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大吼大叫孩子變得內向,膽小,有什麼補救的辦法沒有?

重頭再來254860354


孩子的性格很大一部分是父母教育方式決定的,有研究表明從小對孩子大吼大叫長大後會變的內向,在很多人面前不敢說話。而從小對寶寶嚴慈相濟的教育,孩子長大後會變的開朗活潑。



如果孩子變的內向,這對以後他們的人生髮展也會變的有些阻礙。所以父母們要怎樣改變寶寶的內向性格呢?很重要一部分就是父母對孩子的鼓勵,在學校如果有機會可以多鼓勵寶寶上臺演講。這樣可以很好的鍛鍊孩子,在生活中父母也可以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寶寶做錯了什麼不要一味的責罵,要讓他懂得這樣做是不可以的,並保證以後不能在這樣子。

所以父母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導師。


快樂寶貝衣櫥


對孩子大吼大叫,孩子變得內向,有補救的辦法嗎?有!

前兩天,我身體不舒服,不願意做飯了,就讓老公去做飯。陷在手機裡的老公,一動不動。

兒子回家了。他一如既往,一聲不吭地就要回自己的房間。我趕緊叫住了兒子,讓兒子去做飯。

很快,兒子把飯做好了,叫我和老公去吃飯。

這次老公很給力,坐在餐桌旁,說:“兒子大了就是好啊!自己不動手就能吃上飯了。”

老公說得掏心掏肺,我聽得感動至極。兒子看了看一唱一和的我們,把碗一推,飯都不吃了,直接回屋去了,臉上還掛著不屑地神情。

當時的我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為什麼我們的真心孩子看不到?我直接“炸毛”,推開兒子的房間門,一通“狂轟濫炸”,直到兒子低吼,“我今年才五歲嗎?”

原來問題一直出在父母身上。

一、父母的表揚是孩子想要的嗎?

二、父母以身作則了嗎?

三、父母給孩子提供展示的空間了嗎?

如果餐桌旁的我們,第一句話是,“謝謝兒子,你辛苦了!”還會有後面的山呼海嘯嗎?

如果老公第一時間放下手機,和兒子共同準備食材,還會有後面的排山倒海嗎?

如果老公說的第一句話是,“這菜看起來讓人很有食慾,兒子,怎麼做的,說說先後順序唄?!”這樣的讓孩子參與交流的機會難道不是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嗎?

更多方法,請關注木頭寶媽。

希望能幫到你。

木頭寶媽和你共同關注孩子,家庭。


木頭寶媽474


對孩子大吼大叫,不顧場合的發脾氣會使孩子性格膽怯,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補救的方法最好是多鼓勵,少吵罵,遇到意見不合適,也儘量忍耐住自己的脾氣和情緒,慢慢地孩子也就會變的開朗活潑起來。

我女兒小時候就是特別的膽小不願主動表達自己的內心深處的真實需求,那時我看到她那樣真的心裡怕急了,真的怕她長大自卑缺乏自信,還好,我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補救改變自己,在請求老師和同學們多多關照鼓勵她,通過努力女兒現在很有主見,性格開朗了,和同學們也能玩到一起。她現在很是陽光快樂。很是慶幸自己醒悟的早,補救的及時。



清幽勵志文苑


誰都年輕過,誰都有過錯!

首先我承認曾經的我,也這樣幹過!

但已不再這樣幹好多年。

那時候,年輕的我經濟基礎差,生活壓力大,對生活認知也不是那麼透徹。

一旦小孩頑皮,或犯錯,就忍不住惡言相向,暴怒如失控的獅子,狂暴而又兇惡!

孩子是脆弱的,那麼弱小稚嫩,又怎經得那麼恐怖經歷?

自然孩子就得小心翼翼,生怕惹得暴怒的父母暴跳如雷!

自然也就漸漸膽小怕事,唯唯諾諾!

我每每現在想來,內心總是無比慚愧!

但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的積累,以及對人生的醒悟,漸漸改變了那種粗暴而又簡單的模式!

常常微笑著😊鼓勵他,錯了就告訴他哪裡錯了,也告訴他誰都會出錯,坦然父母也會犯錯😊!只要能改正,那就是好孩子呢😊!

只要他表現好,就及時表揚他,語言和物質!特別是語言表揚,小孩是非常受用的😄😄😄!

漸漸自己也明白了,為什麼人們常說孩子是捧大的了!



小民雜談


我覺得這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吧只不過有的多些有的少些,我個人認為,孩子心理上的問題還是需要家長多和孩子溝通,多聊,不是以家長的身份,而是以朋友的身份。我和孩子聊天的時候會明確告訴她,媽媽現在以朋友的身份和你聊天,你可以暢所欲言,沒有不能說的,家長只有放下姿態,與孩子平行,孩子才會願意把心裡的想法告訴你,在外面遇到任何問題也可以第一時間告訴家長,我家寶兒現在大了,在學校遇到什麼不懂的,她有時會主動把我叫到房間,說,媽媽我想和你聊聊天,關於什麼什麼的問題。


北京的藝鶴


根據我多年的班主任經驗,孩子內向、膽小是多種原因導致的,並不只是吼的問題,而更深層的原因可能是以下幾點:

一、女強男弱家庭

曾經有這麼一個男生,高一開學後不久就休學了,原因是這個孩子非常內向,不適應高中生活,內向喜歡某個女生,但是又不知如何表達,於是搞了個惡作劇,給女孩發了個恐嚇信息,他媽媽在他的日記裡,也發現了孩子寫的很多不太正常的日記,對女孩充滿了威脅。於是主動聯繫學校,讓孩子休學了。

在這過程中,我跟他父母接觸過幾次,最大的印象就是這個家庭的話全讓孩子的媽媽說了,嘟嘟地說個不停,而孩子的父親,整個過程顯得非常木訥,基本上是一言不發,孩子也是父親的性格,可以想象這個家庭的日常是什麼樣子的,這種環境對孩子影響非常大。

二、擁有一個“巨嬰”的父親

這種類型和第一種類型基本相似。我一個鄰居家的孩子,上完初中就輟學了,父母急著給張羅婚事,以便早抱孫子。誰知道,結婚後,男孩根本就沒有擔負起任何做父親的責任,一天到晚玩網絡遊戲,根本不和對象交流,雖然有了孩子,但是基本上沒有管過,孩子慢慢長大,變得越來越內向,越來越膽小。

三、過早把孩子送進寄宿制學校或者學屋

老家有個親戚,家裡有工廠,孩子小的時候,正式工廠起步階段,兩口子都一起經營工廠,孩子沒人管,但是又非常重視教育,把孩子送到城裡的一所最好的小學,但是因為無法住宿,所以在學校旁邊找了個學屋,就這樣一住6年,到了初中,又送到一所寄宿制民辦中學,所以孩子到了高中,基本上不和別人交流,說話聲音非常小。到了大學後,他爸爸想鍛鍊他,給他錢讓他請輔導員或者請宿舍舍友出去吃飯,他竟然都不敢請。假期回來,他爸爸讓我繼續開導他一下,結果說著說著,一個男孩竟然哇哇大哭起來。

四、父母經常打鬧,家庭不和諧

一個從小就親眼經常看到父母打架、吵架家庭裡成長起來的孩子,也因為沒有安全感,而變得膽小、內向。

可以說,90%孩子的問題,都源自家庭和家長,其中家庭關係不和諧,父親長時間缺失是主要原因。有人說:母親決定孩子的智商,父親決定孩子的情商,這是非常有道理的。研究發現,在大腦負責記憶和思維的區域內,沒有父親的細胞;而在負責情感的區域,沒有發現只含母親基因的細胞。相反,只含母親基因的細胞,出現在負責語言和計劃能力的“執行區”。因此,他們相信對人類來說,母親的基因在大腦皮質的形成中有更大貢獻。

所以,當孩子出現內向、膽小的問題時,要想改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父親的迴歸,讓父親多陪陪孩子,多帶帶孩子,多做一些冒險的、刺激的優秀,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的家庭,才是解決的關鍵,而且發現越早,越有利於解決問題。

我是“贏在高三”,專注教育,歡迎關注!


贏在高三


我也經常對女兒大吼大叫,但前段時間女兒一句話,我再也不敢了!明白再不控制自己情緒,孩子都會被我害死!

老公在外地,我一個帶娃,兼顧上班,晚上

還加班,一天忙的陀螺轉。好不容易到家停下來,女兒東問西問,要我幫這幫那。本來工作事多加班,最近因為女兒晚睡上學遲到,被老師說,我又遲到被老闆說。現在她又折騰,我忍不住發火了,大罵她,責怪她,把責任情緒都推到她身上。女兒哭了,哭的很傷心,哭著哭著睡著了。。。事後又心疼不已,但每次看到她礙我事,依然控制不住發火!

直到2月24號晚上,幫女兒洗臉洗腳,女兒突然冒出一句,媽媽,以後不要打我了!當時我整個人懵了半天,原來這段時間我給女兒留下這麼壞的印象。我面目猙獰,嘴齒不饒人的樣子全深深印在她腦海裡了!

唯一讓我值的慶幸的是,女兒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了,也會開始拒絕說不了!不會被罵的不吭聲,或者以別的方式叛逆我,或者性情大變,沉默寡言,冷暴力。她還是個健康的孩子!趁她沒有被物化之前,我真的需要好好調整自己的狀態和心態了。

女兒之所以敢說不,和平時她爸的寵愛以及平時和她溝通的表達方式有很大的關係!他爸除了不犯原則上錯誤,基本都是寵,給足了安全感。而我平時雖然比較嚴厲,但很多事情會徵求她的意見,比如我想吃她的零食,可不可以吃一點你的蛋糕,媽媽好餓了,看起來好好吃哦!再比如她要我幫忙開電視,當時正忙,我會直接表達,媽媽現在有點忙,可不可以等五分鐘?再比如她不願意分享零食,我會建議她分享零食,上次哥哥給了你兩包餅乾吃哦,這次可不可以也分享點哥哥吃呢?

大多都是以徵求她的意見為主,如果她不願意,也會問為什麼,要是她實在不願意,我們也不會勉強。她這麼小,以自我為中心是可以理解的。這是人的本性,好的留給自己。這是與生俱來!我不喜歡在公共場合為了維護別人和自己的面子,委屈自己的孩子!明明對方孩子錯了,偏偏教育自己孩子謙讓,大人不記小人過的樣子!做錯了道個歉,我們還是好朋友。

我為什麼說這些,如果孩子長期被吼的膽小,內向,那麼需要重新建立信任,安全感和良好的溝通方式了,當然自己的情緒控制也非常重要!經常和孩子擁抱,親親,對孩子說我愛你,晚上半夜孩子睡醒,給足一個擁抱,再繼續睡。帶孩子的真的非常不容易,一起加油!


復古平民公主


我記得我停止對孩子吼叫,是從這樣的一件事的思考。當時我在廚房忙,老大斌斌一歲多點,他慢慢爬上上了玻璃的飯桌,飯桌高75cm,他是從爬上椅子,再上去的,站在玻璃桌上要去碰燈,在廚房忙的我都要嚇壞了,萬一摔下來得多疼,對孩子的外傷得多嚴重,想喊“不要動”都提到嗓子眼了,暫停了兩秒,想此時自己喊,斌斌可能會被我的大聲嚇到而摔下來,我要的初衷是什麼?於是,我放緩腳步及緊張神色,慢慢走到到桌前,扶著他,問他:我們的桌子平時是用來做什麼的?是不是我們吃飯的時候放了我們的美味的菜,米飯?可見我們的桌子不是給我們站上去的。對嗎?孩子似懂非懂的認同。在一些事情發生引導當時,最好的教育事件。

從此,啟發了我對孩子教育的想法。大吼大叫不能解決問題,對孩子有邊界有規則,孩子清楚邊界規則,與孩子互動建立好了情感賬戶,其餘允許孩子發揮,孩子不會犯錯一次就記住,一起幫助他 跟他站在同一邊,不是事不關己,育兒路上很長,一起相互探討。


斌馨樂媽


孩子膽小,內向,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父母平時衝孩子大吼大叫只是其中一個原因。

家長您好,我是翼翔老師,從事教育工作10年,下面我就這個問題給您分析一下:


第一種可能:孩子先天性膽小

這種情況是先天性的,有些孩子出生時屬於膽小型,行為比較謹慎。這是很正常的,同樣地你會看到,有些孩子一出生膽子就比較大。膽子小可以通過後天改變,所以對於這一點不需要焦慮。


第二種可能:家長的過多保護導致孩子膽小

實際上,家長過多的保護孩子導致孩子早期該探索的時候沒有鍛鍊到自己的能力,會嚴重地影響到孩子的自信心,最終出現膽小、內向的情況。

比如:孩子小時候想去玩沙子、泥巴,但是大人因為覺得髒,制止了孩子。那麼孩子就會有挫敗感,久而久之就容易變得禁忌過多,害怕去做事。大人的過度保護,讓孩子對大人形成依賴,凡事離不開大人。這樣的孩子表現為:內向,不敢跟人交往,不願意探索新事物。

家長這時候很著急,推著孩子去做。但是結果事與願違,你越推孩子,孩子越退縮。

第三種可能:孩子缺乏安全感,源於父母的關係緊張,緊張有矛盾

安全感可以說是孩子健康成長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有些父母關係不好,經常在孩子面前吵架,甚至大打出手。這樣的家庭環境可能會讓孩子變得膽小。

改變的辦法就是家庭中要多一份和諧,多一點愛。家庭中溫暖了,孩子的心就會慢慢放開。


第四種可能:父母要求孩子過多,批評指責孩子過度,肯定孩子太少

這也是比較常見的一個原因,父母經常拿孩子跟其他孩子對比,讓孩子感覺自己一無是處。孩子對自己的認知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大人,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評價過低,或者是給孩子過多的不好的暗示,那麼即便是你沒有批評打罵孩子,孩子依然無法有高的自尊。缺乏自信的孩子自然選擇退縮,不願意接觸新的東西,以便保證自己的安全。

補救的辦法簡單總結以下幾條供您參考:

1、不要逼著孩子去做某件事,否則會給孩子不好的暗示,反而適得其反

這是常見的一個錯誤的方法,就是孩子本來就膽小,當ta害怕一件事情時,家長還逼著孩子去做。這時孩子的內心是非常恐懼的,一旦失敗,那麼反而更加傾向於封閉自己,而且會加深自己不行的信念。

試著在一些競爭不是很強的地方給孩子嘗試,這樣一個安全的環境下,孩子更願意放開自己去探索,也更容易慢慢積累信心。


2、家庭中家長要保持理念上的統一,夫妻關係要和睦,給孩子營造一個溫暖的家庭環境。


3、父母多陪伴孩子,經常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鼓勵孩子跟朋友一起玩。

一開始,父母可以帶著孩子去徒步,爬山,儘量是一些孩子覺得有點難,有點挑戰的項目。這些挑戰不是競爭,最好不要有人關注的。家長可以在這個私人的環境下給孩子鼓勵,讓孩子學會突破自己,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4、平時減少批評孩子,儘量保持耐心

膽小的孩子容易害怕、退卻。ta們甚至在“期待”批評,因為這正是ta對自己的看法。所以你會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ta甚至會習慣讓自己做不好,好得到父母的保護。父母要改變這種情況,就得改變心態,對孩子要多些親密感。和孩子相處的時候,不要過於嚴肅,要放下手中的工作,完完全全地跟孩子在一起。當父母願意沉入孩子的世界,孩子才願意敞開自己,變得勇敢起來。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和建議,希望能夠給您帶來一些啟發。我是翼翔老師,歡迎一起討論教育話題。

翼翔老師的兒童教育


你好,我是幸福育兒!

首先你這個問題的中吼叫,我相信恐怕大部分家庭都非常普遍的存在。受國內“棍棒底下出狀元”傳統思想所影響。別說吼教叫了,打罵我估計也很常見。當然我本人也在所難免有過此類現象。

其次,我身邊就有活生生的例子。我姐的大兒子,也就是我外甥。由於之前四託一的家庭教育環境。過分的溺愛養成了小霸王的脾氣。只要一不順他的意。就會大吼大叫,或者哭泣,更有甚者。甚至會對他的父母動手腳。不知道什麼原因,他跟我的大女兒尤其互不對眼。經常性欺負吼叫她。無論是去他家,或者是來我家,總會把我大女兒弄哭好幾次。每次大女兒受委屈被欺負就會哭著拼命地往大人身後躲。以至於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性格變得非常內向於膽小。連比她小的妹妹都敢跟她搶玩具,欺負他。而她只會站在一邊大聲的哭泣。看到此情此景,讓作為父親的我非常心痛。

之後非常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適當的減少了兩家的來往。我也一直鼓勵她要自信。要大方。不要怕,更不要哭。不去惹人的同時也不要怕被人欺負。在學校可以跟老師說在家可以跟爸爸說。你只要記住爸爸的一句話“有爸爸在,你不要怕”!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那外甥脾氣也改進了不少。大女兒也漸漸的陽光開朗了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