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饞"死"人

說到中國人的早餐,那可有太多種類可以選,湯粉、拌粉、包子、油條、燒麥、粥......這都還沒細分呢!

要問到底有多少種,拍個一百集反正是不成問題的。

這不就有人把中國人的早餐拍了一百集,還不帶重樣的——《早餐中國》(第一季35集)。

五分鐘,饞

《早餐中國》是由騰訊和海峽衛視聯合推出的一部記錄片,導演王聖志,總顧問是《舌尖上的中國》總顧問和總導演沈宏非和陳曉卿。

有這幫"老餮"坐鎮,儘管每集只有五分鐘,但《早餐中國》照樣饞"死"人。

雖然知道中華美食博大精深,種類繁多,但也是看了《早餐中國》,大V才知道有這麼"豐富"。

就拿粉來說吧,湖南長沙有肉絲粉;

五分鐘,饞

貴州凱里有酸湯粉;

五分鐘,饞

貴州臺江有羊癟粉;

五分鐘,饞

貴州貴陽有素粉;

五分鐘,饞

......

注意,這還只是列舉了粉,連面都沒算在裡面呢!

試想一下,飢腸轆轆的早晨,嗦一碗粉,這滋味誰吃誰知道!

不僅種類繁多,這每一樣還獨具地域特色。

就算都是粉,湯底和配菜也大不相同。湖南肉絲粉的精華在豬的後腿骨熬成的湯底和全瘦的豬後腿做成的肉絲。

五分鐘,饞

貴州凱里的酸湯粉的"靈魂"則是本地小西紅柿製成的酸湯,和骨湯一起熬製而成的湯底,取的就是本地小西紅柿熟的更透,籽也更多,水分輕,酸酸辣辣。

五分鐘,饞

這還不夠,凱里的酸湯粉還有一個特別的"武器"——蘸水碟。香蔥、折耳根、辣椒麵混合,淋上西紅柿和青椒熬製的番茄醬,這才是黔東南州每個人都喜歡的家鄉的味道。

五分鐘,饞

廣東人愛喝湯,汕頭地區的早餐中都有一碗豬血湯,再配上清肝明目的枸杞葉、活血化瘀的益母草、清熱解毒的真珠花菜,營養又滋補,難怪說"熬夜別擔心,乾了這碗豬血湯"。老實說,作為一個南方人,這些配湯的菜大V也是第一次聽說。

五分鐘,饞

北方多面食,陝西西安的早餐裡少不了一碗麻花油茶——半發酵的麻花筋道有嚼勁,炸好泡好之後,配上芝麻、花生、黃豆、麻葉,成就了這道西安風味。

五分鐘,饞

各地的早餐大V是沒法一一列舉了,反正製作組選取的早餐店個個有歷史,動輒開了十幾二十年。

五分鐘,饞

而一家小店能開這麼多年,必然有能留客的"一味",而這"一味"少不了店家從早到晚的忙活。

做酸湯粉的莫亮雲夫婦早上四點多鐘起來熬湯準備;

五分鐘,饞

福建福安做賣水煎包的老闆林惠松凌晨三點多就要起床做準備,就為了能趕上給早起的市場攤販供應早餐。

五分鐘,饞

他家的水煎包往往還沒出鍋就有人排隊,一出鍋就被搶光。之所以這麼搶手,少不了老闆林惠松堅持燒柴火,使得煎包比用煤氣做出來的多了幾分柴片香。

五分鐘,饞

豬血湯店的老闆李德海五點多就要去採購豬血,看看人家這挑選的豬血,鮮亮Q彈,有好品質的原料才能熬出美味的豬血湯。

五分鐘,饞

貴州貴陽的素粉店老闆張玉林,1987年開始做這一行,被當地學生親切地稱為"齙牙叔"。

五分鐘,饞

齙牙叔這一味素粉被大家惦記了這麼多年,也離不開他這挑辣椒的手藝,二十多種辣椒分辨得清清楚楚。哪種辣椒是什麼味,該用來做什麼,齙牙叔心裡都有譜得很。

五分鐘,饞

這些美食背後的辛勤付出才使得這些小店得以長久的生存下來,要知道他們做的可不是什麼營銷、品牌,而是紮紮實實的口碑,來店裡吃早餐的人都是街坊鄰里。味道如果變了,破壞的可不止是生意,還有情分。

五分鐘,饞

除了美食背後的秘密,《早餐中國》還拍出了市井生活的"煙火氣"。

這些早餐店都有一個共同點——"小",店面小食材普通,常常是夫妻店或者"子承父業",既沒有精緻的裝修,也談不上是多華麗的料理,平凡得就像是你家樓下的早餐店。

它的位置就在某個市集上,某條馬路旁,某個小區裡,所以來的人都是再普通不過的市民。

五分鐘,饞

店裡其實也沒有很整潔,用了很多年的爐灶鍋具上還帶著油垢,陳舊的牆面,老舊的桌椅,人多了連轉個身都難。

五分鐘,饞

即便簡陋如此,但每個食客享受美食的表情都是相似的,沒有人會在意嘴角是否沾著油,反而都因為吃完這頓美味的早餐變得神清氣爽。

五分鐘,饞

而對於每天忙忙碌碌的店家來說,人生的高光時刻好像也不是賺到了多少錢,反而是說出"他要吃你的他就吃,不吃他就不吃"時比較驕傲。

五分鐘,饞

其他時候,他們也不過是這個城市裡最普通的人,或是每天擠出時間去接送孩子上下學的小夫妻;

五分鐘,饞

或是忙了一上午之後,回到家坐在一起吃個午飯,再為第二天開店做準備的公婆倆;

五分鐘,饞

或是都已經六七十歲,一邊做事一邊聊起童年時的瑣事還能一起哈哈大笑的臺北姐妹倆。

五分鐘,饞

他們也都是再普通不過的市井百姓,做的事沒有了不起,卻堅持了很多年,繁忙但祥和。

做飯的人真摯,吃飯的人淳樸,這份溫暖的日常得以在時間的流逝中傳承延續,也勾起了我們關於早餐的記憶和故事。

五分鐘,饞

五分鐘,饞

這或許就是片中所說的"只需早起,你就能找到故鄉"。一頓早飯,即便有百種花樣,其實不過是飽腹充飢而已,我們更在意的是店家數十年如一日的的真心和蘊含在食物裡的屬於我們自己的記憶,以及那點點鄉愁。

五分鐘,饞

"身在異鄉,胃在故鄉"已經成為了在外打拼的青年人的常態,而《早餐中國》每集短短的五分鐘裡,味覺與情感都被調動起來——饞"死"人的除了早餐的美味,還有濃濃的人情味和鄉愁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