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都不被張居正重用的海瑞,難道像歷史講的一樣是個無能的清官嗎?

李淑洲



“戶部雲南清吏司主事海瑞謹奏,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職,求萬事治安事”。海瑞的《治安疏》可謂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封奏疏,為他樹立了天下第一直臣的名號,不過也幾乎讓他走進地獄。很長一段時間來海瑞都是一個正面的光輝的形象,但慢慢的,海瑞似乎成了反面教材,人設逐漸崩塌。

人們對海瑞的印象大多是清官,直臣。什麼家裡比老百姓還窮,天天吃青菜豆腐,穿粗布補丁。上街買一次肉都會引來圍觀。當縣教育局局長時不給領導面子,當縣官時不給領導面子,還敢揍胡宗憲的兒子。徐階提拔他,他不僅沒報答,還硬生生參了徐階一本,逼著徐玠他家退地。作了吏部的官員提議官員貪汙一頓就要剝皮示眾。

還有比較過分的傳聞,甚至可以說聳人聽聞。說是海瑞的女兒因為太餓了,吃了他們家下人的一個餅。海瑞認為她女兒有辱家門,便餓死了自己的小女兒。至於海瑞對他母親堪稱愚孝的作為和虐待媳婦更是廣為流傳。可事實真是這樣嗎?

後面的匾很有意思,日月為明,大概是說整個明朝加起來勉強比得上海瑞一個人?

首先海瑞餓死女兒的事完全是子虛烏有的,任何一本有證明力的資料上都沒有這個記載,海瑞總共有三個女兒,全都活的好好的嫁了人,倒是幾個兒子都不幸夭折。至於婆婆欺負兒媳,在重禮教的明朝,這屬於整個社會風氣的問題,絕非海瑞一個人的錯。倒是上街買肉引起圍觀,乃至胡宗憲鄭重其事說海瑞買了二斤肉,這是確有其事的。

既有熱情又有方法,嫉惡如仇還能明辨是非

對海瑞攻擊最猛烈的方向還是海瑞的執政能力。很多人堅稱他只是一個死心眼,完全是一個愚蠢無能的清官,做不成任何事。事實上,海瑞雖然比不了歷史上那些知名的能臣,但說他毫無作為就完全是汙衊了。

海瑞為官一生,最令人稱道的便是對吳淞江的治理。當時浙江的吳淞江已經數十年無人治理,趨於淤塞,導致太湖在漲水後無處洩洪,經常釀成大規模洪災,百姓無不深受其害。其實目前很多城市之所以出現內澇,倒不是因為下水道不通,而是周圍的河湖無法容納更多的水。

新安江上的漁舟唱晚美景,我們能欣賞如此美景應該感謝海瑞當年的治水

隆慶三年,海瑞上任右僉都御史,當年外放應天巡撫。一到任就著手吳淞江的疏浚工作,於隆慶四年正月開工,二月下旬完工。河面在原來30餘丈基礎上開浚15丈,河底開浚7丈餘,河深1丈半多一些。由於海瑞規劃得當,為官清廉,所耗費的錢糧居然比計劃少了兩萬兩。

2016年武漢內澇,最主要原因就是水已經無處可排,周圍的河湖已經到了容水的極限

後來海瑞還主持了白茆河的治理,但還未結束便離任,此後再無人治理。當地士紳雖然對海瑞的剛直頗有成見,但在海瑞治水的問題上也無不讚嘆的說“非海公可擔當,安能了此一大事哉?”。

除了興修水利,海瑞還大力推行一條鞭法(不是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海瑞主張按戶記畝,按畝守值,官田與民田按一個標準交稅。在推行過程中,海瑞並沒有悶著頭蠻幹,而是注意到了各地稅賦輕重不同。他先在稅賦較輕的地區推行,以減少阻力。在得到認可後再去稅賦重的地方推行,利用前面的經驗加快推行。

應天府上元縣有縣誌記載“賴巡撫海公均田糧,行一條鞭法,從此役無偏累,人始知有種田之利”。高淳縣有縣誌記載“:官田、民田至隆慶四年復行均丈,始為官民一則矣”。可以說,海瑞的作為讓當地百姓獲利極多。

雖有知遇之恩,但海瑞逼徐玠退地仍值得稱讚

關於海瑞繞不開的一個話題便是海瑞對徐階的攻擊。徐階對海瑞算是知遇之恩,沒有徐階提攜海瑞不可能做到四品的級別。按常理,就算徐階犯了錯誤也不該由海瑞去管,他逼著徐玠退田簡直就是白眼狼。可難道官官相護,沆瀣一氣才是正常的嗎?

徐階在當時可以說是富可敵國,輪不到那些連40平米房子都買不起的人去可憐。他們家在當時富庶的江南地區有多少地呢?沒有資料記載了具體數字,但保守估計是20萬畝,大約是133平方公里,差不多是五分之一個上海那麼大。實際上徐家的土地遠不止20萬畝,甚至有人說這20萬畝是徐家退了地之後剩下的土地。

海瑞讓他徐階他家吐出多少地呢?大約5到6萬畝。可想而知徐家在直浙地區有多少財富,如果換成今天上海江蘇那一帶的房價,徐玠世界首富肯定是沒跑了這些土地因為徐玠是朝廷官員還不需要納稅。海瑞讓徐家退田,即增加了朝廷的稅收,又維持了百姓的生計,唯一受損失的是超級大地主徐玠家。

徐玠一直以清流形象示人,但實際上他的財富遠超人們想象

由於徐玠的身份,朝廷裡不少官員就此攻擊海瑞。聲稱海瑞為了退地,徇私枉法,只要是窮人告大戶,要大戶退地的,海瑞不問事實一概要求退地,“不拘遠近交易,違例問斷,又不詳細幹正,隨告隨給,真偽不分,清理俱拂”,“庇奸民,魚肉縉紳,沽名亂政”。

實際上海瑞明白江南地區訴訟成風,有“種肥田不如告瘦狀”的俗語。他受理的投訴都認真審理,每20件最多隻準一件。只是由於華亭縣官紳強佔百姓土地較多,百姓告鄉官霸佔土地的案例上萬件,因此這個縣的相關案例極多。給人一種海瑞只看貧富不問是非的感覺。

從海瑞為官的政績上看,海瑞是一位勤政的官員。而且這個人不光勤勞,還非常有方法,比如修吳淞江時,他以工代賑,既解決了賑災問題,又節省了修河的錢糧。這可以說是超越時代的思維。

與其說是海瑞太高尚,不如說人們越來越甘於墮落

近些年來,獲取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很多人卻對知識愈發的不尊重。海瑞的執政貢獻在史書上白紙黑字的寫著,但很多人卻視而不見。不光如此,有些人還刻意放大海瑞的缺點,避而不談他的貢獻。

因為自己做不到海瑞那樣清廉,就認為海瑞是假清廉,沽名釣譽。因為自己喜歡阿諛奉承,就認為海瑞的剛直更是假的。只要是自己達不到的,別人就一定達不到。

不過這不是什麼新鮮事,海瑞活著的時候,有些官員害怕海瑞揭發自己貪腐,便不停上疏抹黑海瑞。“大奸極詐,欺世盜名,誣聖自賢,欺君辱國”。然而隨即就有人上疏反駁,大罵參海瑞的官員不知廉恥,並稱海瑞為當代偉人,“聞海瑞之名,為當朝偉人,真有望之如天上人不能及者”。

海瑞罷官這部歷史劇塑造了一個極為正面的海瑞,但是也有不少質疑,影響力遠遠超過其本身

在很多人的別有用心下,海瑞只剩剛直的一面,他身為一個能臣,一個真正為百姓謀福祉的一面就被藏了起來。可正所謂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在海瑞以73歲高齡去世後,家裡“貧無可給棺槨,士大夫醵以斂”。

百姓的反應則更為壯觀,“士民哭公,至罷市者數日。祭於途,累數百里不絕”,“喪出江上,白衣冠揭褚素而送者,盈兩岸無隙地。雨泣動天,簞食壺漿之祭,數百里不絕也”。此等壯觀景象,唯一能匹敵的大概就只有十里長街送總理了。能真正客觀評價一個人的,永遠是人民。

海瑞這一生正如他在奏疏中所言,明臣職,求萬世治安事。如果有人問他,你為什麼能有如此多的成就啊?他大概會說,我只是做了一個臣子該做的事情罷了。只是現在的人無法理解海瑞。

他們以為純粹只能出現在小說戲劇裡,剛正不阿只能生存在書本上。自己做不到海瑞的萬分之一,便相反設法把海瑞貶的一無是處,藉此顯得自己不那麼墮落。

不管怎麼汙衊,海青天這三個字海瑞都是當得起的

還有人把海瑞的《治安疏》汙衊為天下第一罵疏,然而在明朝,當時官員的評價是“大有功於宗廟社稷,垂之千萬年不磨”。海瑞海瑞,海上明月,國之祥瑞。謊言與戲說改變不了歷史,螢草永遠也無法與日月爭輝。不管過去多少年,海瑞永遠是那個清廉剛直,大有所為的海瑞。


Rosie瑜伽樂園


海瑞(公元1514年-1587年),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張居正的原則是用人唯賢,他曾經說:良吏不都在甲科,甲科未必皆良吏。

明朝中期之後,有非進士出身官員不受重用的慣例,但張居正顯然不是那種囿於成見的政治家。

海瑞不受重用,也並不是因為他只是舉人出身,而是有更多的其他原因。

一、勇武有餘,智慧不足

海瑞是張居正新政“一條鞭法”的強力推行者,在他任職的地方都強力推行了新政,海瑞在清丈田地工作中不遺餘力,為推行“一條鞭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但海瑞在推行“一條鞭法”的時候,幾乎是利用政府的行政手段暴力執法,不但得罪了大批權貴,就連前任內閣首輔徐階也得罪透了,可要知道那是現任內閣首輔張居正的恩師。

海瑞為官的強力執法,雖然推動了“一條鞭法”,卻既得罪了權貴階層,也得罪了張居正。

明朝的官員任免是推薦制,如果反對彈劾的人多,就很難得到升遷。張居正雖然為官也很霸道,但他並不喜歡不會轉圓的官員。

二、雖有民聲,卻無官聲

海瑞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興修水利,為民著想,是民聲極好的官員,搏得了“海青天”的美名,是中國古代為數不多的清官之一。

但若要對海瑞的行事方式仔細予以推敲,則是鋤強扶弱有過頭之嫌,似乎也有是非不清之嫌。海瑞雖然是獲得了底層百姓的愛戴,卻失去了中上層人士的支持。

海瑞貌似身清氣正,在官場的名聲卻是費力不討好,無論是同僚,還是上級官員,對他的評價都不是很高,也就很難獲得上級官員的舉薦,自然也就失去了升遷機會。

三、剛正不阿,反腐先鋒

海瑞為官清正廉潔,原本是做官的好品德。但官場並不是清一色,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情,未必其他人都能夠做到。

海瑞反腐的力度也相當驚人,同僚自然不必要說,對上級和巡視官員也是一樣,甚至於釆取監視手段,這很讓那些官員不快。

俗話說:水太清則無魚,人太謹則無智。海瑞的為官之道,似乎也犯了江湖規矩。

總而言之,海瑞是一位好官,但不是能臣;是一匹良駒,但不是千里馬;是忠臣良將,但缺乏經天緯之才,也沒有大智慧。諸如此等原因,海瑞沒有受到重用,便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明日一說


海瑞是一個非常另類的官員,年輕時科舉不順,直到四十歲才出仕。因為他為官過於清廉剛正,屢屢開罪於上司,仕途多有沉浮。嘉靖四十五年,因為“抬棺進諫”而名聲大噪。隆慶皇帝登基後,海瑞巡撫應天,短短半年時間,官宦、豪強畏之如虎,百姓視之為青天,但因為高拱的排擠,憤然辭官。

張居正成為萬曆首輔後,很多官員都向他推薦海瑞,但張居正始終沒有啟用海瑞。直到張居正去世後,在萬曆皇帝的堅持下,年逾七十的海瑞才復出,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都御史。這期間,他又不斷遭受來自各方的彈劾,因為萬曆皇帝的力挺,才沒有遭到貶斥。萬曆十五年,七十三歲的海瑞病逝於任上。

海瑞仕途屢屢不順,一輩子被彈劾不斷,理由基本是,海瑞沽名釣譽,不通時事,不諳政事。大白話就是,這樣的人就一個空名,實際能力一無是處,花瓶而已,中看不中用。張居正的用人標準是:寧可用品行虧缺的循吏,也絕不用道德完美的清流。所以,海瑞不入張居正法眼。

那麼,海瑞真的是一個,除了清譽,百無一用的書生嗎?恐怕未必如此。

海瑞之“能”,足以安定一方

海瑞曾經兩次作為一把手,治理一方,一次是四十歲出任淳安縣令,一次是五十六歲巡撫應天,我們看看,他這兩次經歷,都做了什麼。

一、重新丈量土地,釐定稅賦

在淳安任知縣期間,他針對富戶隱瞞土地,百姓負稅過重的情況,重新在全縣丈量土地,按土地擁有量,重新釐定稅賦。這個政策,打擊了富戶兼併土地的勢頭,充實了稅收,減輕了農民負擔,使很多逃荒的農民,重新回到家鄉。

這項工作是虎口奪食,如果沒有很強的工作能力,必然被各種利益所牽制,導致工作無法開展。海瑞能做成此事,至少說明他的能力不弱。

二、處理疑難案件

古代,地方一把手,身兼行政、司法、監察多項職能,斷案是縣令的工作職責。海瑞在淳安當知縣期間,處理過很多疑難案件,有的案件是積壓十餘年的冤案,“海青天”的名號,就是那個時候叫出去的。

三、周旋官場,減輕地方負擔

有兩件事最典型,一次是胡宗憲的兒子路過淳安,嫌驛站招待不周,吊打驛丞。海瑞以“假冒胡公子”名義,將胡大公子抓捕,並沒收他攜帶的數千兩黃金。胡宗憲吃了虧,還不能說。就這一件事,足見海瑞不迂腐,有手段。他沒有簡單地跟胡公子針鋒相對,而是以“假冒”名義,人,處置了,錢,沒收了,胡宗憲還說不出口。

還有一次,鄢懋卿巡鹽路過淳安,海瑞不但不行賄,還藉口淳安縣衙狹小簡陋,不能招待這麼多人為名,草草招待鄢懋卿。

官場靡費,是當時的一大弊政,海瑞就能通過自己的智慧,周旋於上司,想方設法減輕當地負擔,這難道不是能力?

四、打擊豪強、官宦家族

這件事發生在海瑞任應天巡撫期間。海瑞人還沒到任,當地的豪強“望風而逃”,富戶人家,嚇得把紅豔豔的大門,刷成黑色,生怕招惹上海瑞。此時的海瑞,儼然是富戶豪門的災星。

果然,海瑞一到任,就拿他們開刀。兼併土地的吐出來,連致仕在家的前內閣首付徐玠,都沒逃過海瑞的“魔掌”,乖乖讓家人把多餘的田地上交。

這些,難道不是實事?

五、抗擊水災,興修水利

海瑞在任期間,帶領百姓,疏通了吳淞江、白茆河等一帶水系,解決了蘇州、常州太湖流域一帶,常年水患,導致糧食絕收的狀況。

在修建這些水利工程時,他大量錄用災民,從糧庫調撥糧食,解決民工吃飯問題。他的這個舉措,既節省了徭役負擔,有解決了災民的生存問題。

六、推行“一條鞭法”

“一條鞭法”自張居正秉政後,在全國推廣,是萬曆新政的最重要內容之一。海瑞在任應天巡撫期間,就已經開始在當地推廣“一條鞭法”。

這個法令的推行,修正了稅收和徭役中的很多弊病,對改善民生,推進國家稅收作用巨大。

從以上事蹟可以明顯看出,海瑞絕對不是那種死讀書的酸秀才,他有很強的行政管理能力,作為一個地方大員,他的能力綽綽有餘。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海瑞給人留下“迂腐無用”的形象了呢?

海瑞之“純”,不容於世俗

海瑞恐怕是中國幾千年封建史上,最“純粹”的人,在他的世界裡,只有“黑”和“白”。他心底有個“孝”,所以,他每晚侍奉母親於臥榻;他心裡有個“忠”,所以,他要抬棺進諫,當嘉靖死訊傳來,他傷慟得嘔吐不止;他心底有個“廉”,所以,他不近人情到誰的禮也不收,連母親過生日,割二斤肉都被當做新聞。

總之,他的行為非常極端,極端到非白即黑。這種純而又純,清澈得像一汪清泉的人,通常註定成為“祭品”,可以被高高供起,絕不能親近。

這種世俗的觀點,使人們忽視了他實實在在的作為。

海瑞之“剛”,難合流於官場

海瑞的“純”又催生了他的“剛”,“海剛峰”名副其實,一個連皇帝都不怕的人,還怕誰?一個無慾無求的人,“剛”得讓人望而生畏。

比如徐玠,他是海瑞的救命恩人,當年入獄,要不是徐玠保全,或許就可能被弄死在監獄。但海瑞對徐玠開刀的時候,一點都不手軟,逼著徐玠交出了幾萬畝地。

徐玠還算大度,官場裡勾心鬥角,為利益你死我活才是主題曲,海瑞被人以“迂腐無能”為名彈劾,不過是藉口罷了。

張居正的擔憂

張居正為什麼不敢用海瑞?其實,張居正雖然是歷史偉人,但他的貪汙腐敗,不落任何一個官員下風,他身邊的左膀右臂,通常是一邊做事,一邊撈實惠。

這不奇怪,張居正已經說得很明白,他要的是能做事的人,貪汙腐化不算事,只要能辦大事,主題曲就是好的!

這種情況下,如果海瑞出現在張居正身邊,不等於給自己放了顆定時炸彈?以海瑞的“純”和“剛”,張居正和他的小兄弟們,不得天天被海瑞敲一頭鼓包?

所以,張居正不用海瑞,並非是海瑞無能,而是張居正看到這尊神就害怕,有他在,所以陰暗的、見不得人的“黑”東西必須清除,這事能好辦嗎?張居正做不到,所以,不如不用。


尋根拜祖


海瑞確實是個模範官員,不過只是單純的從道德上來說。從能力上來說,差的還是比較多的。

模範官員

在整個明朝,官員在道德上能被稱為模範的,只有海瑞和于謙。這二位都是著名清官,揚名於天下。

但是海瑞明顯比于謙做的更激烈,于謙的“清”,只是獨善其身,而海瑞還強行把自己的“清”,加給同僚,下屬。

所以,海瑞清官的名頭,要比于謙大。

沒有能力

海瑞只是舉人出身,當然了,這個在古代已經不低了,放到今天起碼也等於985的博士了(按照人口比例來算)。

但是和真正的進士出身,又有差距。舉人出身當官是沒問題,然而起點和升遷的速度比較慢。一直到退休,能熬到六品已經是比較幸運的了,到五品那簡直是鳳毛麟角。

不得不說,名氣真是個好東西。

清官這個標籤,真的很好用。即使不用帶“土特產”,吏部也不敢為難海瑞。一些文人,更是把海瑞樹立成了典型。

所以,海瑞升官升的非常快,居然破格當了四品官(右都御史,正四品),還外放了個巡撫。請注意,海瑞的這個巡撫,是明朝中期的巡撫,有著節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的權利。同時管轄的還是明王朝的核心區域——江南重地。實際地位,勉強可以等於一個總督。

但是海瑞在治理地方的時候,除了打擊貪汙,精簡節約,樹立風氣外,幾乎沒有任何貢獻。

反而把政務處理的一團糟。因為他本人始終堅持著一條理念:懲強扶弱,尊卑有序。雙方之間又矛盾,有爭議,海瑞不管對錯,一律支持弱勢的一方。親屬/親戚之間告狀,一律支持長者。

盡忠如螻蟻,盡孝似禽獸。這是明代人對海瑞的評價,但是在我看來,他彷彿中毒有點深啊。

喜歡就關注唄:侃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侃砍歷史


講到海瑞,是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其實可以把他和另一位著名的清官包拯放到一起來說。

“清”,是自古以來流傳的理想品格,早在《尚書》等史籍中就有出現,經過孔子的讚譽,成為儒家敬仰的德行。

歷史上,清官通常被認為好官,有人將其等同於“良吏”或“能臣”。不過,歷史的另一面,往往並不是這樣,清自然是好的,但古代清官並不一定是良吏,也不一定是能臣。歷史上有名的清官很多,最有名的當然是包拯和海瑞,兩人都被稱為“青天”,我們就以這兩位民間最出名的青天大老爺為例。

包拯被稱為包龍圖,是因為他曾任龍圖閣直學士。不過,龍圖閣直學士只是個無甚實權的從三品官員。當然包拯也不是全無政績,在當時的朝廷,他也算個有點名氣的人物,雖然權力其實有限。包拯權知(暫代)開封府只有兩年,也並非斷案如神,在不少史料中都能找到包拯斷錯案的例子。不過,隨著後世對其的神化,白臉都傳成了黑臉,額頭長出了月亮,包拯自然是被神化了。

而海瑞的仕途比之包拯還大有不如,他的最高職位是正四品的右僉都御史。海剛峰是個懟王,官場上,他的領導和同僚們,對他的評價,普遍是一根筋,名氣很大,但大家都怕被他懟死,沒人敢重用他。

"海剛峰不怕死,不要錢,不吐剛茹柔,真是錚錚一漢子。但只是有些風顛,又寡深識,殊無士大夫之風爾。"這是與海瑞同朝的何良俊對他的評價。

包拯海瑞在各自所處的時代,各自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呢?宋朝宰相就有一百三十幾人,明朝內閣首輔就有一百多人,嚴格來說,如果不是後世被神化,或許不會有多少人在史冊上注意到他倆的名字。他們既然所處職位不高,自然也沒有實權來改變什麼,但既然不被皇帝和上司認可,又有誰敢給他們實權呢?


試想一下,如果讓包拯當了宰相,世上可能少了個包青天,多了個平庸的宰相,讓與他同朝的名相王安石、歐陽修們置身何地呢?海瑞若當上內閣首輔,幾劑猛藥下去,大明朝還不得立馬癱瘓?徐階張居正之流又如何容身?對於這些,深諳帝王之術的嘉靖其實是心知肚明。

他們有宰輔之材嗎?大家都看得出來。

古代清官當然也有能臣,魏徵是著名的清官,但他最為人所知的,還是“人鏡”的作用,“以人為鑑,可明得失”。

身處景泰朝大臣最高位的于謙也是大清官,比海瑞包拯更為難得,不過他為人稱頌的卻是京師保衛戰的挽狂瀾於既倒,如今于謙墓與岳飛墓都在杭州西湖邊,他們的歷史地位,說甩包拯海瑞兩條街也不為過,“於嶽雙少保”美名至今流傳,是因為他清嗎?

既然古代清官不一定是能臣,那能臣一定是清官嗎?

試舉宋朝的名相趙普、寇準,說他們是清官,怕是沒幾個人相信。

“(寇)準少年富貴,性豪侈,喜劇飲,每宴賓客,多闔扉脫驂。家未嘗爇油燈,雖庖匽所在,必然炬燭。”

趙普更是收受吳越王錢俶所送十瓶瓜子金,並私建官邸,庇護部下貪贓。不過這兩位的成就,可比包拯高太多了。著名的“杯酒釋兵權”出自趙普,說他以謀定國,也沒什麼問題。寇準堅持主戰,澶淵退敵,若沒有他,恐怕又有眾多州縣被割讓給遼國。而包拯的政績,跟他們有可比性嗎?

再試舉嘉靖朝的幾位首輔,夏言評價正面,但談不上清官,把他鬥倒的嚴嵩與其子嚴世蕃結黨營私,似乎是貪官了,最後,徐階把他鬥倒了,那徐階似乎應該是個清官了?其實徐階是個大地主,徐階又被高拱頂翻,高拱也不是清官,而繼任的張居正,絕對算不上清官,要說開去,就顯得太囉嗦了。但海瑞比之這幾位,卻又不知被拉下多遠了,連海瑞買塊肉都會成為新聞,海瑞這個清官,清得似乎有些離譜了。


那麼包拯、海瑞等為何會被神化?這可能是民間的一種迷信、一種理想,形成了致幻效應,其實也就是中國古代社會法制的不足,導致百姓把希望寄託在人治上,塑造出來的神。他們的影響,幾乎是完全是由民間促成的,用今天的話來說,也就是輿論的力量。


小院之觀


海瑞是無能的清官只不過是近幾年來一些網文作者為了博取流量,譁眾取寵,甚至是某些人別有用心的謠言而已。海瑞是否無能,只要翻看史書,瞭解海瑞的生平就一目瞭然了。

海瑞生於明正德八年,公元1514年,父輩五人中便有四人功名在身,唯有海瑞的父親只是一個廩生,並在海瑞出生四年後去世。從此孤兒寡母便依靠祖上傳下來的幾十畝地勉強度日。

海瑞母親性格極其剛強正直,從小便對他要求嚴格,每天只能攻讀詩書,不許像普通小孩子一樣玩耍。在海母的嚴厲教導下,養成了海瑞剛正不阿、不懼奸邪的性格,並在成年後自號“剛峰”用於勉勵自己。另外海瑞年輕時,正好是陽明心學流行的時候,其倡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都對海瑞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他日後行事的重要準則。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中舉,次年參加會試,期間上《平黎策》:

欲開道置縣,以靖鄉土。識者壯之。《明史·海瑞傳》

就海南黎患提出了修建道路、設置城池、開設學堂等策略,得到了不少人的賞識,卻沒有引起朝廷的重視,這年海瑞名落孫山。1554年,海瑞再次參加會試,卻依然落第,於是決定不再參加科舉考試,並在當年接受海南承宣布政使司指派,成為福建南平縣教諭。

其實從《平黎策》和之後著名的《治安疏》來看,海瑞沒有中進士,絕對不是才能問題,而是當時的朝廷,更喜歡辭藻華麗、誇誇其談的文章,對海瑞更趨務實的內容並不感興趣。

但是隻要有能力,在哪裡都能脫穎而出。

海瑞在任南平教諭期間,不僅傳授文章知識,更身體力行的教導學生,讀書人應該重視的道德思想建設。當時御史來到學宮視察,別人都是跪地迎接,只有海瑞一人長揖行禮,並說:

“臺謁當以屬禮,此堂,師長教士地,不當屈。”《明史·海瑞》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海瑞被任命為浙江淳安縣令。但海瑞來到淳安之後,發現當地富豪有幾百畝的地,卻不用交一分錢的稅,而貧苦百姓,一粒米的收入都沒有,卻要交幾十上百畝地的稅,非常的不公平。

於是海瑞在全縣重新清仗土地,規定稅負,大大減少了當地普通百姓的負擔,使不少因為稅負過重而外逃的貧民重新回到故鄉。此舉其實也是之後張居正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

另外,海瑞在任期間,整飭吏治,嚴禁官吏奢靡浪費、假公濟私,並以身作則,穿布衣吃粗糧,就連吃的菜都是自己種的。甚至一次,為了給海母過壽,海瑞割了兩斤肉,總督胡宗憲吃驚的就像不得了的大新聞一樣到處和人說。

《明史》記載,一次胡宗憲的兒子要到浙江看望父親,沿途狐假虎威,收受賄賂。來到淳安之後,因為沒有得到預想的款待發怒吊打驛吏。海瑞聞訊後,立刻抓捕胡宗憲的兒子,沒收黃金數千兩,並以假冒胡公子詐騙的名義上報給胡宗憲。事後胡宗憲並沒有追究海瑞。

還有一次,嚴嵩黨羽鄢懋卿出巡兩浙、兩淮鹽政,沿途利用職務之便貪汙勒索,唯有在淳安沒有得逞,但因為海瑞的清廉之名,只有收斂自己的威風,悻悻離開。

海瑞在淳安期間政績斐然,被提升為嘉興通判,但因為鄢懋卿從中作梗,又被貶為興國州判官。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吏部尚書陸光祖主持文官選拔,海瑞被提拔為戶部雲南司主事。

同年二月一日,海瑞在家中買好棺材,並將家人託付給朋友後,向嘉靖呈上了後世有天下第一疏之稱的《治安疏》,批評嘉靖痴迷修道,生活奢華,不理朝政。嘉靖看完後大怒,直接扔到了地上,對左右說:“快去抓住他,別讓他跑了!”

宦官黃錦在旁邊說:

“此人素有痴名。聞其上疏時,自知觸忤當死,市一棺,訣妻子,待罪於朝,僮僕亦奔散無留者,是不遁也。”《明史·海瑞傳》

嘉靖聽後沉默無言,過了一會又拿起《治安疏》來看,之後的數月時間裡每天都要看好幾次,最後說:“海瑞可以比作比干,但我也不是紂王。”

到了秋天,嘉靖召徐階討論禪位給太子的事,並說:

“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視事。”又曰:“朕不自謹惜,致此疾困。使朕能出御便殿,豈受此人詬詈耶?”《明史·海瑞傳》

於是將海瑞下詔獄,追究誰是主使。最後刑部判決海瑞死刑,但關於執行的奏章卻一直被嘉靖留中不發。一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嘉靖駕崩,隆慶皇帝登基,海瑞才被釋放,官復原職。後調任大理寺尚寶丞(管理皇帝御璽、 印鑑的官員)。

之後又被調往通政司,歷任左通政、右通政之職。隆慶三年(1570年),海瑞被升為正四品的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十府。《明史》記載,海瑞到任後:

屬吏憚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勢家朱丹其門,聞瑞至,黝之。中人監織造者,為減輿從。瑞銳意興革,請浚吳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賴其利。素疾大戶兼併,力摧豪強,撫窮弱。貧民田入於富室者,率奪還之。徐階罷相里居,按問其家無少貸。下令飈發凌厲,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竄他郡以避。

海瑞在應天十府推行“一條鞭法”,雷厲風行,頗具成效。但在推行的過程中,也有奸民趁機誣告世家大姓,而海瑞也未加詳細分辨,導致一些士大夫含冤受屈。另一方面,裁節郵傳冗費,士大夫經過海瑞轄區時不再受到很好的公費接待。

由於應天是大明的富庶之地,不少家族都有人在朝為官,海瑞在應天的這些改革觸犯了這些豪強的利益,因此也遭到了朝中很多官員的彈劾。

都給事中舒化認為海瑞迂腐,“滯不達政體”,應該用南京清閒的職位安置他,不過沒有收到隆慶的採納,反而下詔鼓勵海瑞。不久後,給事中戴鳳翔又彈劾海瑞庇護奸民,魚肉士大夫,沽名亂政。

於是海瑞不得不被調任南京糧儲,這時距離海瑞巡撫上任只有半年。聽聞海瑞被調離

小民聞當去,號泣載道,家繪像祀之。《明史·海瑞傳》

結果當時剛好是討厭海瑞的高拱主持吏部,就把海瑞的職務合併到了空閒的南京吏部中,於是海瑞稱病引退,回到瓊州老家。

萬曆元年(1572年),張居正開始主政,雖然有不少官員向他推薦海瑞,但忌憚於海瑞過於嚴峻剛直,最終還是沒有任用他。

萬曆十二年(1584年),張居正去世。萬曆皇帝朱翊鈞器重海瑞名望,重新起用他為南京右僉都御史,赴任路上又改為南京吏部右侍郎。

在任上,海瑞再次上疏,大致內容是:

陛下勵精圖治,而治化不臻者,貪吏之刑輕也。諸臣莫能言其故,反借待士有禮之說,交口而文其非。夫待士有禮,而民則何辜哉?

直指官員們以禮待士大夫為藉口,橫行不法,魚肉百姓,其中不少建議都切合實際。但唯獨建議萬曆效法朱元璋用“剝皮囊草”“枉法八十貫論絞”等酷刑整治貪官的內容,被其他官員抓住不放而遭到非議。御史梅鵾祚甚至以此彈劾海瑞,最後萬曆認為海瑞雖然言辭過激,但是初衷依然是出於忠心,於是罰奪了梅鵾祚的俸祿。

後來萬曆多次想重用海瑞,都遭到了其他官員的阻撓,最終只能任其為南京右都御史,並於萬曆十五年病逝於任上,享年74歲,贈太子太保,諡忠介。

《明史》記載海瑞去世後,南京為此罷市,百姓自發的身穿孝服為海瑞的靈柩送行,祭奠哭拜者連綿百里。

小民罷市。喪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夾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絕。贈太子太保,諡忠介。

老百姓其實是最簡單,也是最現實,最能分得清誰好誰壞的。他們的判斷方法也很簡單,就是誰真正為他們考慮,為他們帶來好處,這就是民心。一個能夠得到百姓自發的百里送行的人,會是一個無能的官吏嗎?有哪個老百姓會記住一個空有清名,卻從來沒有為民辦過實事的官員?

一個小小的舉人出身,最後能成為正二品的右都御史,死後追贈太子太保,諡號忠介,怎麼會無能呢?

相反,海瑞不受重用,正是因為他的能力太強了,性格又過於剛正不阿,才受到其他官員的忌憚和打壓。無論是徐階,還是張居正,其實從百姓角度來看,依然還是貪官,只不過是相對有作為,功大於過的貪官而已。那麼從貪官的本質上來說,他們怎麼會重用海瑞這樣一個嫉惡如仇,又有能力的官員呢?這不是耗子給貓當伴娘嗎?

當然,海瑞也有他的侷限性,如在斷案上缺少刑偵調查手段,判決偏激,過於依賴於封建道德的主觀判斷。《海瑞集》中就寫道海瑞斷案:

與其屈兄,寧屈其弟;與其屈叔伯,寧屈其侄;與其屈貧民,寧屈富民;與其屈愚直,寧屈刁頑。事在爭產業,與其屈小民,寧屈鄉宦;事在爭言貌,與其屈鄉宦,寧屈小民。

這以我們現代法治的角度來看,當然是不合理的,但是從當時的封建德道角度來說,卻是完全符合封建禮教的。這完全是海瑞思維的時代侷限性導致的,如果從當時角度考慮,海瑞完全可以稱的上是當時官員的楷模。

其次海瑞要求爭議的解決必須以書面契約為依據,這在現代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對大多數目不識丁的農民來說,無疑是很難實現的。在《海瑞集》中,海瑞自己也提到自己經手的案件中,被批准贖還的僅佔全部典押借貸案件的二十分之一。這種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做法,對當時的社會經濟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壞。

另外,曾有記載海瑞一生有三個妻子,兩個小妾,私生活混亂,甚至餓死五歲的親生女兒。如在《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三》中曾寫道侍御房寰曾聽海瑞的老鄉巡撫王元敬、廣東巡按御史鄧煉提到海瑞的家事,“作事多不近人情”、“居家九娶而易其妻,無故而縊其女”、“今瑞已耄,而妻方艾”等。

但是《補遺卷》是《萬曆野獲編》作者沈德符的五世孫沈振在康熙年間增補的,而在時代略晚於海瑞的沈德符原書中卻沒有這類記載。相反,在《萬曆野獲編·十九卷》中記載侍御房寰彈劾攻擊海瑞“矯情飾詐,種種奸偽,賣器皿以易袍,用敝靴以易帶”,但他的行為卻引起眾怒,被其他士人群起而攻之。

另外在高拱的《高文襄公文集》中也提到給事中戴鳳翔彈劾海瑞偏向寵妾,毆詈正妻”,導致“其妻憤激自縊身死,妾亦慌懼相繼而縊”。但是實際情況是,海瑞的妾韓氏先死,而妻子王氏後死,只不過海瑞對於韓氏因為什麼而死也沒有給出明確的說法。反正是清官難斷家務事。

再至於海瑞殺女一事,除了道聽途說類的記載,也就是來源於一些野史小說,在明朝相關的正史中完全未見記載。更重要的是,海瑞一共只有三個女兒,且全部長大成人,所嫁的夫家也都可考。所以又拿來的五歲女兒被逼餓死?

古代政治鬥爭,常常是無所不用其極,如王安石也被政敵戴上過“爬灰”的帽子。海瑞的政敵都能夠通過編造一些私生活的問題來攻擊海瑞,就更不要說誹謗海瑞只是一個沒有能力的清官了。


潘不安講究史


海瑞是個好人,卻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好官。

張居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時任萬曆時期內閣首輔,對大明王朝進行了大刀闊斧且行之有效的改革。



海瑞,明朝,乃至今天都是清官的榜樣,人送外號“海青天”,四代皇帝的大清官。海瑞這個人在當時的官場可太有名了,如果哪一個地方的官員提前知道海青天要去本地任職,恐怕連跳樓的心都有了,此處廟太小,放不下您,您還是去別地兒吧。原因是海瑞處事方式過於強勢,無論從哪方面來說,絕對是個清廉的硬核人物,真真切切的嚴於律己,嚴於待人,這種人物放在封建王朝只可當偶像崇拜起來。

隆慶年間,當時內閣首輔徐階與高拱已經水火不容,海青天那時是被徐階提起來的,感不感恩不知道,反正上臺後就彈劾高拱,最為模範官員,這彈劾份量可不輕,在徐階一方的口水和手段下,高拱致仕了。

幾年後,徐階因為種種原因也致仕了,海瑞繼續升級,話說這種人還是挺招皇帝喜歡的,海青天上臺後便開始自己的作為,退田。這可是動了別人的切身利益了,江南大地主不是別人,正是當初的上級,徐階。據說當時徐階給海瑞寫信希望手下留情,結果非但沒用,徐階的弟弟被抓了,田也退了,當初的對手高拱也官復原職了。同志們看的眼熟嗎?海青天是不是被當了兩回槍使?先幫徐階對付高拱,後幫皇帝對付徐階,無所謂恩人與否,與自己的價值觀不對付就辦你,這不是一個猛字能形容的。張居正想用估計也不敢用。

海瑞有一篇《治安疏》,直指當朝皇帝和政策政局,與張居正的一條鞭法
政治理念有明顯衝突,在張居正把高拱鬥倒後,海瑞給他寫了一封信,希望能繼續為朝廷效力,但張居正還是回絕了,張居正的處事風格就像一個圓球,將朝野上下各勢力穩定的十分不錯,他是絕對不會讓海瑞這樣的人去破壞的,雖然兩人都憎惡貪官汙吏,雖然兩人都反對兼併土地,但是張居正與海瑞解決問題的辦法完全不一樣,也許在張居正那裡,這個好人還是繼續當好人吧,至於當官還是算了吧。



所以張居正一直在利用海瑞清官這個榜樣作用和身份,卻不敢將實權交給他。


自撰是一種追求


說到海瑞這個人有兩個很有意思的稱號:一個海閻王,一個海清天。同一個人為何會被兩極分化哪?我們且走進海瑞的生平去看看,看看這個明朝第一清官跌宕起伏的一生。


海瑞1514年生人,1587年離世,享年73歲,在古代算是長壽。而海瑞第一次登上歷史政治的舞臺,卻是在41歲那年,算是大器晚成。


海瑞不是一個聰慧的人,但他是一個堅持而又固執的人,從他考了二十幾年舉人就能看出來,高考復讀兩三年算什麼,在海瑞眼裡都不是事。


海瑞自小過得清苦,與母親相依為命,海瑞的母親重視教育,海瑞也聽話,同年齡的孩子在爬樹鬥蛐蛐,他在讀書,同年齡的孩子爭吵打架,他在讀書,同年齡的孩子出遊踏青他還是在讀書。海瑞不僅只顧著讀書,還不愛理人,身邊的人都不愛跟他玩。


海瑞童年過得孤獨而又無聊至極,但是海瑞不覺得,他樂在其中。長時間的沉默和沉迷學習,與外界的隔離,使海瑞的世界黑白分明,對就是對,錯就是錯,非黑即白。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變態,說嚴重了,海瑞沒有變的變態而是性格滑向了一個危險的邊緣——偏激。


生來貧苦,節儉成風,性格孤僻而又偏激,這讓海瑞的官場之路註定了不會順坦,註定了與官場中人格格不入。


海瑞他並不是一個學霸,算是一個熱愛學習的學渣,勤勞刻苦但不聰慧,他考到三十六歲才考中舉人,在舉人在當時是沒多少用處的,可以做官,但是是那種連品都沒有的管,還要排隊等,等到有位子空出來了才有機會,所以至少得考個進士才有個七品芝麻官噹噹。

事實證明海瑞是執著的,他又考了六年,沒考上,一把年紀,算了算了。


41歲,海瑞終於進入了官場,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福建南平縣的教諭,其實就是一個管地方讀書的,這種官職大家都是隨便敷衍敷衍,走走過場,學生也是愛來不來。海瑞就是與別人不同,他不僅要管,還要管的嚴嚴實實,妥妥當當。


制定了規章制度,誰不遵守就罰誰,學生們叫苦連天,被壓著學也得學,不學也得學,海閻王就是他的學生給他的外號。但是學生們雖然累了點,但是還是敬佩他的,之前的官員都要收禮金的,不給會被穿小鞋,海瑞不收,堅決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海清天的名聲也是從這裡慢慢開始積累。


海閻王”的名聲起於一個小縣,不過是學生的玩笑話,但是過不了幾年就會人盡皆知,海瑞成了官場同僚眼中的“閻王”,誰碰到誰倒黴。

<strong>

41歲這年,是海瑞為官生涯的起點,差點成了他終點,一個個小小的教諭,不跪來視察的領導,這種在當時就叫以下犯上,碰到個心眼小的,脾氣暴的,說不定會死人的。海瑞還得罪了兩個,知府來視察,他不跪,御史來視察,他也不跪,抬頭挺胸,端的一身正氣,不愧是海清天。延平知府還給他一個外號“海筆架”,眾人皆跪,一枝獨秀。


好在海瑞當年只是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人物,沒人會費心去記得。


不入流的官員升職是很難得,海瑞是幸運的,他的努力被一個貴人看在了眼中,海瑞遇到了他人生中第一個伯樂——福建的學政朱衡。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海瑞去到浙江淳安擔任知縣,這回有品了,是個七品官。


海瑞到任後那可是燒的不止三把火,而是燒到他調任為止。搞得底下官員各個叫苦不迭,海瑞一生清廉,到任的地方通通被禁止收受賄賂,一毛錢都不許。工資又不夠餬口,衙門的人通通罷工,奮起反抗,要吃肉,要喝酒,要錢,海瑞鳥都不鳥他們,一個人包攬了一個衙門的活,真真是一代勞模。


浙江淳安,這裡是海瑞成名的開始,為何哪?海瑞把明朝胡總督胡宗憲的兒子給打了一頓,還順帶了幾千兩銀票。那在旁人看來可真是膽大妄為,嫌活的太長。


海瑞微微一笑,不虛,待我寫信一封,胡宗憲看了信還真沒跟海瑞計較。所以海瑞不是無知他只是正直,只是堅持自己的正義和原則。


經過胡宗憲的兒子一事後,海瑞又惹了麻煩,也可以說是麻煩又找上了海瑞,是個大點的官都要接待,都要好吃好喝的招待,海瑞可不幹,他沒錢,有錢也不給那些人吃吃喝喝。胡宗憲是個好說話的人,這次的欽差可不是什麼好鳥,鄢懋卿鄢御史,一個臭名昭著的人,海瑞這次又寫了一封信,鄢御史可不好說話,你讓我難堪,我就要讓你不好過。不過,鄢御史當時按捺下了,記了海瑞一筆。


海瑞總算安安穩穩在淳安度過三年,淳安在他的治理下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是個為人民辦事的好官。海瑞受百姓歡迎但是不受同僚歡迎,對百姓來說海瑞是“海清天”,對同僚來說海瑞就是個“海閻王”。


很快,海瑞又受到了提拔,救任嘉興府通判,對海瑞來說這似乎是件好事,但是“海閻王”之名讓嘉興府的官員避之不及,開始找門路阻止海瑞到任,於是乎,海瑞第一次在朝堂上被彈劾,鄢懋卿剛好在這裡等著海瑞。這也證明了海瑞的影響開始出現了,畢竟,籍籍無名的人誰管你。


海瑞被降職了,但是官位沒丟,又被朱衡保了,那時朱衡已經是吏部侍郎,吏部嘛,管官員遷升,動動手還是比較方便的。


49歲,海瑞還是在當縣令,只是換了個地方,在江西興國,這對海瑞來說都一樣,反正不影響他辦事,江西興國的官員就慘了。


海瑞安安穩穩做事升職,安生了幾年的海瑞卻又做出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他罵皇帝。膽肥的讓人羨慕,那封奏章被稱為天下第一明疏,明晃晃指著嘉靖皇帝的鼻子罵皇帝修道誤國,那可真真了不得,嚴嵩,徐階都沒這個膽子。

<strong>

海瑞敢罵皇帝,就做好了必死的準備,棺材都自己買好了,嘉靖氣得想把海瑞剁了,馬上把海瑞抓進了大牢,本來是必死的,又先後被太監黃錦和徐階保了,海瑞一直在監獄裡待到了嘉靖駕崩。


海瑞上書不是一時衝動,不是愚蠢至極,他知道後果,也做好了承擔的準備,他行事的準則是他心中的標尺,敢說天下人不敢說的,明明白白的踏入死地,這是一種大義和勇敢,畢竟總有人理想高於生命


海瑞在嘉靖駕崩後又出來做官,一路被徐階提攜。隆慶三年(1569)海瑞升職做了應天巡撫,官做的越來越大,海瑞卻還是海瑞,一如既往清正廉明,這次查案查到了曾經對他有恩的徐階身上,徐階是應天最大的地主,海瑞要徐階還全部的地,徐階不幹,辛辛苦苦奮鬥一輩子的家產,哪能割捨。


海瑞和徐階槓上了,高拱都不敢正面剛的三朝元老,“海閻王”的稱號可不是吹的,海瑞正直的不會變通,不會拐彎,正好成了高拱的棋子,一顆搬倒徐階的棋子。徐階晚節不保,與海瑞有莫大的關係。


海瑞並沒有做錯,徐階確實不乾淨,只是在道德情義上有點虧欠,畢竟,徐階對海瑞有恩。

<strong>

海瑞後半生大起大落,兩次被罷官,最後死在任上,他一生進不去內閣,得不到重用,並不是因為他無能,而是因為他的一身正氣和清廉跟當時的官場格格不入,非黑即白的人,註定在當時官場會被排擠。

<strong>

海瑞看到了政治上的黑暗腐朽,想要撕破黑暗的面紗還政治一片清明,海瑞會是一個好官,但是不適合做官。相比高拱,徐階,張居正同時期的政治家,海瑞是不合格的,海瑞玩不轉官場,也達不到頂峰,海瑞有能力,但是他沒能力去改變一個朝代的政治。他為國為民,不為皇權不為官僚利益,註定在當時得不到重用。


長安君歷史雜談


海瑞奉行儒家正身治國信念,專職揭發撿舉官員不法行為,皇帝老子做的不對也敢罵,恪守了言官職責。海瑞是清官,廉臣,民間有海青天讚譽。但海瑞短板也明顯,不知庶務,不懂農商和民生,為蘇州地方官時,言官作風帶到任上,地方生產生活下降。身邊同僚,因他嚴峻敬而遠之。“水太清”,沒有自己團隊班底,孤家寡人又怎麼造福一方?海瑞特點,專職言官是合適的,但不能做行政長官。其一生,不受朝庭重用。後調南京,閒職上終老。敬其清廉,舍其性格。如果海瑞再多點人間煙火昧,其形象要豐滿厚實的多。


ZHX867


海瑞(1514-1587),字汝賢,號剛峰,回族,廣東瓊山(今海南海口)人。明嘉靖舉人。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任戶部主事時,上書《治安疏》,批評明世宗朱厚熜迷信巫術,不理朝政。惹惱明世宗,被捕入獄。幸得文淵閣大學士、首輔大臣徐階力救,免於絞刑。並在徐階和刑部尚書黃光升干預下,將這件事壓了下來。

明世宗朱厚熜病逝,明穆宗朱載垕繼位,海瑞遇大赦獲釋。隆慶三年(1585年)任應天(今江蘇南京、蘇州、上海等處一帶)巡撫。海瑞與兵憲蔡國熙等秉公辦案,推行“一條鞭法”,勒令退休的大學士徐階等退田。海瑞因秉性梗直,不識變通,得罪不少人。特別是威逼徐階,寒了不少同僚大臣的心。張居正主持國政期間,推行考成法。命令巡按御史考察海瑞,因海瑞嚴峻剛直,不與配合,為張居正、高拱等人不喜。海瑞又不知張居正等做法的目的(不合海瑞的意見),屢屢上書反對張居正的做法,且上書奏高拱等人不是的本。受到張居正、高拱等人的厭惡和排擠。只是鑑於海瑞剛正不阿,沒有直接罷免他罷了。後在在都給事中舒化、給事中戴鳳翔等人的彈劾下,官職越做越小,後因病藉故被革職達十六年之久。

萬曆十三年(1585年)海瑞東山再起,兩年之後(1587年)十月十四日,海瑞病逝在南京任上。說海瑞無能、沒有被重用,那是錯誤的說法。歷史記載也沒有說海瑞無能、未被重用,而且海瑞還當過戶部主事、右都御史、應天巡撫(這不是重用是什麼?),做過不少利國利民的好事情(這是無能人做得出的嗎?)。只是海瑞剛直性拗,不知變通,性格怪癖,木訥死板,不夠圓滑。且得罪不少朋友、恩人和同僚,若不是由黃光升和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等人的保護。恐怕海瑞早就打道回府瓊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