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特別報道:互學互鑑,成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格局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特別報道:互學互鑑,成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格局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明交流互鑑是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人類始終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發展。”在人類歷史進程中,深化對文明多樣性、平等性和包容性的認識,把握人類文明進步的客觀規律,順應各國人民互聯互通的共同願望,對於深化世界文明交流互鑑具有重要意義。

樹立平等、互鑑、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強調人類文明的多樣性,主張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深刻體現了中華文明的風格和智慧,也體現了當今中國開放、自信的大國氣度。本期特刊以“亞洲文明之光”為主題,解讀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論述,梳理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文明交流互鑑取得的巨大成就,挖掘歸納歷史上文明交流互鑑取得的經驗啟示,推薦展示學術界在文明交流互鑑研究中取得的豐碩成果,以此迎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召開。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多次論述了世界各國要加強真誠對話、互學互鑑、合作共贏,讓世界和世界各國人民都好的相關精神與要旨。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明確指出:“今天的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條件共同朝著和平與發展的目標邁進。中國主張各國人民同心協力,變壓力為動力,化危機為生機,以合作取代對抗,以共贏取代獨佔。什麼樣的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對世界好、對世界各國人民好,要由各國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說了算,不能由少數人說了算。”2014年3月27日,他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鑑的價值。”“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鑑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鑑的動力。”2019年4月26日,他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又強調了加強文明互學互鑑的重要性,他說,“我們要積極架設不同文明互學互鑑的橋樑,深入開展教育、科學、文化、體育、旅遊、衛生、考古等各領域人文合作,加強議會、政黨、民間組織往來,密切婦女、青年、殘疾人等群體交流,形成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格局。”

我體會,世界各國要加強真誠對話、互學互鑑、合作共贏,讓世界和世界各國人民都好的思想,既來源於馬克思主義和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孕育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翻身求解放的革命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同時也深深植根於五千多年來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要樹立正確的文明觀,建立“真誠對話、互學互鑑、合作共贏,讓世界和世界各國人民都好”的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需要做到以下五點。

承認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樣性

2018年6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合組織青島峰會上發表講話時提到:“我們要樹立平等、互鑑、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在浩瀚無比的宇宙,在我們這顆小小的星球上,有幸具備各種紛繁複雜之條件並誕生了萬物之靈——人類。在特定的地質、地理、種族、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條件下,又產生了各種文化和文明。世界上各種文化和文明,是各國人民以及不同民族世世代代、辛辛苦苦建立並傳承下來的,是全人類共有的不可多得的財富,我們都應該十分珍惜。

然而,在當今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樣性受到了嚴峻挑戰。20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後,出現了人類歷史上少有的美國“一國獨大”的格局。以這個“獨大”的強國為主導、以新科技革命相伴隨的經濟全球化,極大地推動著國際壟斷資本在全球的迅猛擴張,從而使越來越多的國家、民族、地區和人口被吸納到這個以“獨大”強國為中心的世界經濟體系中。當今世界實際進行著的經濟全球化決不僅僅是一個純粹的經濟過程,它同時又是一個通過經濟擴張推行霸權強國文化價值觀念和政治理念的過程。以國際壟斷資本為主導的經濟全球化,其本質是經濟上的單邊主義。與此相匹配,他們也在竭力推動其主導的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亦即政治上的單邊主義和文化上的單邊主義。文化單邊主義的突出代表就是所謂的“文明衝突論”和“歷史終結論”。“文明衝突論”為人類未來勾勒了一幅充滿衝突、爭鬥乃至戰爭的動盪不安的圖景。其潛在邏輯是:世界文化和文明多樣性所需要的和平共存的土壤並不存在,弱勢文化和文明只能接受被淘汰的命運。“歷史終結論”則說得更為直接: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樣性是一個完全不需要討論的問題,帝國即單邊主義的文化和文明已經一統天下,歷史到此終結。

提倡尊重和維護不同的文化和文明,不能迴避在這方面的不平等現狀。經濟全球化使各個國家、各個民族接觸並瞭解世界上不同的優秀文化,這對經濟全球化的健康發展無疑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但是,極少數西方強國大搞“文化霸權主義”,造成各個國家、各個民族與少數西方強國的文化交流存在嚴重失衡,嚴重侵蝕著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樣性。

以個別強國為主導的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在全球範圍內的擴張,必然且已經在全球範圍內產生並加劇這樣一個基本的經濟現象:富國、富人愈來愈富,窮國、窮人愈來愈窮,乃至部分發達國家和部分富人也開始變窮。這就使得窮國、窮人,甚至是部分發達國家和部分富人的經濟權益受到侵害,政治、文化等諸多權益也遭到漸進剝蝕。有作用力,就必然有反作用力;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也就越大。這既是一個最基本的物理現象和規律,又是一個最基本的社會現象和規律。就連歐洲的許多政治家和學者,也都對個別超級大國強行推行自己的文化和價值觀念極為不滿,法國、德國和加拿大等國輿論界就興起了抵制個別超級大國“文化入侵”的浪潮。前些年,聯合國以壓倒性多數票決通過由法國和加拿大倡議的《文化多樣性公約》,就是反作用於文化單邊主義的一個很好的例證。

尊重和維護各國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我們主張,各國和各國人民應該共同享受尊嚴。要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反對干涉別國內政,維護國際公平正義。”

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是一個國家文化、文明的核心和本質所在,是這個國家文化和文明形式所依附的本體和靈魂所繫。一種文化和文明一旦失去了作為其母體所繫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失去其適合本國國情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那麼,無論怎樣對其進行提倡甚至斥巨資去保護,這種文化和文明都會從根本上失去其蓬勃的生機與活力,在本質上成為人類歷史博物館中展示的標本,或者成為受資本邏輯支配的現代旅遊業、娛樂業的景點。因此,尊重和維護文明多樣性,必須尊重和維護基本經濟制度與發展道路的多樣性和政治的多極化,反對經濟上的單邊主義和政治上的單邊主義。

政治上的單邊主義無視世界各國曆史傳統、民族關係和社會環境的多樣性與複雜性,粗暴干涉別國內政,甚至為了自身利益任意發動戰爭。這是對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最大威脅,也是對文明多樣性的最大威脅。歷史發展證明,缺少經濟和政治多樣性,文化和文明多樣性就無法單獨存在。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樣性發展,最終要依賴於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多樣性發展。

堅持和維護不同文化和文明間的平等對話

2018年6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合組織青島峰會上發表講話時明確指出,“儘管文明衝突、文明優越等論調不時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樣性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鑑是各國人民共同願望。”“我們要樹立平等、互鑑、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和發展模式。世界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為共同構建幾千年的人類文明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承載文明的國家與民族有大有小,各種文明的發展有先有後,但決無優劣高下之別,都應獲得平等的尊重和人類共同的保護。堅持和維護不同文化和文明間平等對話的權利,不僅從根本上徹底否定了各種文化和文明間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觀點,而且也是維護世界和平發展的根本途徑之一。要加強不同文明的對話和交流,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慮和隔閡,使人類更加和睦,讓世界更加豐富多彩。

要真正做到平等對話,關鍵是強國、大國的態度。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以和為貴”“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友好相處、互助平等的精神,既是中國人民自古以來處理人際關係和民族關係的基本價值取向,同時也是中國人民處理國與國關係的基本原則。中國是舉世聞名的文明古國,對外交往源遠流長。兩千多年前,老子認為“大者宜為下”“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就是說大國尤其應謙下,如果大國像居於江河的下流那樣謙下、開闊、平和,天下就很容易交融、和諧,人類就容易和平相處。

能否善待他國,不僅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與文明的標尺,還是一個國家文化和文明能否長盛不衰的決定性條件之一。歷覽人類歷史文明的興衰更替,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種文明在興起之後,若對其他文化和文明平等相待,並積極學習借鑑,這種文化和文明往往會不斷得到發揚光大;若企圖侵蝕甚至用強力剷除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和文明,則必然會使自己的文化和文明異化,並逐步走向衰落直至最終毀滅。世界上任何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特性,都積澱在這些國家和民族的骨骼裡,奔騰在這些國家和民族的血液中。這些傳統和特性,並不是外來文化能夠隨意更改替代的。所有國家和民族,都應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不同特色和風格的文化、文明傳統。國際社會對於地區文化、少數民族文化中的優秀傳統文化應給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和支持。可以說,隨著全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全人類思想文化水平的極大提高,全球的生產方式、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最終會實現“大同”,但人類文化和文明的多元性將不會隨之消失。各國都應以開放和平等的精神,承認世界的多樣性,加強不同文化和文明間的對話與交流,以和平方式處理國際和地區爭端,促進國際關係民主化,協力構建各種文明兼收幷蓄的和諧世界。

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就是這樣對外友好相處的。互相之間即使有了不同的看法和爭端,往往首先採用平等協商的和平辦法去解決,“化干戈為玉帛”。中華民族不僅刻苦耐勞、酷愛自由,而且還追求和諧、崇尚和平,早在13世紀末,客居中國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就由衷地讚歎中華民族的和平主義精神。16世紀西方傳教士利瑪竇在其《十六世紀的中國》一書中感佩地指出:“在這個幾乎有無數人員的無限幅員的國家,而各種物產又極為豐富,雖然他們有裝備精良的陸軍和海軍,很容易征服鄰近的國家,他們的皇上和人民卻從未想過發動侵略戰爭。他們很滿足於自己已有的東西,沒有徵服的野心。”20世紀初,日本學者渡邊秀方也認為,世界諸民族中大概再沒有像中國人那樣渴求和平的了,他們很少對別的民族從事侵略的攻戰。

堅持各種不同文化、文明之間的相互學習和借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兼收幷蓄、攜手共進……這些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和有機組成。有人總誤認為中華民族歷來閉關鎖國,這種看法是不對的。孫中山先生早就指出:“開放主義,我中國古時已行之。”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總是以博大開放的胸襟採擷異域的文明之果,同時也把燦爛的中華文明傳播到世界各地。世界上不同文化和文明不僅需要各個國家與各個民族代代相傳,需要相互平等的交流,而且需要相互之間學習和借鑑,通過糅合產生自己新的文化和文明,從而為全人類的共同繁榮與發展提供和平的國際環境和智慧保證。

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間的相互學習和借鑑,是平等對話和交流的深化,不僅是對世界上其他文化、文明與傳統的鑑賞,更是對世界上其他文化和文明之精華的汲取。這就要求不同文化和文明都應具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和勇氣。同樣,任何一種文化與文明,都不應憑藉自己經濟、政治和科技的優勢,封鎖其他人類文明精華的傳播。相互借鑑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長補短而不是定於一尊,這是推動各國根據本國國情實現世界不同文化和文明振興、發展的重要途徑。迄今為止,沒有一種文明是在完全封閉的環境中發展起來的,文明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就是一個與其他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的過程。

可以想象,如果沒有東方四大發明的傳播,近代西方文明賴以自豪的地理大發現和工業化進程將根本無從說起;資本主義文明沒有過去奴隸制文明及封建制文明的傳承和積累,同樣只能是空中樓閣;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在制度、文化方面所取得的進步,也有不少是在與社會主義文明的競爭、學習、借鑑中得來的。當然,新中國成立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樣是學習借鑑世界各種優秀文明的結果。在高新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更不能夜郎自大、閉關鎖國,否則必然落後甚至捱打。但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結合各自國家和民族的特點,堅持趨利避害的原則,有所取捨,絕不能照抄照搬,否則最終同樣會從根本上危及自己的生存。

堅持對本土文化和文明自尊、自愛、自信、自立,做到固本守源

所有國家和民族,尤其是處於弱勢的國家和人民,必須首先對本國的文化和文明做到自尊、自愛、自信、自立,應首先維護和弘揚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和文明。

文化和文明,有著十分豐富而深刻的內涵。決不能僅僅把科技和物質發展水平作為衡量文化“先進”與“落後”的標尺。否則,便可能把西方個別超級大國所特意構建的意識形態作為普世的文化和文明去頂禮膜拜,也會把西方個別超級大國向全世界推行的文化擴張視作是向“未開化”國家和民族傳播“文明”。其實,當今西方世界那些所謂的普世文明,說到底,是西方霸權主義國家對全世界實施文化侵蝕和統治的工具,並確實已轉化成為發展中國家一些政界和文化界代表人物的思維定勢。這種觀念的侵蝕,讓發展中國家的一些人產生一種“文化自卑感”,有意無意地對西方中心文化如痴如醉,而對本土文化卻是苛求甚至鄙視有加。

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我們中國人應該倍加珍惜我國科學的、民族的、大眾的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生生不息。中華民族歷來奉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哲學理念,平等對待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十分注重學習借鑑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與文明。中華民族悠悠五千年的文化和文明波瀾壯闊,也曾跌宕起伏,但始終得以傳承並正在展現新的風采。這也是我們為尊重和維護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和文明多樣性所作出的獨特貢獻。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