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IEO

“雙面”IEO

文|凱爾

席捲幣圈的“打新潮”風風火火了3月有餘,“新模式”短暫引起市場亢奮後,參與其中的投資者、項目方甚至交易所,逐漸反應過來,這不是一個穩賺不賠的買賣。

“新模式”最近的爭議發生在Gate.io的Startup,一個名為CNNS的Token上線新通道後,價格高開低走,追高者套牢,引發投資者質疑甚至維權。

更早前,原打算一次上線4個新項目的Bibox“恆星計劃”中,申購開始前2小時,其中一個項目Staking(SKR)遭臨時叫停,“恆星”變“流星”後,雙方互撕,對壘中也揭開了交易所收取高額保證金、項目方須進行市值管理等“潛規則”。

大大小小的交易所相繼而來的“打新活動”,雖然總能引起市場躁動,但幾乎每次都難盡人意。

對投資者而言,用平臺幣搶購模式帶來的“少數人賺錢,多數人虧錢”已成為慣例。在新幣開放交易後,接盤被套者,也不在少數。

項目方也在與交易所的合作中面臨苦惱。保證金也好,市值管理也罷,多數項目方都需要接受類似的潛規則。

各大交易所,也因規則不完善,狀況頻出,接連遭受投資者的指責,市場怨聲載道。

爭議、衝突、糾紛,構成了IEO賺錢效應包裝下的硬幣另一面。當冷靜下來,人們不得不去思考一個核心問題:讓IEO崛起的金錢“勢能”,到底應該來自哪裡?

互撕、維權 IEO衝突不斷

IEO如火如荼地行進了3個多月,5倍、10倍收益的市場反饋正在消失,爭議正指向一個又一個交易所。

最新的爭議來自Gate.io Startup通道和它的首期項目CNNS。上線前,該Token在幣世界的留言和多個幣圈社群裡出現“場外收”等喊單行為。上線後,CNNS的暴漲暴跌、高開低走引發了用戶不滿。

4月26日,Gate.io發佈公告稱,要出資20萬USDT公開購入24萬GT,給“在高位買入被套或已虧損賣出”的用戶補償。

“補償”公告未能平息部分投資者憤怒,有用戶稱在參與CNNS的投資中虧損幾十萬,更有人打算找項目方維權。

紛爭不僅僅出現在用戶和交易所之間。本以為在IEO模式中與交易所同氣連枝的打新項目方也出現了“反水”。

4月22日上午,交易所Bibox緊急叫停了原定上線項目SKR。當時,距離原定的Bibox“恆星計劃”4個新項目上線還有2小時,交易所給出的叫停原因是“SKR未能控制其場外額度的大量散出”。

很快,SKR基金會否認了Bibox的公告內容,併為自己“叫屈”,指責Bibox對充提幣限制出爾反爾,對二級市場價格過分干預,索要鉅額保護費等等。

雙方各執一詞,讓這起意外事件陷入羅生門。不過,SKR事後自曝的磋商細節,也首次向外界展示了IEO的部分幕後規則。

據SKR項目投資人Steven透露,Bibox方面在上線前夕曾要求項目方交一定數額的保證金,以保證幣價拉到一定倍數。

在他提供的雙方協議中可以看到,保證金用於防範重大違約事件,包括項目方失聯,幣價破發,未達到承諾的維護目標,以及由團隊拋售導致幣價跌幅30%以上等。

“雙面”IEO

Steven提供的雙方協議

對此,Bibox市場負責人Christina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應稱,設置保險金,主要是用於防止項目方可能出現無視市場公平透明原則,惡意操縱市場。

雙方的爭執,讓藏在IEO背後的一些“內幕”浮出水面。在“打新”時要求項目方進行市值管理,幾乎已成為各個交易所的慣例。

一名交易所從業人士告訴蜂巢財經,很多交易所在進行IEO之前,都會和項目方進行多輪溝通。關於幣價等問題,都是放開了談,“上線拉幾倍,穩定在幾倍,保證多久之內不破發等,甚至都會簽訂協議,這也是要求項目方交保證金的原因。”

“其他交易所都漲幾倍,你不漲、甚至還破發,以後誰還來你這裡交易,對口碑影響很大。”該交易所從業者表示。

投資者怨聲載道

從各家交易所“打新”活動的表現來看,翻倍者眾,破發者少。儘管如此,市場投資者仍舊怨言不斷。

Bibox另一個“打新”項目,原力協議的私募投資者吳剛(化名)就對交易所不開放充提一事不滿。他認為,上所前解鎖、發幣、充值,是約定俗成的,交易所不能違背這種規矩。“私募才是承擔最多風險的人,沒想到上了所,幣都沒法賣。”

從交易所的角度來考慮,限制充提也不難理解。主要是為了防止私募額度大量拋壓,造成幣價暴跌。除了Bibox之外,其他如OKEx、Bittrex等交易所,在“打新幣”開放交易後的一段時間內,都對充提設限。

私募投資者不買賬,二級市場的投資人也大多不滿意。

劉飛(化名)從幣安的Celer項目開始參與這波“打新潮”,陸陸續續參與了包括OK、火幣、ZB等大小平臺的“打新”活動,忙活了一個多月下來,他算了算自己還虧了不少錢。

虧錢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參與各平臺“打新”,大多需要持倉該平臺的平臺幣作為參與門檻,但在“打新”結束後,未“中獎”的用戶會大量拋售手中的平臺幣,造成幣價短時劇烈下跌,虧損在所難免。

“雙面”IEO

HT、OKB等“通用積分”持續下跌

劉飛吐槽,每次搶到的幾率都太小。就火幣Prime一期來說,13萬多人搶購,3000多人“中籤”,成功率太低。“OK那期更是,說是抽籤,但是預約抽籤都預約不上,1秒就結束了。”

在各個平臺輾轉流離,劉飛逐漸失去了參與“打新”的熱情。他總結,這和買彩票沒什麼區別,中了就能賺一筆,不中的話,基本上都是賠錢,還白忙一場。

對比在二級市場接盤“打新幣”的投資者來說,劉飛還算幸運。不乏投資者,因為搶不到,選擇在開放交易後,在二級市場追高買入,但在幣價的劇烈波動下,一不小心就會造成巨大虧損。

朱輝(化名)最近遭遇了雙重“收割”。他表示,自己在OKJumpstart的積木雲和Huobi Prime的TOP上都虧了錢,“劇本完全一樣,都是開放交易後買入,但暴漲之後都是暴跌,損失慘重。”

朱輝承認,自己虧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操作不當,但他認為,“打新”模式相比正常上幣,更容易帶來幣價的暴漲暴跌,風險太高,“確定不是來割韭菜的?”

而“高開低走”的盤面也再次出現在Gate.io上線的CNNS上,虧損投資者不但承擔了CNNS暴跌帶來的損失,還有GT的大幅縮水。

三方博弈 誰來出錢?

怨聲載道,一地雞毛,讓這股一時風頭無兩的“打新熱”冷卻下來。瘋狂過後,IEO的本質也越來越清晰。

幣安的Lauchpad將Token銷售的模式打響,時隔幣幣交易冷卻近一年後,市場上又出現了5倍幣、10倍幣,但新幣以此模式進入二級市場後,都無法逃離“高開低走”的盤面走勢。在Token價格與價值無法建立起匹配關聯的幣圈,價格依然需要入場資金拉動。

“但錢從哪出?”一名機構投資人認為,所謂的IEO也好,上幣通道也罷,之所以能火起來,就是因為幣價暴漲帶來的財富效應,一旦沒了這個勢能,用戶還會跑來跑去參與嗎?“交易所、項目方都不是搞慈善的,各有目的,而如果在幣價的問題上處理不好,投資者肯定不幹。”

他認為,交易所的邏輯很簡單。在市場低迷的行情下,交易所渴望用“模式創新”來吸引用戶和資金,IEO無疑是一個好手段。“通過製造賺錢效應,拉著項目方上‘打新幣’,由項目方來做市,讓用戶購買平臺幣,交易所既引來了用戶,又收穫了資金。”

項目方和其資本方的意圖也很明確,上幣、出貨,轉化平臺的流量,希望把自己打造成一個熱門項目;投資者的想法相對單純,哪裡能賺錢就去哪裡,“跟著莊家喝個湯”。

三方目的各不相同,但市場存量資金就那麼多,錢從哪來?最終的結果是,IEO變成了交易所、項目方和投資者的三方博弈。

隨著IEO的深入進行,“屁股決定腦袋”的各方發現事情並不簡單。

交易所很難收穫“忠粉”,資金也是來了又走,一旦規則和利益權衡不好,就會引發用戶批評,影響口碑;項目方降低幣價上所,花錢做市,但一方面交易所對項目方的“出貨量”嚴格限制,另一方面,聚集而來的投資者,多是隻搶不買,項目方往往需要自己出錢來拉盤;用戶也發現,IEO不是穩賺不賠,“買彩票”也需要成本。

交易所在平衡三方利益上並非沒做嘗試。各家交易所,在規則上一改再改,比如火幣從三輪搶購,變為了最後一輪“陽光普照”;OK的二期規則也調整為“人人有份”;HCoin採用穩定幣作為用戶參與的門檻。

“雙面”IEO

OK二期規則調整為“人人有份”

不過,動輒5倍、10倍的漲幅,往往需要大筆資金來拉動,在場外資金不進場的情況下,每方都想從中獲益並不現實。

幾番博弈下來,虧了錢的投資者,對交易所和項目方大發牢騷,項目方和交易所也爆出矛盾,IEO模式變成了解不開的死結,本質上看還是一場零和遊戲。

上述分析人士認為,一個健康的市場,本身應該有落地應用,產生經濟、社會價值,才會轉化為上升的收益“勢能”。但一個IEO,突然冒出來那麼多“好項目”,大多都還沒有現金流,最後被“玩壞”也就成為必然。

此時,這一輪“新模式”的引領者幣安,悄悄放慢了Launchpad上新的節奏。何一表示,目前規則確實在不斷趨於完善的過程中。

那些放言“以低於私募價的價格,上線好項目”的交易所或許早就知道,賺錢效應拉動下的模式,沒有長久的入場資金,並不能玩太久。

“讓利用戶”的打新通道只是個包裝來的虛假繁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