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握手出賣了嗎?

你被握手出賣了嗎?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手是表達感情最有力的手段之一。通過手與手的關係,或是手的動作,能較為容易地解讀出對方的心理,並能毫不費力將自己的意思傳遞給對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是握手這一動作。

握手,作為當今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通行的禮節之一,它源於蠻荒時代原始人類雙手舉起的姿勢。不同部落的人們見面時,彼此把手臂舉起來,張開雙掌,以此向對方表示自己身上沒有任何武器,願意和對方進行友好相處。隨著人類的發展,右手逐漸成為人們最常用的手。人們在見面時通常會用自己的右手去握住對方的右手,這樣就不會擔心對方忽然拔出刀來襲擊自己,所以,握手也就具有了解除武裝的心理隱喻。

你被握手出賣了嗎?

在現代,握手成為了人類行為心理的重要載體,雙方微妙的心理變化,可以通過握手傳達給對方。這就使得握手不僅僅是一種禮儀,更重要的是還能傳達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和其他的心理意圖。

將自己的熱情、友好之意傳達給對方的一個例子就是周總理和尼克松的歷史性握手。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回憶他代表美國政府首次訪問中國,在機場與前來迎接的周總理見面時說“我是跨越太平洋與中國人民握手。”據隨同尼克松一起訪華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回憶,尼克松總統為了強調、突出他和周總理的這個“握手”鏡頭,還特意要求基辛格博士和其他隨同人員都先留在飛機上,等他同周恩來總理完成這個歷史性的握手後,他們才可以從舷梯上下來。也正是通過這一次歷史性的握手,世界各國人民都知道了塵封了多年的中美關係出現了重大轉機。這一歷史性握手一時成為握手的美談。

你被握手出賣了嗎?

那麼,握手除了表達友好之外,還能識別出其他的情感或人的性格、意圖嗎?答案是肯定的。

在與人握手的時候,我們不難發現,有的人伸出手去,與別人剛一接觸,便馬上把手抽回;有的人則只伸出手指與別人相握。這兩種人的動作清楚地表明,他們與別人有接觸的願望,但是又怕被對方抓住或控制。

與此相反,有的人在和別人握手時,喜歡將別人往自己身邊拉。顯然,這種人希望別人遷就自己。他們是那種願意從他人那裡索取,而不願給予的人。

一般情況下,使勁猛握別人的手的人,都喜歡爭勇鬥狠。跟這種人握手,有的人應付一下了事,而有的人會回擊,跟他較勁。作為主動鬥狠的一方,他往往會欣賞跟他較勁的對手。他們在諸如競賽、談判這樣的場合也是這樣。

有的人在握手時迅速轉動雙方握在一起的手,使自己的手掌相對朝下,以此表達:在接下來或是將來的交往中,我要掌握控制權;有的則將自己的手掌朝上,表示順從。

有的人在握手時想壓住別人的手,這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有的人會緊緊地抓住別人的手不放,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這是一種仰慕或有求於人的表現。

你被握手出賣了嗎?

還有,行為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了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政治領袖、公眾人物,以及一些老闆等人,他們在出席新聞發佈會時,尤其是在集體合影留念或是在電視上進行辯論、演講時,他們往往會為自己尋找一個靠左的位置,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行為學家通過研究後發現,那些政治家、公眾人物之所以喜歡站在靠左的位置,其根本原因就在於站在照片或電視屏幕的左邊,能佔據一定的優勢,使他們在與人握手時佔據上風,同時也能給支持他們的觀眾以信心和鼓勵,進而幫助他們獲得觀眾的信任和支持。

你被握手出賣了嗎?

所有這些不同的握手形式,都深刻地反映出人的性格與心理特徵,折射出他們的習慣行為方式。

因此,通過簡單的一個握手,其實我們是可以瞭解到許多對方隱含的信息的。在現實工作和生活中,握手成為表達我們的意圖很好方式,因為很多的情況下是不便於諸如用口頭等方式表達的。瞭解這些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在社交中掌握主動,而不至於出現尷尬甚至對自己非常不利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