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有錯,那就錯在我們生活在加沙”-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

“如果我們有錯,那就錯在我們生活在加沙”-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

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是持續中的衝突,為阿以衝突及中東戰爭的一部分。以巴衝突不能夠簡單地概括為所有以色列猶太人與所有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之間的雙邊衝突。在爭端雙方的族群裡,有些個人和團體呼籲完全消滅對方在以巴衝突,雙方亦皆有主張對方並非真正的民族,故無權建國的論述;現時國際的共識是支持兩國方案;亦有些支持一國方桉——建立一個包括現在的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和東耶路撒冷在內、種族及宗教地位平等的世俗國家。

歷史

19世紀-1920:起源

以巴衝突是從19世紀80年代後的以巴衝突開始而持續至今的。 數個世紀以來,許許多多流亡海外的猶太人一直試圖返回以色列。18世紀便有數波小型的迴歸潮,從數百到上千人不等。第一次大規模的迴歸浪潮則始於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區的猶太人為了逃避迫害,開始迴流到巴勒斯坦,即古猶太國之地。猶太人從奧斯曼帝國和阿拉伯人手中購買土地並且定居。隨著猶太居民的增多,他們與阿拉伯人之間的關係也日趨緊張。

1896年,維也納記者和劇作家西奧多·赫茨爾發起錫安主義運動(又稱“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號召全世界猶太人迴歸故土,恢復本民族的生活方式。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爾,他召集了第一屆“世界錫安主義大會”,大會決議建立“一個得到公眾承認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園(或國家)”。“猶太國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開發公司”等相應機構成立,幫助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

錫安主義運動的發展推動了第二次迴歸浪潮(1904-1914年),約有四萬名猶太人返回定居。1917年,英國外長貝爾福發表《貝爾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家園(Jewish national home),並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

1920 - 1948: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

1920年,國際聯盟委託英國管轄巴勒斯坦。1922年英國將託管地劃分為兩部分:東部(現約旦)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為猶太居民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猶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迴歸浪潮。接著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數場暴動發生。對此英國在1939年頒佈了一份白皮書,規定39年後的5年內猶太人可再移民75,000人,此後不再接受猶太移民。這份白皮書被許多猶太人和錫安主義者視為是對猶太人的背叛,並且認為那違背了貝爾福宣言。阿拉伯人也並沒有就此平息,他們希望完全停止猶太人的移民。

1933年,納粹黨在德國執政,掀起第五次猶太人迴歸浪潮。1940年,猶太人已佔當地居民總數的30%。後來在歐洲發生的猶太人大屠殺,進一步推動了猶太人迴歸。1944至1948年之間,約20萬猶太人通過各種途徑輾轉來到巴勒斯坦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勒斯坦地區已經有60萬猶太居民。

1947年,鑑於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暴力衝突不斷升級,和平努力受到挫敗,英國政府決定從巴勒斯坦託管地脫身。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自從19世紀末以來一直穩定增長,受到二戰中的猶太人大屠殺影響,猶太人復國的理念也獲得越來越多的國際支持。聯合國成立了“巴勒斯坦專門委員會”,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表決了《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桉》,33國贊成(包括美國和蘇聯),13國反對,10國棄權,通過決議:將巴勒斯坦地區再分為兩個國家(上次巴勒斯坦領區77%給予阿拉伯人,成為今天的約旦),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別擁有大約55%和45%的領土,耶路撒冷被置於聯合國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衝突。分治方桉在已開發領土上大致採取照顧傳統聚居點、按人口比例均分的原則,但考慮到未來大量猶太難民的遷入,將南部人煙稀少的沙漠地區內蓋夫劃入猶太國。故猶太人以相對少的人口獲得了較多的領土。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分治方桉的當日,大衛·本-古理安接受了該方桉,但阿拉伯國家聯盟不接受。阿盟委員會高層下令對以色列的猶太平民展開為期三天的暴力襲擊,攻擊建築、商店、以及住宅區,緊接著猶太人組織的地下民兵部隊展開還擊,這些戰鬥很快便蔓延為大規模的衝突,繼而引發了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

1948年5月14日,在英國的託管期結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國正式宣佈成立。以色列在1949年5月11日加入聯合國,成為成員國,保障其在國際上獲得廣泛承認的國家地位。

1948 - 1967

在以色列建國之後,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戰,開始了以色列獨立戰爭。北邊的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軍隊都在接近邊界的地方被阻擋下來,來自東方的約旦軍隊則攻下耶路撒冷的東部,並且對城市的西部展開攻擊。不過,猶太人的民兵部隊成功的阻擋了約旦軍隊,而地下的國民軍組織部隊伊爾貢也阻止了來自南方的埃及軍隊。從6月開始,聯合國宣佈了一個月的停火令,在這段期間裡以色列國防軍正式成立。在數個月的戰鬥後,雙方在1949年達成一則停火協議並劃清暫時的邊界,這條邊界線被稱為「綠線」(Green Line)。以色列在約旦河的西方獲得了額外的23.5%的管轄領域,約旦則佔有以色列南部一塊山地區域和撒馬利亞,後來那裡被稱為西岸地區。埃及在沿海地區佔有一小塊的土地,後來被稱為加薩走廊。

大量的阿拉伯人口在戰爭中逃離新成立的猶太人國家,阿拉伯人將此次流亡稱為「大災難」(النكبة‎),估計有400,000至900,000名阿拉伯人流亡,後來稱為巴勒斯坦難民,聯合國估計有711,000人,戰爭結束後,以色列不許這些巴勒斯坦難民重返家園。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未解決的衝突、以及巴勒斯坦難民的問題一直持續至今。隨著1948年的戰爭,西岸地區和加薩走廊的猶太人口開始遷入以色列,大量來自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難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了兩倍。在接下來幾年裡將近850,000名瑟法底猶太人從阿拉伯國家逃離或遭驅逐,其中約有600,000人遷移至以色列。

在政治舞臺上,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在1967年5月再次緊繃。敘利亞、約旦、和埃及透露了開戰的意圖,埃及並且驅逐了在加薩走廊的聯合國維和部隊。埃及違反了之前立定的條約、並且封鎖了以色列戰略要地的堤藍海峽,接著又在以色列邊界部署大量的戰車和戰機,以色列於是以埃及挑釁為由在6月5日對埃及展開先發制人的攻勢。在這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擊敗了所有阿拉伯鄰國的軍隊,並且在空軍戰場上獲得完全的勝利。以色列一口氣奪下了整個西岸地區、加薩走廊、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1949年劃定的綠線則變成以色列管轄國內領土和佔領區域的行政分界線。後來在簽訂大衛營和約後,以色列將西奈半島還給了埃及。

1967-1993

1968年至1972年這段期間被稱為消耗戰爭,以色列和敘利亞、埃及間的邊界頻繁爆發許多小規模的衝突。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裝部隊對以色列和各國的猶太人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恐怖攻擊,在197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爆發了慕尼黑慘桉,巴勒斯坦的武裝民兵挾持以色列的代表團運動員作為人質,最後所有人質皆遭殺害。以色列對此展開了報復性的「天譴行動」,由一群以色列情報特務局(俗稱摩薩德)的特工在世界各地暗殺那些籌劃慕尼黑慘桉的幕後兇手。

在1979年3月,貝京和沙達特在美國首都華府達成以色列-埃及和平條約。隨著條約的簽訂,以色列從西奈半島撤軍,並且撤離了自從1970年代開始在那裡建立的移民區。以色列也同意依據1949年劃定的綠線讓巴勒斯坦獲得自治權。

在1982年,以色列對黎巴嫩發動了一場攻勢,捲入自從1975年以來一直進行的黎巴嫩內戰。以色列的開戰理由為保護以色列在北方的殖民區,當時殖民區經常受到來自黎巴嫩的恐怖攻擊。在建立了四十公里的障礙區後,以色列國防軍繼續前進,甚至攻下了首都貝魯特。以色列軍隊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逐出了黎巴嫩,迫使巴解轉移基地至突尼斯。以色列最後在1986年撤出了大部分在黎巴嫩的軍隊,邊界的緩衝地帶則一直被維持著,直到2000年以色列進行單方面的撤軍。

在1987年爆發的巴勒斯坦大起義引燃了佔領區域的一連串暴動。加沙的巴勒斯坦人怒火中燒,走上街頭,展開與以色列當局持續數年的對抗。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總部當時設在突尼斯,“哈馬斯”組織被猜度為幕後指揮者。在那次“起義”中,巴勒斯坦人創造出以落後“冷兵器”向以色列示威的鬥爭方式,即以青少年在街頭投擲石塊、自制燃燒瓶與現代武裝的軍警對抗;採用遊行、罷工、抵制美以貨物等和平方式,不與佔領當局合作。這次起義到1993年“奧斯陸協議”簽署之後才告一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