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古塔在今何處?因何而出名?

史先生


寧古塔是清朝最熱門的流放地。中國古代罪行沒有到被處死地步的人會被流放,這是每個朝代的慣例。清朝之前朝廷喜歡將犯人流放的南方的不毛之地,比如韓愈發配潮州曾留下詩句“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到了清朝,南方這些地方已經開發的很好了,流放就是去受罰,去那麼安逸的地方去那是享福,萬萬不行的!喜歡看清宮戲的朋友一定聽過這句話“發往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這並非劇本杜撰,清朝電視劇裡有很多官員寧願在半路自殺也不去寧古塔,寧古塔到底是什麼地方,為什麼這麼多人害怕呢?

寧古塔耳熟能詳,在今何處?是怎樣一個塔呢?其實寧古塔並不是一個塔,最開始寧古塔和依爾根覺羅、鈕咕嚕、富察等滿洲姓氏一樣為滿族傳統姓氏之一,寧古塔將軍轄區(康熙十五年府邸遷至吉林烏拉,之後稱吉林將軍)包括今日之吉林黑龍江兩省,屬鑲黃旗。而這些流人去往的寧古塔正是在寧古塔將軍轄區,史料記載,寧古塔有新舊二城,新城在今黑龍江省寧安市(即寧安縣城),舊城在今海林市西南、海浪河南岸的舊街鄉古城村。那裡是清朝人最害怕去得地方,進入那裡的人受地獄苦,九死一生。

寧古塔地處我國東北邊地,氣候惡劣,人煙荒蕪,是當時最遠的流放地,要經歷數個月的遷徙,日日無歇。幾百年前,對於只靠雙腳,風餐露宿,又身帶枷鎖的流人來說,是極大的考驗,很多人不堪折磨死在途中,寧古塔驛道就是一條死亡之道。

寧古塔是極寒之地,“寧古嚴寒天下所無”零下三四十度的極端寒冷氣候,在那個缺衣少食、缺乏禦寒手段的年代,一般人根本熬不過冬天。被流放的人都是關內人,很多還是養尊處優的達官貴人、士子儒生甚至是皇親國戚,平時過慣了錦衣玉食生活一到寧古塔很快就倒下了,多死於水土不服或酷寒,能夠存活下來的非常少。

那時的東北,是廣袤的冰封之地。他們的牢房,在人煙荒蕪的東北邊境,除了寧古塔附近有些人,其他地方連個人影子都沒有,到處都是森林、沼澤和野獸,想逃跑也不可能,跑不了多遠就會迷路,最後不是被凍死,就是被餓死,餵了野獸。流人們只能接受命運,夜以繼日地開荒種地,修橋築路,挖山鑿石,如果沒有撐到赦免返鄉,在生命的盡頭,等待他們的,便是客死他鄉。

清朝文人方拱幹曾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如今,寧古塔已經成了一個旅遊勝地,但是誰又知道,在這片林海雪原曾出現過一幕幕殘酷而冰冷的故事。


婧溪筆談


寧古塔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境內,分舊址和新址兩個地方。舊址是牡丹江市西南部海林縣的舊街

鎮,新址就是牡丹江市的東部寧安滿族自治縣,著名的鏡波湖和渤海國舊城都在寧安境內。牡丹江地區在清朝初期是東北邊界,朝庭派一將軍領兵駐守,是為寧古塔將軍,住地就在舊街,以後又搬遷到寧安,所以才有了新舊寧古塔一說。

寧古塔在清朝時期是很出名的。因為這個地方是清庭發配罪犯的集中地。在清庭電影電視劇裡,有很多犯了罪的官員或個人或全家被髮配到寧古塔塾罪,永世不得入關。所以寧古塔才出了名。

在歷史上,對於犯了罪不夠砍頭的罪犯,就流放或叫充軍或叫發配。水滸傳裡的林沖不就發配到滄州,宋江發配到江州,武松發配到孟州。在說岳全傳裡岳飛夫人攜嶽雷等全家發配雲南。宋朝名人蘇軾蘇東坡流放嶺南;清禁鴉片林則徐流放到新疆。

水滸傳中林沖發配路上,頭帶枷,腳帶鏈,赤腳走路,頂風冒雨,還要受解差的各種瘧待,若不是魯智深及時趕到,一定會喪命於野豬林中。

清朝時期的牡丹江地處祖國的大東北,那裡冰天雪地,林海草甸,冬天零下三丶四十度,滴水成冰;夏天小咬蚊蟲刨奔草爬子,人煙稀少,野獸遍地,狼蟲虎豹狗熊野豬成群結隊。雖不是不毛之地,也是不宜人居住之地。

清朝犯罪官員發配到寧古塔,三千多里地,徒步前行,不說路途押差欺凌,就是步行這麼遠,不知得累死多少!別忘記這些官員都是食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主子,那能受了這麼大的罪?即便不死,也得扒幾層皮。經受千辛萬若,九死一生,到達寧古塔,不是享福來了,是要勞動改造。這些官員在寧古塔會怎樣?別再描述了。

清時官員都知道寧古塔的厲害,所以寧願自殺,也不願去寧古塔遭罪!

順便說一下現在的寧古塔:寧安滿族自治縣已成寧安市。境內有東京城,是渤海國的舊都城。聞名全國的鏡波湖,地下森林,盛產鏡波湖鯽魚丶敖花魚,是很好的旅遊勝地。寧安的農業很發達,寧安大蒜丶寧安大西瓜丶寧安西紅市直接供應牡丹江市。老寧古塔舊街鎮,所屬的海林縣也變為海林市。改革開放後徹底改變了舊面貌,也發展成旅遊勝地,黑龍江的雪鄉就是這裡。

過去的寧古塔,出名在是犯官的流放地;現在的寧古塔,出名在是旅遊勝地。








不老松446


寧古塔並不是塔,而是一個地名,“寧古”的滿語是“六”,“塔”是“個”,“寧古塔”滿語是六個。相傳努爾哈赤祖父有六個兄弟,各自建城,相距不過二十里。寧古塔在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寧市長汀鎮古城村,位於松花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是清代將軍治所和駐地,統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是盛京(瀋陽)以北政治、經濟、軍事中心。1616年,努力哈赤曾率部駐守寧古塔。順治年間,寧古塔疆土面積很大,由總管鎮守,後來轄域面積越來越小,但卻與盛京齊名。

寧古塔是愛新覺羅家族的龍興之地,滿人定都北京以後,不想寧古塔就此荒涼,就將犯人發配到那裡去開發建設。明代以前,犯人多被髮配到南蠻荒蕪之地,可是後來南方已被開發得很好,去了不僅不受罪,反而是一種享受。例如被貶官的蘇東坡,寫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詩句。而寧古塔卻是個蠻荒苦寒之地,全年無霜期短,雨雪多,冬季零下40多度。對於南方人,特別是養尊處優的文人、貴族、士大夫,是一個地獄般的考驗。有的人一聽說“發配寧古塔”,立馬臉色煞白、心跳停止,暈倒在地;有的人或在路上被野獸吃掉,或不適應環境凍餓而死;有的人一宣佈發配寧古塔,趕緊自殺以求把屍體留在家鄉。

一般是將哪些人發配寧古塔呢?一種是在政治鬥爭中被打敗的朝廷臣子;一種是受到皇權打壓的文人,比如亂髮干擾朝政的言論,扺毀皇家形象的話語;還有一種是要殺而又不便於明殺的人。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就“享受”過寧古塔的待遇,據說,最後死在了那裡。還有例如金聖嘆家屬、呂留良家屬、吳兆騫、楊越、張借彥等人。這些犯人要看披甲人的臉色生活。所謂披甲人是駐地兵丁的等級稱謂,披甲人的上級是騎丁,下面是阿哈。披甲人一般是投降到八旗軍的外族人,如蒙古人、俄羅斯人,這些人大多心地惡毒,經常虐待犯人,遇到稍有姿色的女人就要霸佔。想要逃跑也是不可能的,周圍荒無人煙,戈壁連連,沼澤遍佈,狼蟲虎豺成群,既時僥倖逃脫,凍、餓、沼澤呑沒、野曽侵襲,都會置人於死地。北京城離寧古塔很遠卻又很近,一不小心惹怒了皇上,小命就交給了恐怖的寧古塔,寧古塔是讓人談之色變的人間地獄。








生態漁農石峰


清代很多大案、要案都會以寧古塔畫上句號,寧古塔似乎成為了官員心中永遠的痛。那麼,寧古塔到底是什麼樣一個地方,在今天哪裡?又是因何出名?

寧古塔是中國清代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寧古塔滿語是“六個”的意思。寧古塔舊城位於今黑龍江省海林市長汀鎮舊古城村。努爾哈赤曾在此駐紮軍隊。康熙五年(1666)遷建新城於今黑龍江省寧安市城地。順治十年(1653)設昂邦章京(意為總管)鎮守;康熙元年,更昂邦章京為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十五年,將軍移駐吉林烏拉(今吉林)城,以副都統鎮守此地。光緒二十九年(1903)設綏芬廳於寧古塔,與副都統同城治理軍政事務。三十三年裁副都統。宣統元年(1909),綏芬廳升為府,遷駐三岔口,1910年此地改置寧安府。1913年改為縣。今為黑龍江省寧安市治所在地。

清朝初期寧古塔是吉林的一部分,屬吉林將軍所管轄,主要作為牧場及流放囚犯的地方。先後有鄭成功之父鄭芝龍,大文豪金聖嘆的家屬,思想家呂留良的家屬,安徽方拱乾、方孝標家庭,浙江揚越、楊賓父子,著名詩人吳兆騫,佛學家函可,文人張縉彥等被流放此地。小鎮寧古塔也因此而出名,並且成為了官員和文士的噩夢。


聞道國學


寧古塔是中國清代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寧古塔滿語是“六個”的意思。寧古塔舊城位於今黑龍江省海林市長汀鎮舊古城村。

因清朝皇帝流放政治犯而出名,當時很我有名的人及基家屬就被流放在此地,在古代屬於苦寒之地,環境惡劣,氣候異常,寸草不生,五穀不長,很適合罪犯改造。去的人十之九都會死在那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