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山西四日遊D3下 不是縣城的舊縣縣城和掛滿文物的海潮禪寺


參觀完石徑禪院已是中午,我們沿著省道249往回走8公里轉到省道103,從這裡渡過黃河。再走103省道複線、沿黃觀光路,順著黃河北岸一路向西南,邊走邊看,終點是海潮禪寺。

沿黃觀光路名符其實,路邊風景不錯,一邊是黃河、一邊是山脈,山中多有奇特地質景觀,最有特點的是黃河丹霞。 三省界碑位於山西、陝西、內蒙三省交界處,矗立在黃河邊修建的觀景平臺上。觀景平臺又分上下兩處,下邊的觀景臺可以領略黃河壯美風采;山上的觀景臺視野更加開闊,極目四顧,遠處不同的地形特點,充分體現出了三省不同風貌。

從三省界碑一路向南,過華蓮黃河大橋,返回到山西境,再走8公里,就到了舊縣老城。舊縣老城是指現在的河曲縣舊縣鄉,乾隆朝以前,舊縣才是河曲縣縣治所在,現在的河曲縣城以前是個普通堡寨,叫河防堡。


舊縣老城位於黃河支流一側的山包上,能居高臨下俯瞰黃河,地勢非常利於防守。北宋初在此建立火山軍,一直到明朝,這裡都是邊陲重鎮、沿河要塞。早先有城牆城門,不過現在已經沒了蹤影,只有一些古老民居還在,看上去少說也有一二百年了。

民居大多為磚石結構,這個磚不全是普通的磚,有的要比普通磚大上三倍有餘,表面較為粗糙,由山石打磨而成,看上去像是城磚。

海潮禪寺以前叫海潮庵,始建於明代,明末被焚燬,清初時又重建。位於舊縣老城所在的山包下,背靠山坡、面臨深澗,遠處是莽莽青山。 和第一天去過的覺山寺一樣,海潮禪寺表面看上去不大,但實際面積卻不小,約有一萬四千平方米。

寺廟大致分為上中下三層,依照山勢層層拔高,下層最引人注目的不是建築,而是那塊斑駁褪色的牌匾。一看這就是真文物,透露出的古風遺韻是模仿不來的。

中層建築門前的木柱、鏤雕、簷枋彩畫、古木匾額,讓我看花了眼,平日裡難得一見的文物,在海潮禪寺中居然到處都有,還都是“露天”的。

通往頂層的風雨廊也較有特點,斜著罩在臺階上,一節一節逐級升高,樑上繪有古畫,每一幅畫都講述著一個故事。

頂層佛殿外掛的牌匾最多,中間兩側一共有六塊牌匾,這些都是我中華瑰寶,每一塊都彌足珍貴。聽說寺中還有明清書法真跡、古木佛龕等珍貴文物,就更需要妥善保護了。晉北風乾物燥,如果像巴黎聖母院那樣,悔之晚矣。

佛殿左側牌匾。

佛殿右側牌匾。

晚上還是在酒店餐廳解決,兩個菜一份餃子55元,此刻倒感覺河曲這家酒店的飯菜價格和就餐環境,似乎比古蹟遺址更吸引人~ 轉過天我們就從河曲直接回了天津,至此天津—山西四日遊結束。此行最大收穫,就是見識了許多未經人工修飾的古蹟文物,包括長城、古堡、古廟、古塔、壁畫等等,真是大開眼界,精神生活得到了極大充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