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隋煬帝之前皇帝稱“帝”,唐太宗後為什麼稱為“宗”?

Gmasm


這個問題關係到諡號和廟號,一兩句話還真是說不清楚,我儘量採用最簡潔的語言來說,如有不對的地方還請指正。

我們對古代皇帝的稱呼,真是五花八門,有些稱諡號,比如漢武帝;有些稱廟號比如唐太宗;除此之外還有個年號,清朝皇帝一般就稱年號,比如康熙。

那麼,諡號、廟號、年號,這三種不同的號,各有什麼意義呢?

諡號

諡號起源於西周時代,分為三種類型,褒義的、貶義的、中性的,其中中性的一般帶有同情色彩。

簡單來說,諡號就是對一個歷史人物的蓋棺定論。但是一個歷史人物,一生中會做許許多多的事,真要評價,恐怕一本書也不夠,所以古代中國就發明了“諡號”,用以概括一個人的一生。

諡號在古代是非常重要而且具有意義的,而且使用範圍非常廣,一般來說皇帝、皇后、妃子、諸侯、大臣,禮官都會根據他的生平,給出一個評價,確定一個諡號。另外還有比較有社會地位的人,用現在話來說就是編制外的人,他們去世後親友或者門生也會給其加一個諡號,這屬於私諡。

在古代,諡號不是隨隨便便確定的,像皇帝死後,追加諡號必須要有繼位者參與,亡國皇帝就有下一個朝代來定,比如崇禎皇帝的諡“莊烈帝”,就是由清朝給追加的。

諡號有一套成熟的準則規範,稱為“諡法”,一開始純為表彰性質,沒有惡諡,畢竟中國人講究死者為大,但是遭不住有些人一生都在作死的邊緣瘋狂試探,最後終於把自己作死了,這樣的人你想表彰都覺得對不起天地良心,於是逐漸就形成了一些貶義的諡號。

一開始,諡號都是一個字,後來慢慢發展,就變成了一長串,這要歸功於武則天,這個臭美的女人,開創了用褒義詞堆砌諡號的先例,自此以後,諡號從客觀評價變成了一味讚美,武則天的諡號是“則天大聖皇帝”,這還算好,到了清朝,諡號一度達到了22字之多,前面我說了崇禎皇帝追諡“莊烈帝”,其實全諡是“守道敬儉寬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簡直嚇人。

所以在後世,人們對諡號比較簡單的皇帝就以諡號稱,比如漢武帝、隋煬帝,後來諡號變長了,稱呼起來不方便,就以廟號稱了,這個在後文說明。

舉個例子

我們用“武”這個諡號舉個例子,由於諡法歷代都有變化,這裡以採用明代的標準:

克定禍亂、保大定功、威強敵德、剛強直禮、剛強以順、闢德斥境、折衝禦侮、刑民克服

以上這些功德,都配得上武諡,比如漢武帝,他擊潰匈奴、開拓西域、征服朝鮮等等功績,稱得上克定禍亂、保大定功,所以諡武。

值得注意的是,漢武帝諡號全稱是“孝武皇帝”,這是因為漢朝以孝治天下,所以自漢惠帝起,所有漢朝皇帝的諡號都有孝。

廟號

廟號是皇帝在廟宇中被供奉所使用的稱號,因為中國人講究祭祀祖先,所以有了廟號,起源於商朝,但是在隋朝以前,並不是所有皇帝都配擁有廟號的。

前文說了,諡號後來發展成了一味的讚美,廟號逐漸取代了諡號蓋棺定論的作用,這也是在唐朝以後,當然還是武則天同志的功勞,所以唐朝之後的皇帝,人們都稱XX祖、XX宗。

像我們熟悉的漢高祖、唐太宗、宋仁宗等,這就是廟號,特別說明一下,漢高祖劉邦正規的廟號是漢太祖,這裡不展開說各種原因了。

在稱呼上,有時候需要廟號、諡號連稱,這就必須要廟號在前,諡號在後,比如漢武帝廟號“世宗”,諡號“孝武皇帝”,那麼全稱就應該是“世宗孝武皇帝”。

繼續舉例子

一個朝代的廟號,從高祖(太祖)開始,開國皇帝稱高祖,往前有始祖、太祖、烈祖,這屬於追加先人的廟號,新朝王莽開創性地追加了自己的“祖先”皇帝為太初祖。

往後常用的按照順序一般是太宗、世宗、高宗、仁宗、神宗等,南宋屬於北宋王朝的延續,所以南宋第一個皇帝稱高宗、而不稱祖。

廟號選字雖然不依諡法來定,但諡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高宗一般是一個王朝中衰的開始,宋高宗、清高宗都是王朝興起到衰敗的起點;仁宗就是說一個皇帝仁義,神宗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廟號,可以說譭譽參半,甚至說是明褒實貶,像宋神宗、明神宗都是這樣的皇帝;武宗偏好武力、玄宗瞎比亂搞等等。

年號

年號是一種紀年方式,比如說康熙二十年,實際上就是現在的公元1681年。

年號是漢武帝首創的,年號“建元”,同時,年號並不是固定的,一般國家遇到大事,皇帝都會改年號來求個平安,我們熟悉的唐玄宗李隆基,一開始年號先天,後來改為開元,最後又改為天寶。

到明清時代,皇帝們就不愛改年號玩兒了,所以人們在對明清兩代皇帝的稱呼上,一般就用年號,比如康熙皇帝、乾隆皇帝。

辛亥革命後,廢除年號,改用民國紀年,我們常聽到的“民國XX年”,不是年號紀年。新中國成立後,採用了國際通用的公元紀年。

捎帶提一嘴,古代中國周圍的很多國家,受中國影響都採用年號紀年,比如越南、日本、朝鮮等。日本如今依然採用年號紀年,而朝鮮採用自己本國的紀年方式,稱為主體紀念。



也可自話


稱為帝的,比如漢文帝、漢武帝、漢宣帝、隋文帝、隋煬帝等,是諡號。而稱為祖或宗的,比如唐高祖、唐太宗、唐中宗、唐德宗、宋太祖、宋太宗、明太祖、明神宗等,是廟號。還有一種是年號,比如貞觀、開元、洪武等。


那為什麼隋煬帝之前皇帝多稱“帝”,之後的皇帝多稱“宗”呢?

因為稱“帝”的,比如漢文帝、隋煬帝這是諡號。諡號在古代不僅皇帝可以擁有,其他的比如皇后、諸侯大臣等一些社會地位頗高的人都可以擁有。諡號是在他們去世後,朝廷對他們生前的功過是非進行評定,所給予的稱號。也就是對他們生前進行蓋棺定論,朝廷給予的稱號。

諡號在秦朝以前已經有了,諡號的字數長短不定,有的一兩個字,有的多達一二十個字。

在唐朝之前,諡號的評定使用非常嚴謹,特別是漢朝。本來在秦始皇時,因為他覺得諡號是臣議君、子議父,認為如此不妥,於是就不用諡號,而劉邦建立漢朝後,又開始使用諡號。那時諡號的使用非常嚴謹。


比如皇帝,是根據他生前的功過是非所評定的,該是褒諡就是褒諡,該是平諡就是平諡,該是貶諡就是貶諡。那時是通過諡號就可以看出他的功過是非和能力。

比如諡號中的文武明宣等,以漢朝為例,如漢文帝、漢武帝、漢明帝、漢宣帝,這些都褒諡美諡。

而諡號中的惠諡,就是平諡。意思就是沒有大功也沒有大過,是平庸的。而貶諡比如厲、靈、煬則是貶諡。

諡號的使用也是有規定的使用原則的,比如文諡意思就是有才能、道德博厚的品德。煬諡意思是好內遠禮。厲諡是暴曼無親、殺戮無辜。

但是到了隋朝之後,因為諡號是後來的新君對之前的皇帝進行評定,多數情況下都是子繼父位,所以就對之前的皇帝所評定的諡號都是美諡褒諡,諡號出現了亂用濫用,如此就不能通過諡號看出其本人生前的功過。


所以從隋朝之後,為了方便看出功過是非,就多稱為廟號,廟號也就取代了諡號成了蓋棺定論的評定。故而隋煬帝之前多少稱“帝”,之後多少稱“祖”或“宗”。

當然廟號在隋朝之前就已經有了,在商朝的時候廟號就已經設立了。而周朝滅商後,周朝沒有延用廟號,而是用的諡號,所以周朝的君王是有諡號,而不用廟號。而秦始皇因為覺得諡號、廟號都是臣議君、子議父,所以不僅沒有使用諡號,也沒有使用廟號。

直到漢朝的時候,才有開始使用廟號,唐朝之前的皇帝多是有諡號,但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廟號,只是從唐朝時,皇帝才都有了廟號。

在漢朝,不僅諡號的使用非常嚴謹,並且廟號的使用也非常嚴謹慎重,西漢皇帝都有諡號,但是對於廟號,不是有大功大德的皇帝,是不能擁有廟號的。


比如西漢皇帝中,只有四位皇帝是經過東漢劉秀確認後能擁有廟號的。他們是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太宗漢文帝劉恆、世宗漢武帝劉徹、中宗漢宣帝劉詢。就連文景之治中的漢景帝都沒有廟號。東漢的皇帝中只有三人有廟號,是東漢開國皇帝世祖光武帝劉秀、顯宗劉莊、肅宗劉炟。

兩漢其它的皇帝雖然也曾有過廟號。但因為功績不夠而取消了廟號。可見漢朝對廟號使用的慎重。

因為唐朝開始廟號取代了諡號的蓋棺定論的作為,所以唐朝開始的皇帝都有了廟號,而相對於開國皇帝而言,有的稱為高祖、有的稱為太祖,比如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是因為創立基業的為太,功高的為高。還有世代祭祀的為世,中興之君為中。同時對於稱祖、稱宗的規制,是根據“祖有功而宗有德。”


諡號有褒諡、平諡、貶諡,廟號同樣也有褒貶的意思。比如建立基業是太祖、高祖,比如唐高祖、宋太祖。而發揚光大的是太宗,比如唐太宗、宋太宗。

而世祖、聖祖、成祖則是又打了一次天下,比如劉秀、康熙、朱棣。其它的仁宗、孝宗、睿宗則是代表仁愛孝順。聖宗是中興之主。哲宗、顯宗是守成之主。

肅宗是想中興卻沒有成功。憲宗、宣宗有功有過。寧宗懦弱。高宗是由盛到衰。

而玄宗、真宗、理宗則是喜歡玄虛。文宗文弱。武宗好武力。順宗是過度之君。穆宗、光宗則是在位時間短又沒有大的作為。熹宗昏庸。而哀宗、思宗則是悲哀的亡國之君。


中孚鑑


古代對已逝的皇帝,可以稱諡號、廟號、年號、尊號。

具體說,隋以前,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要有成就的才有廟號,如劉邦是漢太祖,劉秀是漢世祖;而且皇帝的諡號比較短,所以多數稱“諡號”,如漢高帝、漢文帝、漢武帝、隋文帝。

唐以後,每個皇帝都有廟號,而且諡號逐漸變長,如李淵諡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尊號(加諡)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李世民(加)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廟號太宗。唐宋皇帝多稱廟號,即××祖,××宗。隋以前,一個朝代只有一個祖,隋朝開始有多個祖,如隋高祖楊堅,隋世祖楊廣,唐太祖李虎,唐高祖李淵;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福臨,清聖祖玄燁。

明清皇帝一般只有一個年號(年號起源於漢武帝),只有明英宗兩次為帝有兩個年號,故明清皇帝一般稱年號,如“永樂”皇帝明成祖朱棣,“康熙”帝清聖祖玄燁。

秦始皇比較特殊,沒有廟號和諡號。


睥睨千秋


一個是廟號,一個是諡號。別搞混了,楊廣,廟號:隋世祖,諡號:隋煬帝;李世民,廟號:唐太宗,諡號:唐文帝。稱呼已故皇帝時,有時他諡號比較讓人熟知,就稱呼諡號,例如隋煬帝楊廣,有時廟號比較讓人熟知,就稱呼廟號,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有時年號比較出名,就稱呼年號,比如康熙皇帝玄燁。


小石頭磊子


這是有廟號和諡號的區別的。諡號始於西周是用來概括一個人物生平的。廟號則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是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通常是xx祖、xx宗。例如“隋煬帝”屬於諡號,其廟號為隋世祖。至於帝和宗只是廟號和諡號的區別在於廟號是古代帝王死後供奉牌位上的名號,諡號則是古代帝王死後由後人根據其生前的政績來追封的。


致良人


因為廟號氾濫。


代牧益州閻文平


因為唐高祖李淵是開國皇帝,並且使用祖在先,李世民之後的唐朝皇帝雖貴為天子但不能超越,所以認祖歸宗了。


正宗陵水酸粉王


沒有都叫帝的,漢高祖瞭解一下


壺梯山人LI


因為唐朝以後的領袖並不是皇帝,包括漢高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