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宋朝禁止吃牛肉?禁宰令的“例外”情況

常言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身為江湖兒女,沒一膀子力氣可不行,不論習武還是打架都是苦力,想要恢復精力,無非倆字:吃,睡。

各種文學作品中的古代豪俠都對吃非常講究,不論山匪還是大俠,每頓飯不在面前擺上兩盤牛肉枉為江湖中人。當然,古代人對營養學瞭解有限,但牛肉有營養在古代就是共識,各類古醫書對牛肉好評如潮,稱其不但益氣強筋,還能補虛壯力。

誰說宋朝禁止吃牛肉?禁宰令的“例外”情況

正因如此,江湖豪傑們到飯館中點牛肉的數量似乎成了衡量實力的標準:今天林沖來飯館裡切牛肉二斤,一看就是練家子;明天武松在小店用四斤牛肉就酒,眾人皆曰猛;後天阮家三兄弟請客,第一件事就是在村裡買十斤“花糕似的肥牛”,似乎無牛不成席。

很多朋友對此提出質疑,在宋朝根本吃不著牛肉,朝廷有禁宰令在,何人敢造次?其實禁宰令也是分情況的,且聽小編慢慢道來。

首先從遠古時期開始牛就是祭祀活動中的高等祭品,我們常在史書中看到的“三牲”之首正是牛肉。與此同時,牛是農耕時期的重要勞力,理應受到保護。從西周時期開始,直到清末,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均禁止宰殺耕牛,如果有違反條例者,輕則罰款,重則斬首,非常嚴格。

誰說宋朝禁止吃牛肉?禁宰令的“例外”情況

那麼,在宋朝這個“小說主角輩出”的時期,英雄們能否在路邊小店買到牛肉呢?還真不好說,雖然有禁宰令在,但條令只是說禁止宰殺耕牛。確切點說,是健壯的,可進行勞動生產的耕牛,病牛和老牛不在此列。例如宋朝禁宰令有這麼一條:“諸馬牛死報本廂耆鎮,即時驗實開剝。”也就是說,不管全國有多少耕牛,只要這些牛年紀大了,或因病不能耕作,全都會溜進老百姓的肚子裡。

況且禁宰令限制的是宰牛的人,並非吃牛肉的人,誰能保證宋朝時期有沒有人從事“私宰”生意呢?牛肉既然如此美味又營養,誰又會跟肉過不去呢?從這就能看出,在宋朝還是能吃到牛肉的,只是量比較少而已。所以說在宋朝的路邊小店買牛肉是完全有可能的,充其量價格有些貴罷了。

還有朋友覺得,小說中的俠客們喜歡吃牛肉是因為藉助牛肉這種禁宰的牲畜向社會表達不滿,以武犯禁,拿牛肉作為革命旗號。這種說法也不盡然,想要以武犯禁的俠客完全可以採取其他方式行俠仗義,快意恩仇,何必跟地裡的耕牛過不去呢?

誰說宋朝禁止吃牛肉?禁宰令的“例外”情況

但可以肯定的是,當時並沒有肉食牛,或者說肉食牛都是給皇親國戚達官顯貴的特供。這就造成一個現象,宋朝各地因為農耕產業的發展不平衡造成各地牛肉的供應量不同,所以有些地區的牛肉賣得貴些,有些地區便宜些。小說中牛肉的烹調方法就那麼幾種,無非滷牛肉、醬牛肉,很少看到有人拿牛肉去炒菜,畢竟能吃到這種美食已難能可貴,哪有那麼多牛肉供廚子研究新花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