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鰍共作模式有哪些好處?稻田養泥鰍需要注意什麼?這裡都已講

最近經常有朋友問踏火能不能在稻田裡養殖泥鰍,實施稻、鰍共生的模式。踏火的答案是肯定的,但要操作得當!稻、鰍

共作的模式只要運用的好,對於稻田增收會起到很大的幫助,稻田養鰍具有保肥、增肥、提高肥效、除蟲、疏鬆土質的等作用,對促進水稻優質高產有較大作用。同時泥鰍又能額外創收,那麼如何來做好稻田養鰍呢,根據踏火的經驗建議從以下方面入手:

稻、鰍共作模式有哪些好處?稻田養泥鰍需要注意什麼?這裡都已講

1、稻田的選擇:稻田養鰍應選擇弱酸性、不漏水且旱澇保收的水田,另外水田要泥土質鬆軟、有機質豐富、水源無汙染才行。

2、做好防逃防敵害措施:稻田養鰍在放養苗前要加高加固田埂,提高稻田水位,防止下雨時漫水逃鰍。田埂可建為埂高50cm,寬35cm以上的埂,如果水面大的話寬度最好達到50cm以上,以防水壓過大而田埂受不了。另外田埂至少要高出排水口30cm,且斜面要陡,要夯打結實以防裂縫滲水倒塌。堤埂內側可鋪一層窗紗網或是在距離田埂20cm處用16目的窗紗圍一圈,以防泥鰍逃跑,網的下邊埋入田裡,深度以埋到田的硬土層為佳,上面比排水口的水位高個50cm左右,這樣不僅可以防止泥鰍逃跑也可防敵害生物(如蛇、黃鱔、老鼠、肉食性魚類等)跑進去。進排水口要安裝攔網罩,同樣是起防逃防敵害的作用。

稻、鰍共作模式有哪些好處?稻田養泥鰍需要注意什麼?這裡都已講

3、開挖魚溝、魚窩:這是稻田養泥鰍的一項重要措施。其作用是當水稻淺灌、曬田、追肥、治蟲時,泥鰍要有棲息場所;盛夏時,泥鰍可到溝窩避暑;同時秋冬季便於捕撈操作。

一般魚溝寬30-50cm、深30-50cm;每個魚窩4-6m2,深30-50cm。魚窩最好選擇在便於投餵管理的位置,如田的橫埂邊或進出水口處,也可開在田的中央。為減少稻田開挖面積,應儘量利用田外溝、塘、渠作魚窩。魚溝、魚窩的總面積佔比為:精養模式下魚溝和魚窩的面積佔稻田面積的5%-7%;如只採用稻田粗養泥鰍的佔總面積的3%-4%即可。

稻、鰍共作模式有哪些好處?稻田養泥鰍需要注意什麼?這裡都已講

4、放苗:在水稻插秧前清除田裡的敵害生物,一般在插秧後放養鰍種,單季稻放養時間宜在第一次除草後,雙季稻放養時間宜在第二季稻種好以後。放苗前每畝施發酵好的禽畜糞肥150-250kg。當水田裡的浮游生物長起來後再下苗,下苗的數量根據泥鰍的品種來定,以臺灣泥鰍為例,通常寸片放養量一般為每畝1-2萬尾。

5、投餵管理:剛放下去的苗第一週不用投餵餌料,讓其慢慢適應新的環境,1周後每隔3-4天喂一次料。開始喂時可到處撒點料,等泥鰍適應以後,逐漸縮小食場範圍,最後將飼料投在魚窩裡,以利泥鰍集中取食和便於冬季捕撈,投餵時間為每天上午8-9時投餵1次,投飼量為泥鰍體重的3%-5%,秋後當氣溫下降時要慢慢減少投餵,並根據天氣變化情況適時將泥鰍捕起來出售。如果在生產過程水質過瘦時可適當追一些肥,同樣以發酵好的有機肥為主,以培養浮游生物。

稻、鰍共作模式有哪些好處?稻田養泥鰍需要注意什麼?這裡都已講

6、注意事項:在整個養殖過程中,為保證泥鰍的安全生長,在生產過程中應儘量少施農藥和化肥,特別是一些劇毒農藥和碳銨等。如果是非施農藥不可時儘量不要將農藥直接投人水中;平時投餵時要多看下是否田裡有敵害生物入侵,如水鳥、老鼠、蛇等,查看防逃設施是否完好等。

在此踏火也提醒各位,養殖有風險,入行請謹慎!更多的水產、水族類的經驗分享請繼續關踏火逍遙說魚,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