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搶救”信威集團?2018年鉅虧29億元 今年到期債務超83億元

將於5月28日前復牌。

舊憂未去,又添新愁。

近日,北京信威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信威集團”)發佈2018年年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收4.99億元,同比下降22.87%;歸屬於股東的淨虧損為28.98億元,同比大降65.21%。

官網資料顯示,信威集團成立於1995年,於2003年成功上市,之後於2014 年9月完成重組。截至2018年底,信威集團擁有員工1428人。公司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均為神秘商人王靖。王靖現年47歲,2018年從公司領取的薪水為50.53萬元。


誰來“搶救”信威集團?2018年鉅虧29億元 今年到期債務超83億元


信威集團實際控制人王靖

此前幾年,王靖曾因獲得尼加拉瓜運河年運營權而名聲大噪,據稱該項目總耗資額高達500億美元。2016年底,因一則媒體質疑,信威集團宣佈停牌核查,並因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事項繼續停牌至今,時間超過兩年。

根據年報,信威集團2018年淨虧損28.98億元,2017年虧損金額為17.54億元,由於連續兩年虧損,信威集團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雪上加霜的是,公司2018年年報還被致同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以下簡稱“致同”)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

部分會計師對時間財經表示,根據證監會規定,此類意見要風險提示,也就是ST。已經ST的,交易所有權決定暫停上市。基本上,實在搶救不回來的會計師事務所才會出具此種意見。

值得一提的是,自今年2月起,多家公募基金大幅下調信威集團估值。其中,新華基金、匯添富等給出了5.76元/股的估值,接近信威集團停牌前14.59元/股的9個跌停板。

關於公司停復牌及年報審計等問題,時間財經以個人投資者身份致電信威集團董秘辦公室,相關人士回覆稱,停復牌屬於重大事項,公司會以公告形式披露,上一次股東大會審議的是停牌不超過5月28日。關於上述“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該人士稱審計師可能有他的評判標準。

神秘的“買方信貸”

財報顯示,信威集團2018年營收及淨利潤較2017年均大幅下降。據公司稱,主要是特殊原因導致:由於公司在年報截止前,相關項目買方信貸貸款尚未放款,公司尚未回款。根據此情況,公司審慎考量了烏干達等項目收入確認條件,對相關已發貨收入在2018年年報中繼續未予以確認。

所謂“買方信貸”,主要是指出口國銀行向境外借款人提供的促進進出口國產品、技術和服務出口的本、外幣貸款。由於信威集團擁有較多海外項目,公司在項目實施中普遍採用買方信貸模式,作為買方信貸的擔保方,公司以質押及保證方式提供擔保。

通信設備、軟件銷售是信威集團最主要的收入和利潤來源。按照業務模式劃分,公司業務主要分為海外公網、國內行業專網和無線政務網及特種通信等。海外公網業務及“買方信貸”,正是此前市場質疑的焦點。


誰來“搶救”信威集團?2018年鉅虧29億元 今年到期債務超83億元


信威集團在年報中稱,由於電信行業項目具有一次性投資大的普遍特點,加之公司主要目標客戶一般為移動寬帶數據和移動互聯網基礎薄弱,或滲透率不高的國家或地區,以及電信業務競爭不充分的國家或地區的新興電信運營商,普遍資金實力較弱。

基於此,在海外公網業務中,信威集團主要通過國內外普遍應用的買方信貸業務模式幫助其向採購產品的海外電信運營商取得發展資金。

關於海外項目最新進展,信威集團稱,2018年,智力、肯尼亞等項目取得階段性進展。在柬埔寨、尼加拉瓜等項目中,公司繼續立足客戶需求,為客戶提供定製化的“電信+互聯網“解決方案;坦桑尼亞、俄羅斯和烏克蘭等項目公司正配合客戶推進McWill網絡建設工作。

此外,期間費用方面,公司銷售費用同比增長133.99%,增加1.87億元;管理費用與研發費用同比分別減少20.60%、28.02%;財務費用同比下降70.72%,減少6.95億元,一方面由於本期匯率變動導致匯兌收益大幅增加,同時利息收入金額較大所致。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公司研發投入為1.63億元,在營收中的佔比達到32.81%。

關於重組事項,信威集團稱,截至年報披露日,公司已收到北京市國防科學技術工業辦公室下發的文件,經報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簡稱“國防科工局”)批准,國防科工局原則同意本次資產重組。同時,重大資產重組相關的各方仍在積極推進重大資產重組相關工作。

重組無進展?

致同之所以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主要基於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大額資產減值準備計提的合理性。根據財報,信威集團2018年資產減值損失24.47億元,較2017年大幅增加,主要系公司對與海外項目相關的部分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單項計提了壞賬準備,以及對部分發運至境外的部分存貨計提了跌價準備。

上述應收款項及存貨均與信威集團海外業務相關,公司管理層執行減值測試的假設主要繫於對海外項目的未來判斷。致同表示,他們未能取得上述減值測試結果合理性的審計證據,因而無法確認相關資產減值準備計提的準確性。

與此同時,致同對部分存貨亦未能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序。財報顯示 截至2018年底,信威集團共有6.46億元存貨放置在相關客戶處。致同表示,他們未能取得與上述存貨相關的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因此無法確定與之相關的財務報表項目是否存在重大錯報。


誰來“搶救”信威集團?2018年鉅虧29億元 今年到期債務超83億元


信威集團股票年K,停牌前市值427億元

此外致同認為,財報還存在與持續經營相關的多項重大不確定因素。具體而言,信威集團2018年度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虧損28.98億元,於2018年底公司各項有息負債合計94.20億元,其中將於2019年內到期的各項金融負債及其他借款合計為83.36億元,應付利息金額為5.80億元。

根據財報,信威集團為海外項目運營商和其股東提供了質押及保證擔保。截至2018年底,相關擔保金額約141.85億元,致同認為公司未就該等事項確認預計負債,而擔保無法在短期內解除,若信威集團最終承擔相關擔保義務,將發生鉅額損失,對其持續經營能力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由於信威集團存在多項對財務報表整體具有重要影響的不確定因素,雖然管理層已披露擬採取的改善措施,但截至年報披露,致同仍未取得與評估持續經營能力相關的審計證據,因此無法判斷管理層運用持續經營假設編制2018年度財務報表是否適當。

致同會計師事務所給出的結論是,“信威集團2018年買方信貸業務依然處於停滯狀態,相關重大資產重組事宜無確切進展,面臨退市風險”。(北京時間財經 胡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