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最後為什麼不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扶上皇位?

小遷娛樂


甄嬛奮鬥了一生,好不容易坐上了太后的位置。

她給皇上戴了一頂很綠的帽子,直至皇上死的時候才知道。所以,甄嬛還真是心狠手辣!

那麼,謀劃大半生,與那麼多人鬥,吃了那麼多苦,也受了那麼多的委屈,終於勝利了。

可是,既然勝利了,為何不把自己的親生兒子弘曕扶上皇位,豈不是更好?

如果有朝一日,弘曕的身份曝光了呢?

別人不知道,甄嬛自己心裡還能沒點數嗎?弘曕是誰的兒子,那是她與十七爺果郡王的孩子!

既然不是皇上的孩子,又如何可以做皇帝?豈不是亂了超綱。

皇上死了,關於誰會繼承皇位的事兒,大臣們就話說兩邊,有人支持四阿哥,有人說是六阿哥的。

四阿哥的生母雖不是甄嬛,但畢竟是皇上的親兒子。既然有人支持,再有遺召,還有什麼好說的。

再者,皇上生前其實問過甄嬛關於六阿哥弘曕與四阿哥弘曆誰做儲君的事兒,甄嬛當時說了弘曆。其實,皇上不過是試探一下甄嬛而已,四阿哥資質很高,有很努力。本來就是合適的人選。

所以,如果甄嬛昧著這些讓自己的親生兒子上位了,保不齊會有人去查。那麼有朝一日,這些陳年舊事被翻出來了,豈非是天大的笑話。

被人嘲笑倒也沒有什麼,甄嬛的一生,經歷了那麼多大起大落,何曾畏懼被人嘲笑。關鍵是,果郡王府,甄家以及弘曕等人的命運都將結束。

甄嬛心思細膩,怎麼會選擇去冒險。

甄嬛骨子裡對權力並沒有多大興趣,自然也不會讓兒子參與

要說甄嬛入宮這事兒,她自己可以萬般不願意。在面見皇上之前,她把自己的耳環都送給了安陵容。

本來就打扮素淨得不得了了,還要如此,可見甄嬛是真的不願意被選上。可是造化弄人,她生了一副像極了純元皇后的皮囊,皇上當即賜封號,莞!

這一個封號,遠比那些貴人還尊貴了。所以,剛入宮的甄嬛,一味地裝病,以此避開皇上的寵幸。

那個時候的甄嬛,天真又善良,聖寵算個屁。然而,她漸漸的發現,這後宮並非是想躲就能躲開是非的。你不惹別人,比代表別人就不惹你。

甄嬛在經歷了幸福的時光後,才發現自己不過是別人的替身而已。後來再次回宮,不過是為了父親,為了家人,為 了肚子裡的孩子。

所以,其實甄嬛並不是一個權力慾望很重的人,她所做的一切,只是我了周全自己,周全身邊對她來說重要的人罷了。

既是如此,也知道宮中鬥爭的兇險,她怎麼捨得讓自己的兒子去參與鬥爭。

這是一場無休止的鬥爭,四阿哥弘曆可不是省油的燈

宮中的鬥爭,向來就是一場長期的戰鬥。四阿哥弘曆心機很重,手腕也夠黑。

從第一次在圓明園相見皇阿瑪,卻不得見。於是迂迴戰術,想辦法見到了莞嬪娘娘,因為他聽說莞嬪娘娘是寵妃。

那麼個小小的人,便知道這樣討好皇阿瑪的寵妃。與甄嬛說話時,還刻意讓伺候的麼麼下去,其心思不一般。

再看甄嬛一句,當然了,三阿哥與皇后娘娘唇齒相依。他找了個機會,悄悄告訴三阿哥為十四叔求情,為了是皇上的名聲。

這些話說起來,有理有據,有情有義,把三阿哥說得一愣一愣的,連聲點頭答應。

結果,三阿哥被撤去了黃帶子,被趕出宮裡。三阿哥沒了,他便有了勝算,而皇后也就沒有了靠山,這樣甄嬛對皇后也就更容易了。

沒有了皇后,或者皇后沒有了實權,那麼他登基之路又近一步。

四阿哥的心思,甄嬛看得清清楚楚。所以等到四阿哥登基,甄嬛說讓弘曕去了果郡王府。

當然還有一點,故事的改編也得符合歷史嘛,你說呢?

如此種種,甄嬛怎麼會讓親生兒子當皇帝呢!她只願自己的親生兒子,安逸的過完一生。


無心浪味仙


先上一組圖:

《甄嬛傳》大結局的時候,四阿哥登基之時,甄嬛去看望被囚禁的皇后。

皇后問:你居然不讓自己的兒子當皇帝,天下竟然有你這樣的額娘?

甄嬛說:





當然,這裡有故意諷刺皇后的意思,但是這也是一部分緣由吧。

甄嬛一步一步走到現在,宮裡所有的黑暗與陰謀她都看過了。她本身是一個高傲的女子她不屑於爭鬥,卻還是學會了算計,她痛恨宮裡的生活。

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果郡王允禮吧。他本身是一個多才之人,卻終究無心於權謀,六阿哥是果郡王的兒子,果郡王為甄嬛而死,甄嬛大概也痛恨皇位吧。

我記得大結局的時候,甄嬛去看完六阿哥,看到他在合歡樹下吟誦詩書。

她溼了眼眶說:多年以前,允禮或許也是如此,臨風窗下,吟誦他本該安穩閒逸的人生。

終究那人為她而死了,看到他們的兒子如此,大概於甄嬛也是一種慰籍。

除此之外,四阿哥事實上也是一個厲害的角色,如果甄嬛執意送自己的兒子坐上皇位,若他並不善權謀,卻非要死於他人助手,連果郡王最後的血脈都不保。

Emmmm...腦子突然斷片兒了……下次想起來再分析……



……你長的那麼好看……一定要關注我吆……


趙小念


因為《甄嬛傳》這部電視劇,甄嬛火的一塌糊塗。歷史上,甄嬛真有其人嗎?

暫且不做定論,先看看劇中的甄嬛吧。



劇中的甄嬛,原本是個純情無知少女,陪同好姐妹沈眉莊、安陵容參加選秀節目,但她對入宮興趣不大,只是來打個醬油。不曾想,無心插柳柳成蔭,甄嬛因為長相酷似純元皇后,意外的被選上了,沈眉莊和安陵容因形象氣質出類拔萃,也一同選上了。

一入後宮深似海,想出來難比登天。後宮根本不是人呆的地方,是一個大染缸。不到幾年,這三個純情少女全都變了,沈眉莊變成心機女,安陵容變成滅絕師太,甄嬛變成腹黑狂妃。

在後宮險惡環境的摧殘下,甄嬛變成了後宮頂級獵手,她輕易不出手,一出手必見血封喉。她平生三次出手,次次命中,乾淨利落地幹掉了三個勁敵。



第一次出手,華妃。皇帝把華妃打入冷宮後,賊心不死,企圖東山再起。甄嬛來到冷宮,告訴華妃一個殘酷的事實,原來她之所以不孕不育,是因為歡宜香裡摻有大量麝香,而這一切都是皇帝所為。華妃撞柱而死。

第二次出手,皇后。甄嬛巧妙利用流產事實,栽贓嫁禍給皇后,然後又用朧月公主做了偽證。擔心皇后反撲,甄嬛策反皇后黨羽,聯合揭發皇后害死純元皇后的事實,雍正盛怒之下,將皇后打入冷宮。皇后憂鬱而死。

第三次出手,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害死了甄嬛的老情人允禮,甄嬛恨之入骨。雍正皇帝病入膏肓之時,甄嬛擔心皇帝不死,悄悄告訴了皇帝一個驚人的真相,原來弘瞻和靈犀公主不是他的孩子,而是允禮的。皇帝活活氣死。



劇中甄嬛有四個孩子,朧月公主、弘瞻、弘曆和靈犀公主。朧月公主是雍正的,弘瞻和靈犀公主是果郡王允禮的,弘曆是過繼的。

電視劇中弘曆身世相當坎坷,他的母親是李金桂,是雍正府上一個奴婢。雍正一次喝醉了酒,臨幸了李金桂,她就懷了孕,但後來不幸難產死去,所幸弘曆順利生了下來。後來,因為當時的甄嬛沒有孩子,雍正就把弘曆過繼給了甄嬛,還給甄嬛賜了個姓,鈕鈷祿氏。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甄嬛奪得皇后之位,大權在握,為何不把親生兒子弘瞻扶上皇位,而是把非親生的弘曆扶為皇帝呢?這不符合常理啊!如何解釋呢?

這是《甄嬛傳》的硬傷啊!作者也無法自圓其說,所以根本無法解釋!《甄嬛傳》是虛構的,甄嬛也是虛構的。

但如果參考正史,一切就豁然開朗了!甄嬛是有原型的!她的原型就是鈕鈷祿氏,一個非常奇怪搞笑的姓氏。

鈕鈷祿氏13歲時嫁給了26歲的胤禛,當時的胤禛還只是個親王,因為鈕鈷祿氏家勢一般,姿色一般,所以雍正很少寵幸她。


後來雍正不幸得了傳染病,妻妾們都怕被傳染,一個個都不敢上前服侍,唯有鈕鈷祿氏冒著生命危險,盡心盡力煎湯喂藥,無微不至,雍正十分感動,患難方見真情啊。

雍正病好了之後,自此一改往日對鈕鈷祿氏的態度,變得十分寵幸鈕鈷祿氏。不久,鈕鈷祿氏懷孕了,生下了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鈕鈷祿氏一生只生下弘曆一個孩子,而弘瞻的母親其實是謙妃劉氏,因為果郡王允禮沒有兒子,雍正就把弘瞻過繼給了允禮。



而且允禮也沒被雍正逼死,雍正死後,乾隆繼位,鈕鈷祿氏成了皇太后,允禮成了輔政大臣,頗受乾隆倚重。因為允禮身體不好,乾隆讓他在家辦公,這種待遇算是相當高的了。

鈕鈷祿氏晚年過得非常幸福,子孫滿堂,其樂融融,身邊有活潑的小燕子,美麗的紫薇,瀟灑的五阿哥,還有溫柔的晴兒。鈕鈷祿氏最終活成了《還珠格格》裡面老佛爺的模樣。



一半秋色


《甄嬛傳》中我們先假設甄嬛的親生兒子當了皇帝,會發生什麼呢?

兒子年幼,實權旁落

實權會落在誰的手上呢?

如果甄嬛掌權,直接會因為外戚干政引發朝堂禍亂,甄嬛雖然聰明,但是沒有世家大族或者軍中力量支撐,最終的結果可能也就是去母留子.

如果輔政大臣代為協理呢?

這條路我覺得很難走下去,首先皇上是被先皇懷疑過的,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個皇上會越來越像他的親生父親果郡王,雖然先皇不在,群臣並不傻,這件事情抖落出去,甄嬛和她的家族估計也是要滅頂.

弘曆是男版的甄嬛

弘曆聰明,果斷,無情.要說整部劇裡最像甄嬛的我覺得非他莫屬.他聰明的認了娘,愉快的讓甄嬛帶著他找爹,再努力的得到了爹的喜歡,是不是和甄嬛復寵一樣的路線.

他和甄嬛一樣的聰明,但是他是有野心,有謀略,並且有帝王的冷血.三阿哥事可見一斑,鬥了一輩子的甄嬛,如果再和另外一個極其聰明的人去鬥,這個人還是阿哥里面年長,賢能的那個,能勝利嗎?四阿哥或多或少的也瞭解一些內幕,這個人惹不起,只能躲得起.


聰明如甄嬛,自然選擇帶著兒子逐漸遠離朝堂,並且讓弘曆永遠安心,歸入果郡王一脈.


神神經經的兮兮


甄嬛在未進宮之前,就一直覺得進宮沒什麼好,因為她一直是願得一心人。

進宮後,未侍寢前,就已經領略過了宮中女人的手段,所以她用了些手段不去侍寢;

之後的種種,她傾心於皇帝,但是奈何皇帝只是說了一句“宛宛類卿”,徹底傷透了她的心,因而她憤然出宮,直到與果郡王兩情相悅。

她是奔著與果郡王做一對平凡夫妻去的,已然已經看透宮中爭鬥,若不是果郡王出事,家中父親危在旦夕,她是決議不會回宮的。

回宮後,她只是為了復仇,報復當時陷害她和她家的人。

至於皇位,她看不上,因為她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能夠恬淡過一生,不希望他陷入皇位紛爭。

另一方面,她在跟四阿哥相處的過程中,已然體會到四阿哥的心機,如果自己的兒子繼位,想必四阿哥是不會罷休的,那何不如讓四阿哥去爭鬥吧,讓自己家的孩子恬淡過一生。


八卦小蝸牛


甄嬛從一個懷著“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愛情觀的純情少女,被後宮的爭鬥硬生生的逼成了一個攻於心計,善於弄權的高手,能夠笑到最後,贏得“後宮一姐”的地位,可謂功夫了得,是個厲害角色,那麼甄嬛最後為什麼不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扶上皇位呢?

有書君認為甄嬛做事深謀遠慮,滴水不漏,在兒子的歸宿安排上考慮十分周全,歸納起來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顧全大局:以大清安定為第一要務。

甄嬛顧大局,識大體,絕不會因一己之私,讓大清處於風雨飄搖之中,也不會讓大清前朝後宮陷入血雨腥風。

甄嬛在宮中歷練幾十年,已經親身體驗和見證了皇室後宮的爾虞我詐的,諸多算計。

雍正在位時,朝中大臣已對立六阿哥為儲君表示不滿,如果現在強行撫六阿哥弘曕登上皇位,朝中大臣更會出來阻撓,這勢必影響大清的安定,甚至引來無妄之災。

甄嬛身為太后,必定以國家大局為重,大清安定為第一要務,蕙質蘭心的甄嬛必不會幹有損大清安定團結的事,所以甄嬛最後沒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扶上皇位。

二、活著最大:以平安快樂為人生目標。

甄嬛一生所求平安快樂,與自己所愛之人平淡安定悠閒度一生。活著最大,然而扶兒子登上皇位,這不是件簡單的事,要用一生的平安快樂為代價。

甄嬛見證了雍正幾十年的皇帝生活,她總結出一句話:當皇帝未必是天下第一得意事。

能從九龍奪嫡中勝出,睿智多謀的雍正尚且受到諸多算計,最後被活活氣死,生活中鮮有快樂,生活質量並不高。甄嬛看到是帝王家的無情事,她自然不願看到自己的六阿哥弘曕像雍正那樣在各種算計中度過一生。

況且甄嬛深知四阿哥心思縝密,足智多謀,羽翼早已豐滿。他能在與三阿哥的爭鬥中,利用雍正對八爺的忌諱,致三阿哥太子之位被廢。手段高明而嫻熟,倘若自己扶兒子登上皇位,早已覬覦皇位的四阿哥必不會放過六阿哥,兩子相爭,必有一傷,而且甄嬛料定六阿哥絕不是四阿哥的對手。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甄嬛深知扶兒上皇位,那是把兒子扔入火坑,對兒子是一種摧殘與加害,並不是真正的疼愛和幫助。

甚至有可能在他人算計中失去性命。活著最大,甄嬛必不會讓自己兒子身陷險境,所以甄嬛最後沒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扶上皇位。

三、繼承大統:以唯才唯賢為選拔原則。

立長立賢,是清朝祖制,甄嬛心中有一杆明稱:繼承大統應以唯才唯賢為選拔原則。

甄嬛一直在悉心栽培四阿哥弘曆,在十多年相處中,已經把養子的能力摸得一清二楚,勤奮刻苦,有能力,有才學,有魄力,已經歷練有成,堪當大任。

而六阿哥年少,雍正皇帝駕崩時才6歲,少不更事,主少國疑,用甄嬛自己的話說是資質平平,不堪重任,而且六阿哥曾經被質疑過血統,當皇上更會引出一系列爭議。

實際上甄嬛讓年長而又是最出色的養子弘曆為帝,弘曆為念在甄嬛的撫養栽培之情敬重她,從而會給六阿哥不錯的待遇。

如若讓少不更事的六阿哥為帝,四阿哥不服,帝位之爭又會引來朝堂動盪,即便甄嬛能護得六阿哥一時,護不了六阿哥一世,既然爭了皇位,反而對兒子不利,不如一次性放下對皇位的角逐,讓六阿哥永遠失去了繼承皇位的資格,才能屏蔽不必要的麻煩,所以所以甄嬛最後沒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扶上皇位。

四、個人私心:為果郡王允禮留下血脈,讓兒子認祖歸宗。

甄嬛也有個人的私心,她愛果郡王允禮愛到骨髓裡,她活著便是為了把自己和允禮的愛情結晶撫養成人,讓他們平安健康的長大,為允禮留下血脈。

甄嬛認為生前他們父子不能相認,於是她讓六阿哥弘曕過繼到果郡王允禮一脈。讓六阿哥弘曕名正言順地在允禮墳前盡孝,在祭祀祖宗時,向允禮磕頭,讓他認祖歸宗。

甄嬛私低下希望兒子過安穩閒逸的人生,遠離爭鬥,遠離權勢,遠離算計,因而選擇不做皇子,做親王之子,與皇位無緣,是六阿哥弘曕最好的歸宿。

這不能不說甄嬛用心良苦,一切盡因一個母親對兒子全心全意的愛!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太后為了後位抓在自己人手裡,默許宜修殘害純元,就是因為純元太仁善,宜修更適合保住這尊貴的後位,維護住家族的榮耀。甄嬛歷盡千辛萬苦才成為太后,完全可以讓自己親生兒子繼位,可是她卻反其道而行之,扶持自己的養子——四阿哥弘曆成為皇上呢?這不是甄嬛一
時興起,而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才決定的!

1.孩子的平安喜樂,一世安穩比什麼都重要

甄嬛的一生在這爾虞我詐的後宮中,她走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她也親眼見證了皇上是怎樣被後宮嬪妃算計的死,那些可憐的未出生的皇嗣又是怎麼被算計沒的。作為一名母親,孩子平安快樂是最重要的,至高無上的皇權終究都是一場空。與其讓自己的兒子身陷囹圄去抓住權力,還不如安穩度過一世。

2.彌補內心的遺憾,讓兒子認祖歸宗

當年甄嬛在甘露寺時,與果郡王兩情相悅,有了孩子。當時為了救父親,為了查清果郡王意外的真相,也為了保全肚子裡的這個小生命,冒充是皇上的孩子,藉機回宮。弘曕一直認別人為父親,甄嬛內心充滿負罪感,總希望有朝一日弘曕能認祖歸宗,以減輕自己心裡的愧疚!繼承皇位便再無這個可能,只有不當皇帝才有可能!



3.四阿哥能力卓著,人品貴重,堪當大任

四阿哥雖然自幼不得皇上寵愛,放養在圓明園,開蒙也晚,可是自從回宮後,勤奮刻苦,加之有了甄嬛這樣一個有能力有身份的養母后,他已然成為皇子中最出色的一位了。這樣一個現成的堪當大任的皇子,繼承大統順理成章啊!歷史也證明了乾隆皇帝是一個好皇帝,開創了康乾盛世!


4.不願江山不穩,成為歷史罪人

雍正駕崩時,四阿哥已經成年納妃了,擁有完全的自主能力。而弘曕那時才六歲,他一個少不經事的孩童,是很難承擔起大任的。主少國疑,到時閉會出現皇位爭奪的慘劇,那時江山不穩,最後遭罪的是黎民百姓,自己就成了歷史的罪人。


歡迎關注我,帶你跟著甄嬛走進雍正王朝,看盡後宮的紛繁複雜、爾虞我詐!


姒莞萱


甄嬛被廢后是以鈕祜祿氏甄嬛,四阿哥的生母,生下四阿哥後一直在甘露寺為國祈福的身份回的宮。扶持四阿哥是理所應當的,首先四阿哥身份特殊,又是宮中除皇后撫養的三阿哥最大的阿哥,為人又聰明,知道和甄嬛一路,而且是皇上的親兒子

六阿哥雖然是甄嬛的親生兒子,但他不是皇上的兒子,而是果郡王的兒子,甄嬛經歷了這麼多,見證了阿哥們為了爭帝互相殘殺互相暗算,她不想讓自己的兒子也這樣。所以扶持了四阿哥當皇帝,同時為了解除四阿哥的後顧之憂讓六阿哥入嗣果郡王府,也算是認祖歸宗了



娛叔漫談


因為甄嬛早已經厭倦了爾虞我詐的宮鬥了。但是,如果不是四阿哥上位,而是她的親兒子六阿哥繼承大統,她就又將自己與允禮之子推到了宮鬥漩渦的中心,她太瞭解弘曆這個養子的厲害了,當初幾句話就把皇后的養子三阿哥送走,去給他八叔當兒子去了,她知道憑自己的能力,當然可以讓六阿哥上位了,但是,她更清楚的是六阿哥上位了之後,很難保證其不被人加害的,畢竟她沒有保六阿哥一世平安的能力。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甄嬛本人也是個深明大義之人,四阿哥自幼聰慧,學富五車。雍正去世時,弘曆早已經是親王了,一直都在幫雍正打理朝政,比起年齡尚小的六阿哥,已經成人的四阿哥弘曆,對於大清的發展建設更具有治理的能力……

甄嬛這個決策,得到了宮中嬪妃以及朝上文武百官的敬佩,乾隆皇帝弘曆也因為有鈕祜祿氏甄嬛這個名門望族的聖母皇太后而更添精彩,甄嬛與允禮的一雙兒女享受終生的榮華富貴,從此以後,大清朝又開啟了新一輪的康乾盛世。



愛咖啡的大媽


甄嬛這麼做是必然的,她的內心對這個皇位根本是不屑,她入宮對皇上付出真心緣於她對皇上的愛,而她被皇上所傷,這份愛已經不在了,就算她後期不得以又回到宮中侍奉皇上,也不過是為了自己的家人,腹中的孩子以及允禮的仇,而不再是因為感情。



甄嬛在皇上臨死之時曾說,回宮後她與皇上的每一次接觸都讓她無比噁心,她對這個人是排斥的,對和他有關的東西也都是不感興趣的,其中就包括皇位,也許這對別人來講是夢寐以求的,而甄嬛卻未必把它放在心裡。

更何況六阿哥是她和果郡王的孩子,果郡王一生只求與愛人安穩度日,對皇位根本就不在乎,甄嬛明知他的性格,又怎會讓他的兒子去做皇上。

更重要的一點是四阿哥雖然不得皇上喜歡,但必竟是皇上的親生兒子,他繼承皇位是名正言順的,而弘瞻是甄嬛和允禮的孩子,說難聽一點就是私生子,甄嬛就算不承認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聰明如她又怎麼可能認識不到這個問題。



而且甄嬛也說過當皇上未必就是天下第一得意事,她更希望她的兒子能夠安安穩穩的過完一生,最終弘瞻入嗣果郡王一脈,可以說是讓果郡王能夠含笑九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