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以色列:硝煙不散的“戈蘭高地”(圖)

多關注“千與千尋和千惠”的文字,不會讓您失望。真的,廢話不說了,直接上乾貨。

戈蘭高地(Golan Heights),敘以邊境處一片狹長的山地,海拔高度在六百米到一千米之間。戈蘭高地原本是敘利亞的地盤兒,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期間被以色列攻克,並一直佔領至今。去年小編走進以色列,登上戈蘭高地重要的軍事據點——兵頭山,探訪這處炮聲雖已遠去、但硝煙依然不散的昔日戰場。(下圖:兵頭山,Mount Bental,又譯“本塔爾山”,山上坑道縱橫)

走進以色列:硝煙不散的“戈蘭高地”(圖)

戈蘭高地居高臨下,向西可俯瞰以色列最富饒的加利利谷地,向東可直取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堪稱戰略要衝、兵家必爭之地。(下圖:豎在兵頭山上的指示牌,標示著中東重要城市的方位及里程: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240公里;以色列港口城市海法,85公里;伊拉克首都巴格達,800公里;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60公里……)

走進以色列:硝煙不散的“戈蘭高地”(圖)

1948年以色列建國之後,與周邊的阿拉伯國家發生戰事,敘利亞就在戈蘭高地修築防線。但是在1967年6月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軍隊以壓倒性的優勢取得勝利,攻佔了戈蘭高地。這場扭轉中東局勢的重要戰爭只打了6天,所以也稱為“六日戰爭”。(下圖:一群北美來的學生正在兵頭山上聽導遊講解戈蘭高地的戰史)

走進以色列:硝煙不散的“戈蘭高地”(圖)

1973年10月,前番戰敗的敘利亞軍隊利用以色列贖罪日舉國放假的當口,發動突然襲擊,進攻戈蘭高地,第四次中東戰爭打響。正在享受假期的以色列第7裝甲旅官兵倉促集結,駕駛坦克奔赴兵頭山至黑門山一線,以一旅之兵力迎戰敘利亞的一個裝甲師加一個機械化步兵師。(下圖:兵頭山上的軍事工事,這些工事是數十年前由敘利亞軍隊修築的。)

走進以色列:硝煙不散的“戈蘭高地”(圖)

以軍官兵深知一旦戈蘭高地被攻克,以色列將無險可守,滅國的厄運就會降臨。在這場打了兩天的戰鬥中,以軍第7裝甲旅把軍人的勇氣和毅力發揮到了極致,以幾乎全軍覆沒的代價,抵抗住了數倍於己的敘軍,挽救了國家和民族。戰鬥結束後,黑門山到布斯特爾山之間的谷地上,到處是坦克的殘骸。這處慘烈的戰場,後來被冠以“眼淚山谷”的名稱。(下圖:從兵頭山上俯瞰“眼淚山谷”。)

走進以色列:硝煙不散的“戈蘭高地”(圖)

第四次中東戰爭因為在猶太教最重要的聖日——贖罪日發動,所以又稱為“贖罪日戰爭”。其中發生在戈蘭高地的“眼淚山谷之戰”,成為現代軍事史中裝甲防禦作戰的經典戰例,而被收入世界各國裝甲兵的教科書中。(下圖:兵頭山上,休息、喝咖啡的以色列女兵。)

走進以色列:硝煙不散的“戈蘭高地”(圖)

下圖:兵頭山下的猶太人定居點“梅倫戈蘭”(Merom Golan)。1967年以色列打贏六日戰爭後,在敘軍丟棄的兵營中建立了這個“基布茲”(Kibbutz,以色列的集體農莊)。戈蘭高地原本是敘利亞的領土,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以色列在戈蘭高地建立定居點是非法的,但以色列不管那套,你說你的,我佔我的。目前以色列在戈蘭高地建有數十個猶太人定居點。

走進以色列:硝煙不散的“戈蘭高地”(圖)

第四次中東戰爭結束後的第二年,即1974年,為了避免戰爭再起,聯合國成立了名為“聯合國脫離接觸觀察員部隊”(UNDOF)的軍事維和力量,進駐戈蘭高地,設立“緩衝區”,隔離敘以雙方的軍隊。(下圖:設在兵頭山上的UNDOF觀察哨,左側的那位是挪威軍人,胸前的軍銜標誌顯示他是一名少校軍官。)

走進以色列:硝煙不散的“戈蘭高地”(圖)

下圖:在兵頭山上執勤的芬蘭維和軍人,從他胸前掛的軍銜標誌看,應該是一名上尉軍官。從1974年至今,已有多國軍人參與在戈蘭高地的維和行動。2014年還發生過敘利亞的反政府武裝扣留當時在此維和的菲律賓軍人這樣的惡性事件,好在事件最後得以和平解決。

走進以色列:硝煙不散的“戈蘭高地”(圖)

儘管有聯合國維和,但戈蘭高地仍然是一隻隨時可能爆炸的火藥桶。阿拉伯人曾表態:只要還有一寸阿拉伯土地在以色列的佔領之下,中東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和平。可問題是,在中東這地方,歷史、宗教、文化、民族……各方面的矛盾糾結在一起,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都覺得自己理直氣壯,冤冤相報何時才能了呢?(下圖:一輛標有UN字樣的聯合國維和部隊車輛,停放在兵頭山停車場。)

走進以色列:硝煙不散的“戈蘭高地”(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