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不得古意,這是筆法失傳,還是我們沒有讀懂字帖?

千千千里馬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書法不得古意,是筆法的問題還是我們沒讀懂字帖呢?其實都有,而且還不止這些問題,我總結了一下,造成我們現在的書法古意不夠的原因有以下四點原因:

  • 第一,筆法失傳的問題。筆法有沒有師承呢?筆法是有師承的,在唐代張彥遠著的《法書要錄》之《傳授筆法人名》中記載:
蔡邕受於神人而傳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王獻之傳之外甥羊欣,羊欣傳之王僧虔,王僧虔傳之蕭子云,蕭子云傳之僧智永,智永傳之虞世南,世南傳之歐陽詢,詢傳之陸柬之,柬之傳之侄彥遠,彥遠傳之張旭,旭傳之李陽冰,陽冰傳之徐浩、顏真卿、鄔肜、韋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

而且古代很多的書法理論也有類似的說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趙孟頫的《蘭亭十三跋》雲:

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

不過由於古人筆法的師承歷經年代久遠,朝代更迭,至今幾已失傳。

  • 第二,取法對象的問題。如果你是學習今人的書法,那很難得到古意的。今人的書法都有一種習氣,往往都是古人法帖的妙處與今人作書的“習氣”相結合的產物,盲目學習今人書法,很容易學到糟粕。另外就是古人的法帖,也建議直接取法王羲之、王獻之、鍾繇等人的法帖。趙孟頫曾經在一封信中談到過“顏體”書法的影響,我覺得還是有一定道理的,趙氏嘗雲:

近世又隨俗皆好顏書,顏書是書家大變,童子習之,直至白首往往不能化,遂成一種臃腫多肉之疾,無藥可差,是皆慕名而不求實。尚使書學二王,忠節似顏,亦復何傷?
若令子弟輩,自小便習二王楷法,如《黃庭》《畫贊》《洛神》《保姆》,不令一豪俗態先入為主,如是而書不佳,吾未之信也。

這段話我們好好理解一下,顏體是在二王魏晉風格的基礎上的一次大的變化,其實很多唐代的名家都是這樣的,包括歐陽詢、柳公權等。他們都是在魏晉筆法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形成自己的風格,那我們何不向他們學習,直接去師法魏晉呢。

  • 第三,我們對法帖的學習不夠。相對於古人,我們現在有著古人不可比擬的優勢,那就是我們的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印刷技術的非常發達。我們可以得到幾乎近似於真跡的複製品,這一點古人只能羨慕嫉妒恨了。只要是歷代知名法帖,某寶上一搜,啥都有賣的。所以學不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的問題。趙孟頫在《蘭亭十三跋》中曾經說過,古人如果得到古代法帖哪怕是幾行字,好好學習就能名世。學習書法的關鍵在於仔細玩味古人法帖,找到筆法的秘密,這才是關鍵的。那我們現在得到的何止是幾行字啊,學不好確實感到汗顏。

  • 第四,現代人的文化底蘊缺乏,特別是傳統文化功底太差。古代書家多是文人雅士、詩書功底了得,他們的是用自己的書法,寫自己的心聲,表達自己的情感,創造流芳百世的作品。很多著名法帖都是詩文書俱佳的作品,例如《蘭亭序》、《寒食帖》等等。我們今天的書家只會抄寫古人的幾首詩詞,或者寫倆大字,幾乎沒有人會自己寫詩作賦,古文學基礎太差,那麼創作出來的作品沒有古意也正常不過了。

以上只是本人的一點拙見,希望與大家交流,我是翰墨今香,希望您能多多關注我。

翰墨今香


古代筆法失傳了嗎?我看不一定。


筆法的問題,是隨著書寫載體丶桌椅、書體以及其它工具丶書寫場所的不同而不盡相同的。比如秦時,古人左右執冊,右手執筆,如何書寫,可能與今日是有所不同的。

所以,有書家認為,商周秦漢晉,因史料有限,後世人們的研究推斷距離其本來面目有多大,不得而知。

而唐人之法多有保存,所以唐以後之法沒有完全失傳。

至於現代作品缺乏古意,重點不在筆法,而在觀念與心態上。

在當代,書法家很難以一種沉穩平和之心來創作,而是心浮氣躁,進行“快餐式”“速成式”“規模式”創作,讓字快速轉化成鈔票,這是癥結所在。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筆法是用筆的方法,再具體說是指執筆和運筆的方法。漢魏以來各種書體即有成熟筆法,更有一批名望極高的書家,如蔡邕的隸書,劉德升的行書,張芝的草書,鍾繇的楷書。晉朝始設書博士,教授弟子,鍾繇和與之齊名的胡昭的筆法成為當時規範。楷書在魏晉時期稱作正書、真書,對點橫豎撇捺折鉤有了規範,後人才稱為楷書。

古人對筆法的論述很多,如蔡邕的《筆論》、《九勢》、王羲之《書論》、孫過庭《書譜》、姜夔《續書譜》等等。這中間也難免有一些精奧失傳,如現在所知王羲之《書論》就可能為偽託。孫過庭在《書譜》中也說到當時流傳有王羲之"《筆陣圖》七行,中畫執筆三手,圖貌乖舛,點畫湮訛…未詳真偽”。

越是精奧越易失傳,就如王羲之的真跡皆藏之如至寶,聚之於豪門,或失火或翻船毀之一批又一批直到絕跡。古代大家論書當成秘籍,堂奧授徒於耳,決不廣傳,這種狀況豈不更易失傳。有一些掌故就帶有神秘色彩,傳說東漢鍾繇見韋誕藏有蔡邕筆法一書,苦求一睹而不得,氣得槌胸嘔血,以至韋誕死後挖其冢才得到。

執筆的方法有多種,如雙勾法、單勾法、撮管法、迴腕法等。唐代陸希聲有撥鐙法,要領為五字:撅、押、鉤、格、抵。南唐李後主又將其歸納為八字,再後來一些書家每有闡釋妙義。我在十餘年前在網偶然讀過孫曉雲寫的《書法有法》,中說:“撥鐙,筆桿為馬,拇指為左鐙,其餘四指為右蹬…撥動起來令馬縱橫進退,悉聽指揮”(此論真偽不知,但覺釋意精妙)。

總結一句感言,書法雖有人說是雕蟲小技,卻屬博大精深,每一代書家都在探求筆法的精奧,或有捨棄,或有繼承發展。書家繼承前人固可貴,繼承性發展尤可讚賞,探索中的人更當尊重。





手機用戶山丁子



書法不得古意顯然說的是學習者的臨摹學習不見高古之氣。出現這種情況可能與臨摹師法的法帖有關,如臨摹學習的是唐代以後的經典書法,而不是魏晉人,如鍾繇、王羲之、王獻之等的作品,以後沒有臨摹學習過漢隸,簡櫝書法。如果是臨摹學習鍾繇、王羲之一路書法而不見古意那就要從自身方面尋找答案了。


這種情況下的原因可能就是臨摹和讀帖所下功夫不夠,還有就是師法對象偏離學習的是近現代的書法,特別是入門學習書法師法的是近現代書法,就很容易出現古趣不足的情況。歷來學習書法以有古意為最高境界。要想的古意必須從古人哪裡求其神采氣韻,為鐘王而不見。臨摹和讀帖不僅僅是讀法帖的技法如點畫形態、結構、章法技法,最終要落實到丰神氣韻格調上,讀之入神,落筆古意自生。記得現代書法家穆棣在臨摹鍾繇楷書講座是就說,書法要有古意,最好臨摹學習一下簡櫝書法,然後再臨摹學習鍾繇的書法。當然也可以學習二王的書法。要結合簡櫝墨跡書法來分析鍾繇的書法以及二王的書法,臨摹學習能夠入門,何憂書法無高古樸茂之形質。關於筆法問題,就是對二王一脈書法的筆法的理解過於膚淺,但關鍵在於讀帖深度不夠,不能見法帖之古意。須“朝夕諦視,觀之入神”,落筆自見古意。







翰墨書道


書法不得古意,並不是筆法失傳,而是書者沒有認真讀帖,沒有認真領悟其所學碑帖的書法精神。這就是我的觀點!

學習書法不得古意,不得要領,不要動不動就把原因歸於筆法失傳,並把之做為客觀理由,這是自欺欺人的、非常荒唐的說法。實際上,每個法帖中的每個字,都有古人的筆法顯現,怎麼能說是筆法失傳了嗎!



學習書法,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有耐心,要有韌勁,萬不可有急於求成的想法,堅持不懈才是硬道理。記住,急則敗,急則不成;心靜則能學之,浮躁則學而無成也!關於學習書法不得古意是因筆法失傳的說法,就不要再說了。

學書想得古意,其辦法是:只要用心臨摹古人的名碑名帖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時下有的學書之人,提起臨帖就感到厭惡,有的人是還沒把古人的碑帖臨到四五像,就急於寫作品,就急於跟風,就急於“創新”,這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臨帖,一定要深入,不能有半點浮漂。與此同時,還要認真讀帖,不斷領悟,臨,讀,悟,三者缺一不可。只有這樣,才能得其古人書法的精華,才能學到古人的筆法和結字規律。



不認真深入臨帖,讀帖和不善於“悟”的學書之人,是永遠也得不到古人的筆法的,得不到古人的筆法,其字就不會有古意。



以上為個人觀點,經驗之談,僅供參考。


中州耕牛堂主






為龍書法


其實書法不得古意,即是筆法不得要領,也是對字帖讀帖的不精到。二者皆有。

很多書法愛好者喜歡古人的墨跡字帖。這很好,畢竟墨跡的學習是最生動和貼近筆法的學習了。那麼為什麼自己學習古帖以後創作的作品不具備古意呢?

筆法是一個核心關鍵問題。很多人理解筆法都是從一些現代書法教材和墨跡字帖附帶的臨摹指導上學習這些所謂的筆法。其實這些筆法都是基本筆法,就是讓書法字體形成大概形態的基礎筆法。而真正的古人字帖筆法,還是需要到古代書法理論或者通過自己對字帖的精讀和不斷的研究才能獲取。只有獲取了真正的古人筆法,才有可能讓書法表現出古意。當然,要謹慎使用和融入個人現代書風。



還有一點就是一個文化環境問題。一個良好開放的文化環境,本身就可以提高個人的素質修養,比如一個捨得的道理,如果用在書法佈局和單字結體上,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古味。大家可以參考古人的章草和今草。去體會這類文化在書法中的作用。


書法影響力


你的問題,我的答案是否的。

我們在學習書法的捷徑就是臨帖,唯只有臨貼才能使自己的書法自然而然的進入古意,但是在臨貼的過程中,要既能跟進入帖又能迅速出帖。具體的臨貼步子大慨分為以下幾種:

一、摹帖。

二、對臨。

三、意臨。

四、集字創作或創新。

五、出帖(出貼就是自己書體形狀的合格書法作品)

筆者書法展示(選登)











祥辺


兔子,你上次還沒用實際感謝我呢,現在又來逗我了。不過我高興,我喜歡吃兔子肉, 這次我就告訴你些實實在在的乾貨吧。有的人學了一輩子書法,可能連門都摸不到的,今天我就告訴你書房的門在哪裡?怎麼進入書法的大門?怎麼成為殿堂級的書法大咖?

書法的筆法,真正的意思就是情緒,情感。很多人都糾結於書法的概念和術語,苦苦練習各種技法,可能練習了一輩子的書法,都不知道什麼是書法的筆法情緒和筆法情感。

首先和你解釋一個概念,正。正,是華夏子孫的一個基本道德和人格理想,一個正直的,一個正宗的華夏子孫,一輩子追求的其中就包含了一個最基本的正字。是正氣,正直,正派,正式的意思。

再跟你解釋另外一個基本的概念,健。這是每一個華夏子孫都渴望有的價值。基本的意思就是精神和身體健康。

一個人想要健康,在黃帝內經上有兩個基本的要求,情緒得到正當的發洩,這是精神層面上的健康,物質得到正當的滿足,這是身體上的健康。

好了,這兩個最簡單的概念,我只能這麼簡單的說,否則沒有一兩百萬字是講不完的。現在言歸正傳。書法師如何得到這兩個價值的?回答了這個問題就回答了上面的所有問題。

書法上用筆最簡單的幾個基本動作是,按,提,行,轉,合。這和寫文章的起承轉合是異曲同工。為什麼又要談到寫文章了?書法是可以指導華夏任何一個文化領域的最高法則。包括音樂,建築等等等等。現在就拿一手絕句來說說吧,用李白的朝發白帝,這個比較知各。文章起句,朝發白帝彩雲京,這是用極度誇張的修飾起頭,接著是承句,也是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千里江陵一日還。第三句異峰突起,是這首詩的整個靈魂所在,兩岸猿聲啼不住,最後一句十分關鍵,輕舟已過萬重山!完美的把整首詩的意思合整在一起!突現出詩人豪邁的情懷,浪漫的思緒和愉快的心情!

好了,書法上是怎麼樣體現起承轉合了?很簡單。就是剛才說的那五個字,按提,行轉合。在這五個字的運行過程當中表達出自己的,酸甜苦辣鹹這五種情緒味道就夠啦。

當你練習書法能夠得到這種味道的時候,一定是能夠越練習越喜歡,最後一定會愛上書法,最後進入書法的殿堂成為書法大咖,不是沒有可能的!

至於別的方法就不能跟你說了,那屬於華夏的真正秘密!最後你想把你兔子肉給我吃嗎?嗎?


guihuxuan1


書法不得古意,這是筆法失傳?還是我們沒讀懂字帖?

這個問題太大!不太好解答,我就試著把自己的看法說一下吧,!說及格了別高興😊,說錯了話,可別噴我就成。

1⃣️簡單說書法古意指什麼?本人理解可能是指魏晉時期或者以前的文字書寫方法所表現出來的,古典、撲素、天真、浪漫、自由、隨意而書的文人雅字。 書法不得古意,是否指現代搞書法藝術之人得不到前說言意?!本人認為:得不到就對了;如果都能輕易得到,那就怪了;因為俗話講"捨得、捨得,沒有舍、那有得",不付出辛苦勞動,就想成功!那隻能是痴人說夢。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此現狀滯泥不前的呢!1是歷史時空相距太遠,人文、習俗,生活習慣不同,思維方式存在差異;2語言表達差異。古文言文的書法理論譯文的宣傳講解跟不上大眾學書法的發展需求,使習書人不能清楚理解古人原意,這就造成了學習的困難,(例:如果孫過庭書譜沒有吳方老先生釋文,恐怕有些問題還在探索之中)。3是缺少傳承古意書法文字的示範表演過程,使對古意含意理解缺少用筆方法支撐。導致苦尋筆法無果,不得古意。4是現在人太聰明瞭,習書求真,稍有不解、不自悟探求,便高聲求助;以求述解述行。5由於上述原因和世風影響,使書法教師缺少三省吾身的自律之志,選成書法教育水平不能達到理想和要求。也就講不了書法古意之得失之由了。

從上述理由看:現在書法不得古意原因主要在我們自己。筆法理論在;古碑古帖在;就說明古筆法沒有失傳,只是我們目前沒有弄通弄懂罷了。所以帖沒讀懂也是毛病之一了。

2⃣️那麼怎麼才能得到:可以書寫出具有古意文字的技巧呢?本人認為,有大志向、就應有大決心,就要多花費些時間、多下些氣力,多動腦筋、勤研練;坐不下來者,也只有免談於此。那麼具體的應該怎麼辦呢?本人理解是1增加書法理論的學習,關健是弄通弄懂。2擴大臨習書體的範圍,向上尋根,反覆推敲、反覆訓練,堅持不懈,必有收穫。就到這吧!拜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