,周圍百國吾兒領有。""乘日本船渡海,居守寧波府,近天竺,以便尊聖意,佔領天竺。"瞧,這傢伙居然想遷都到北京,然後自己定居寧波,準備佔領印度呢。

為了實現自己的偉大理想,豐臣秀吉在1591年開始整兵備戰,並寫信給朝鮮國王,信的內容簡單來說就是"我豐臣秀吉已經統一日本,現在國富民強,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人生苦短,並不能就這樣浪費了,所以我想去征服明國,借你家路用用?"


在朝鮮拒絕之後,豐成秀吉便以此為藉口出兵攻打朝鮮,朝鮮因國內承平日久,武備鬆弛,所以一敗再敗。日軍在朝鮮可謂是勢如破竹,1592年4月開戰,5月便破漢城,6月陷平壤。朝鮮國王被追到中朝邊境,只能向宗主國明朝求援。

1593年1月,明朝總兵李如松率軍3萬餘人入朝參戰。2月收復平壤,開城。5月日軍被迫退守慶尚,全羅兩道沿海城市,並請求議和。整個談判過程也是一出鬧劇,由於日本提出的條件過於苛刻,包括明朝嫁公主給天皇,朝鮮割地給日本等等。其中也有明朝談判代表沈惟敬欺上瞞下的原因。所以談判破裂。

1597年初日本再度增兵攻朝,2月明朝再議定援朝。1598年8月豐臣秀吉病死,日本開始撤退。到年底戰爭基本結束。

這場戰爭給三方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朝鮮一方從亡國到復國,付出了數十萬軍民傷亡的代價。日本因此戰元氣大傷,豐臣秀吉集團徹底垮臺,日本從此進入德川幕府時代。影響最大的還是明朝,前後用兵數十萬,費銀八百萬兩。並且在二十年內無力應對女真部落,使其逐漸強大,最後對明朝形成致命的威脅。


閒來青梅煮酒


隨著明軍水師入朝,豐臣秀吉的逝世而結束。



阮景東


前後兩次,過程很狗血,結果基本平局,但是我們是在只有幾萬人加戰鬥力很值得懷疑的朝鮮對日本幾十萬人的情況下取得的,但花的錢比較多,為明朝的滅亡埋下隱患。豐臣秀吉的死亡使戰爭結束,就像斯大林的死,使朝鮮戰爭結束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