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哪些敢於頂撞皇帝的直臣?

庭州行者


在古代,大臣與皇帝說話,是要謹慎的,若是直言不諱,頂撞了皇帝,那就是大不敬了,弄不好是要掉腦袋的。但在歷史上,還真有這種直言不諱的大臣,如唐朝時期的魏徵,明朝時期的海瑞,而在清朝,同樣有著這樣的大臣存在。


大臣①——“有理”的王傑

說一說清朝乾隆帝時期的一位大臣,這位大臣叫王傑,在乾隆帝時期,是軍機大臣,還曾擔任過上書房總師傅,上(尚)書房也就是教清朝皇子皇孫讀書的地方。


這個王傑在擔任總師傅的時候,發生過這麼一件事,就是他在教書的時候,他就是老師,皇子就是學生,該懲罰就懲罰,不顧忌皇子身份,一次,他罰當時還是皇子的嘉慶帝的時候,被乾隆帝看見了。

乾隆帝就把王傑召過來,問了他一句話,大意就是:你王傑教不教這個皇子,他將來都是要成為天子的,你這麼罰他,符合君臣之道嗎。王傑聽後,不僅沒有去請罪,反而回了乾隆帝一句話,說他教了就是堯舜一樣的明君,不這麼教育,可能出來的皇帝就是個昏君了,所以我這麼教,是我作為老師該做的事。

一句話回覆的乾隆帝無話可說,也不好懲處王傑,畢竟王傑的話有道理,出發點也是好的,當然,王傑的回覆與其說是頂撞,不如說是據理而論。



大臣②——任性的弘晝

若是王傑的“頂撞”是面對乾隆帝提問的據理而論,那麼這位大臣就真的是直接的頂撞了,他就是弘晝,是乾隆帝的弟弟,也是乾隆帝時期的議政大臣。

有一次,乾隆帝在乾清宮監考的時候,眼瞅著到了中午飯時間了,乾隆帝也不提去吃飯的事兒,這個時候,弘晝就去請乾隆帝去用膳,然後弘晝替乾隆帝在乾清宮看著,結果乾隆帝不聽啊,就是不走,結果弘晝的脾氣上來了,直接就懟了過去,說:“皇上是不放心我嗎,是擔心我受這些人的賄賂,然後行買通之事嗎”。

這一通話下去,可以說是“操作猛如虎”,乾隆帝估計也是懵的,畢竟平常誰敢這麼直接的去頂撞他,但是弘晝還真就這麼做了,而且做了之後,乾隆帝也沒有把這個弟弟怎麼樣,畢竟在乾隆帝眼中,弘晝就是個弟弟,放肆一些也無妨。


說與山鬼聽


歷朝歷代,都會有一些忠貞直諫的大臣。他們履行著自己的使命,為皇權做出了必要或不必要的犧牲。

清朝當然也有,就舉兩例。

孫嘉淦

他是三朝老臣,服務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他在“程朱理學”思想的深刻作用下,處處以理學標準要求自己,完美自己,做人要做聖人,為臣要做直臣。

雍正上任時期,形勢比較嚴峻,為了穩固地位,他對其他皇子及其黨羽進行了大清洗,打擊力度很大,孫家淦在這時,竟然向雍正上書讓他親骨肉,不要對手足如此殘忍。這可是逆龍鱗,雍正對這事一直非常強硬,隨即大怒,打算加重處理他。朱有大臣求情說:“此人誠屬狂妄,但臣也不能不佩服他的膽量。”雍正猶豫半天,也是對他的膽識非常欣賞。

吳可讀

清同治皇帝載淳死去後。按規矩,應該是同治的兒子繼位,但因為同治尚未有子嗣,應在同治子輩中尋找繼承人,但慈禧太后卻立了自己妹妹所生,醇親王4歲的兒子做皇帝,即光緒。

由於慈禧心狠手辣,大臣們是敢怒不敢言。吳可讀認為這樣不合法統,因此決定死諫。對慈禧毫不客氣的指出一誤再誤,可以說是措辭相當的嚴厲。

他的死體現了士大夫最高境界。然而對於那個腐敗的王朝來說,一點用處也沒有。



洞悉歷史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君主集權制度發展的頂峰,留給朝臣的話語權微不足道,因此犯言直諫的能臣是鳳毛麟角,而他就是其中之一!

揹負冤屈仍思國

殘陽如血,黃沙漫天。一位肩扛枷鎖腳戴鐐銬的老人,正在對西安的城牆目不轉睛。它曾是漢唐的國都,吸引著老人的思緒回到了國泰民安的千年前,可是自己所處的清朝卻是外敵虎視哀鴻遍野的黑暗,雖然被判流放伊犁,但他吼出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的吶喊。回想這一生,他滿意的點了下頭。



少年即有大志向

公元1785年,林則徐生於福建侯官縣,祖籍莆田九牧林人。少年在私塾讀書的時候,遇到了開明的啟蒙先生林賓日。在他的教育下,林則徐養成了既重追求學問也注重品格修養的習慣。8歲的時候寫出了“海到無涯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的遠大抱負。由於品學兼優,他有幸入讀了福建最高學府——鰲峰書院。其院長是敢於不苟同和珅的鄭光策,剛正不阿與兩袖清風是他的標籤。青年的林則徐在鄭光策的言傳身教下,也將清廉為官造福國家當作了座右銘,並且在鄭光策的指導下寫出了《左雲山房雜錄》,一時是洛陽紙貴四處傳閱!

不畏權貴而折腰

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中舉人娶嬌妻,進入仕途卻不順。由於和妻子鄭淑卿舉案齊眉,所以英國杜莎夫人蠟像館為他倆製作了雕像,新婚燕爾的林則徐幾經挫折,終於在嘉慶25年(公元1820年)受任為江南道監察御史,但貪汙成風的官場還是給了林則徐當頭一棒!那一年河南南岸河缺口,造成大片農田被淹家園被毀,而河南巡撫琦善(滿洲貴族)卻剋扣賑災物資。林則徐一奏摺將他告到了嘉慶皇帝面前,這一下子在朝野上下掀起了軒然大波!眾所周知,清朝是由滿族人建立的,崇滿抑漢貫穿了清朝始末。而林則徐卻不畏權貴,雖然後被罷官但卻受人敬仰!

虎門銷煙揚國威

道光19年正月(1839年3月),林則徐被任命為兩廣總督,前往廣東開展禁鴉片的事宜。先後挫敗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和鴉片販子的陰謀,收繳鴉片近2萬箱,約237萬斤,於4月22日在虎門當眾銷燬,此舉極大鼓舞了我國的民眾!

事後,英國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而久疏戰陣的清軍一敗塗地,軟弱無能的道光為了息事寧人,把林則徐當作禍首流放到了伊犁!



為國尚思戍輪臺

道光三十年10月19日(公元1850年11月22日),林則徐死於赴任廣西巡撫的途中,逝世前還在謀劃剿滅廣西拜上帝會起義的事情。生不逢時是他的宿命,今天的中國是他的夢想。他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惜緣6420341


我是劉忙觀點,致力於傳統文化傳播。

在正宗的歷史裡,沒有直臣這個說法,與它相類似的叫爭臣。語出《荀子》的臣道篇,他說社稷之臣有四種:諫、爭、輔、拂。原文是這樣的:



君有過謀過事,將危國家、殞社稷之懼也,大臣父兄有能進言於君,用則可,不用則去,謂之諫;有能進言於君,用則可,不用則死,謂之爭;有能比知同力,率群臣百吏而相與強君撟君,君雖不安,不能不聽,遂以解國之大患,除國之大害,成於尊君安國,謂之輔;有能抗君之命,竊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國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國之大利,謂之拂。



以死相爭的,叫做爭臣。清朝有一個特別有名的爭臣:孫嘉淦。就是《雍正王朝》裡孫嘉誠的原形,山西興縣人,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敢言直諫而出名。

孫嘉淦有兩件事特別值得稱道:第一件是雍正時期,幾乎所有的大臣都害怕雍正皇帝。但孫嘉淦不吃這套,他向皇帝上疏:你應該親近兄弟、西北收兵,不要收取苛捐雜稅。這對於靠手段上位的雍正皇帝是多大的諷刺呀。果然,雍正聽了暴怒,但轉念一想,敢直言的臣子很少,很佩服他的膽量。於是提拔了孫嘉淦為國子監司業。



孫嘉淦在歷史上最有名的是《三習一弊疏》,乾隆元年上疏皇帝的。說是奏摺,但看上去更像教育乾隆。他告訴皇帝,做君主的有三個大毛病很容易養成,這三個毛病一旦養成,如果出一個大紕漏,就不可救藥,國家就會滅亡。所謂三習,指耳習、目習和心習。耳習:耳朵聽慣了奉承話而討厭逆耳之言。出一言而盈廷稱聖,發一令而四海謳歌,時日一久,耳朵便只能聽得進歌頌之聲,不歌頌者就被視為忤逆。



目習:眼睛看慣了討好的行為而討厭耿介之舉。時間久了,看到的都是諂媚之態,不拍馬屁就被認為是有牴觸。心習:內心習慣了溫順服從而討厭違抗拒絕。時間久了,認為國家沒有什麼大事,放鬆警惕。乾隆後期,這三個毛病都犯了,喜歡諂媚之臣,濫於政務,聽不進直言勸諫。最後導致了一弊:喜小人而惡君子。正如諸葛亮所說: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劉忙觀點


給大家說一個較早時期敢頂撞君王的直臣——鬻拳。

鬻拳生活在春秋時期楚文王的時代,他本身也是宗室。有兩次頂撞楚文王十分有名。

鬻拳年輕的時候向楚文王進諫,楚文王置之不理。這讓他十分的生氣,認為君王做錯事會導致國家不幸。所以鬻拳上前用劍挾持楚文王,楚文王嚇的大驚失色,不得已才採納了他的建議。鬻拳看見楚文王採納他的意見,這才放下劍。然後向楚文王下跪說:“君王有錯,臣不得已才挾持君王。但是君臣有別,臣這麼做是以下犯上,應當受到懲罰。”然後說時遲,那時快。舉劍砍斷了自己的雙腳。楚文王也算是明君,見狀並沒有責怪鬻拳,還將他的雙腳供了起來,用以提醒自己銘記直臣的功績。

第二次直接頂撞楚文王是在楚文王末期的時候,鬻拳成為了城門值守官。一次楚文王打敗仗回來。鬻拳站在城門上對楚文王說:“先王在世時,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可到了君上這兒,攻打這麼小的國家居然失敗, 實在是丟了先王的臉面。不配進城門。”年老的楚文王只好又去攻打了別的國家,得勝歸來。可是楚文王卻病死在途中。鬻拳聽聞十分震驚,悔恨交加。拔出劍自刎而亡,以謝先王知遇之恩。

雖說在現在,鬻拳不出名,他的方法也並不可取。可是敢這麼直接頂撞君王的,鬻拳絕對是當仁不讓之臣。


半畝仙客


看電視劇裡的劉羅鍋紀曉嵐鰲拜


農村小商戶阿明


紀曉嵐劉羅鍋


小胡說歷史


當面批評領導每日操勞,不注意保養自己的身體算不算直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