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碼頭那些角兒】秦腔“女鬚生”——屈連英

八百里秦川中孕育出來的秦腔,是中國劇種中最為粗獷豪放的代表,而最能體現這種氣質的又屬老生行當,歷數秦腔老生演員,無一不是響噹噹的硬漢。然而在寧夏銀川,秦腔界和觀眾中卻流行著這樣一首打油詩:“未曾開顏面先紅,上得臺來美髯公;張口不似靦腆妹,搖動須翅巧生風。”這首詩,就是人們對寧夏演藝集團秦腔劇院

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屈連英的不吝讚美。

【戏码头那些角儿】秦腔“女须生”——屈连英

1969年,屈連英出生於充滿秦風秦韻的陝西乾縣,在那個鮮有電視的年代,能看上一場秦腔算是很奢侈的享受,跟隨父親走鄉串村看戲成了她兒時生活中最大的樂趣。年幼時屈連英個性乾脆、直爽、灑脫,相對於戲中面容嬌美、衣著華美的旦角,她更喜歡頂天立地、除惡揚善、伸張正義的生角形象,這也讓她和秦腔中的鬚生行當結下了不解之緣。

【戏码头那些角儿】秦腔“女须生”——屈连英

1984年,懷揣戲曲夢想的屈連英考入陝西省乾縣戲劇學校,正式開啟了自己秦腔學藝之路。她憑著自己對這門藝術的熱愛和自覺的百倍努力打下了紮實的戲曲基本功,習得了一身真本領。

【戏码头那些角儿】秦腔“女须生”——屈连英

1988年,屈連英以優異的成績從陝西省乾縣戲劇學校畢業後,被銀川市秦腔劇團慧眼相中,讓她師從寧夏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丁醒民老師學習鬚生兼老生。學好鬚生要下苦功,除一般演員所具備的四功五法外,還要具備表現人物喜、怒、哀、樂等感情的各種技巧,如帽翅功、梢子功、髯口功等戲曲絕活。這些即使在男演員眼中都是難以承受的艱苦訓練,屈連英卻硬是堅持練了下來。為了在神態上更貼近鬚生角色,生活中她會仔細觀察老人顫顫巍巍的走路的姿態,模仿男人說話的語氣和腔調,然後照著鏡子反覆模仿,直至能夠達到惟妙惟肖的境地。通過日積月累,讓屈連英的表演藝術日臻成熟,同時也讓她學會了眾多秦腔經典劇目。

【戏码头那些角儿】秦腔“女须生”——屈连英

終於功夫不負苦心人,屈連英的才華漸漸開始嶄露頭角。1992年,在“全區專業青年演員大獎賽”上,她憑藉《打鎮臺》中王震的精彩表演榮獲表演二等獎。此後,屈連英在舞臺上游刃有餘地塑造了眾多藝術形象,伴隨著接踵而至的榮譽獎項,她在寧夏也擁有了眾多喜愛自己的粉絲。

【戏码头那些角儿】秦腔“女须生”——屈连英

隨著擔任越來越多重要的角色,屈連英成了銀川市秦腔劇團裡能“挑大樑”的演員。每年她都要隨團下基層、入鄉村演出二、三百場,因為她是幾部戲的主角,所以不能有一絲懈怠,幾場戲下來嗓子早已嘶啞,常常晚上打了點滴,白天還要接著唱。鄉下的條件異常艱苦,她有時還要帶著鋪蓋住在老鄉家裡,和同事們睡大通鋪。多年來她都一直堅持默默付出和無私的奉獻,把秦腔送進千家萬戶,送到有需要的地方,屈連英的名字也在西北秦腔界越叫越響。

【戏码头那些角儿】秦腔“女须生”——屈连英

摘得中國戲劇“梅花獎”是每個戲曲演員一生的夢想與期待,2013年,屈連英攜經典秦腔劇目《清風亭》衝擊梅花獎。這出戏對她來說並不陌生,在舞臺上演了有10年,每一次的演出都會有不同的感受,都會從不同的角度豐富角色 ,使張元秀的舞臺形象更為豐滿。為了參加這次梅花獎的角逐,劇團還特意在劇情編排上進行調整,突出和豐富了張元秀這個角色的舞臺形象,使得全劇立意不是簡單的批判,而是直擊人性深處,發人深省。正是有了這樣盡心盡力的支持,讓屈連英在演出中,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地展示了她的舞臺功力和藝術造詣,把她的表演藝術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她也因此摘得了第26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的桂冠。

【戏码头那些角儿】秦腔“女须生”——屈连英

面對榮譽、鮮花和掌聲,屈連英沒有因此而停滯不前,她通過學習,從不同藝術門類中汲取養分,來滋補、豐富自己的秦腔藝術,運用科學的方法形成一套完善的表演技巧,使其成為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憑著在戲曲藝術上的造詣和突出貢獻,屈連英如今已然成為寧夏秦腔界的一面“旗幟。”

【戏码头那些角儿】秦腔“女须生”——屈连英

本週日晚21點20分,秦腔名家屈連英將為大家帶來自己的成名作《清風亭》“舍子”選段,她如何以“女鬚生”來演繹張元秀這個悲劇人物命運的衝突?咱們週日《戲碼頭》見分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