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樓:一張漁網織就村民致富路

“扶貧車間真是好,就業不用遠方跑,在家工作錢不少,還能照顧老和小”,在安仁縣牌樓鄉流傳的這首打油詩,描繪的就是“外地媳婦”羅躍雲和她的漁網“娘子軍”。自2018年以來, 羅躍雲和她的合夥人鄧鐵斌在牌樓鄉創辦仁真玩具廠,授人以漁,帶領一批平均年齡超過55歲的農村婦女,在家門口織“網”致富。

牌樓:一張漁網織就村民致富路


今年47歲的羅躍雲是邵陽市人,年輕時候南下務工,經過多年的打拼,在深圳先後創辦了鐘錶、新能源等實業公司。在事業幹得紅紅火火時,羅躍雲念著農村裡處於“無奈、無聊、無助”狀態的留守婦女們,便決定在農村投資搞漁網來料加工項目,帶領她們共同創業。

牌樓:一張漁網織就村民致富路


【羅躍雲說:有一個深深的體會,那就是我在深圳工作,我的小孩、我的父母在老家,我們這種親情的分離,給我的這個心靈上面留下了一種陰影,經過自己的努力,把漁網這個手工活產品,帶到了安仁縣牌樓鄉這邊來,落地啦,然後實施下來啦,對我來講,也是完成了自己一個理想,一個夢想一樣。】

牌樓:一張漁網織就村民致富路


我們見到羅躍雲時,她正在牌樓鄉團結村自己辦的扶貧車間加工廠指導村民生產作業。室內堆放著滿滿的漁網加工材料,村民們正在有條不紊地剪料、穿線、縫邊、吊須、織漁網,作業板上,一雙雙巧手在網框和網線之間穿來引去,快速地飛舞著,不一會兒,細密緊實的漁網就在她們手裡漸漸成形。

牌樓:一張漁網織就村民致富路


【羅躍雲:漁網這個居家式的工作模式,在農村裡來講的話,是非常理想的,因為它不受場地限制,不受時間限制,它純手工的,基本上農村裡面的老人啊、婦女啊,她們會針線活的,都會做我們漁網這個簡單的工作。】

牌樓:一張漁網織就村民致富路


【羅躍雲的合夥人 鄧鐵斌:晴天、下雨天,各個時段都可以做,而且不像別的產品,今天幾天要交貨,那樣幾天要交貨啊,就是因為我們的供貨量、供貨渠道非常多。】

漁網加工易懂、易學、易上手,按件計酬,一副老花鏡,一張椅子,一個凳子,一根縫針,便構成了她們的工作場景,對於年過50歲的農村婦女們能在家門口輕鬆就業,這些以前她們想都不敢想,如今,她們的生活因“網”而改變。

牌樓:一張漁網織就村民致富路


【安仁縣牌樓鄉團結村村民 謝愛娥:這份工作好,啥時候都可以做,有了空就可以坐在上面做,這個錢也可以慢慢地積累,(現在)我有錢存啦。】

牌樓:一張漁網織就村民致富路


【安仁縣牌樓鄉團結村村民 張頭招:開始我不曉得做,後來越做越癮大,越想每月做得越多,總是想著,連晚上做夢都夢到做這個事,我到煙土裡做事,領了3000多個,晚上做一點,白天做一點,早就做起完成了,這份工作最好啦,讓我們這些人做起有了零用錢。】

牌樓:一張漁網織就村民致富路


在牌樓鄉團結村,像謝愛娥、張頭招這樣做漁網來料加工的老齡婦女比比皆是。目前,全村已有100多戶加入了創業大軍。除了在加工點正常“上班”,對一些走不出、走不開、走不遠的留守婦女,羅躍雲則採取加工點送料到家、免費培訓技術到戶、上門取件的方式,讓她們在家裡編織漁網脫貧致富。今年53歲的劉紫香是牌樓鄉團結村貧困戶,丈夫周牛即前幾年患有腦血栓,基本上不能從事重體力活,劉紫香便成了家裡的頂樑柱,一邊照顧丈夫,一邊利用空閒時間做些“捻網”、“捉網”的活,一天也能掙幾十塊錢。

牌樓:一張漁網織就村民致富路


【安仁縣牌樓鄉團結村貧困戶 劉紫香:在家裡走不出來,做這個事還是可以,如果不幹農活的話,可以做到700-800元錢一個月,但是我們乾點農活,也可以做到500-600元錢一個月。】

存糧千鬥,不如一技在手。在安仁縣牌樓鄉有不少像劉紫香一樣的貧困戶,她們因身體、家庭、年齡等原因不能外出打工,而編織漁網給了這些低收入人群“用武之地”,讓她們因地制宜增加收入。兼顧老人和孩子,每月照樣領“工資”,剪一片4分錢,縫一條邊8分錢,吊須一個4分錢,每道工序勞動強度都不大,技術含量低,村民可以無障礙地參與進來,逐漸地形成了集聚效應,也吸引了一批 “網紅織女”和原來長年在外打工的村民回鄉就業。

牌樓:一張漁網織就村民致富路


【安仁縣牌樓鄉團結村村民 王亮:我在家裡專門帶小孩,沒有幹別的(事),然後可以增加一點收入,一個月收入還行吧,基本上生活費可以(保證)。】

牌樓:一張漁網織就村民致富路


【安仁縣牌樓鄉月池村村民 陳清芝:一天剪了1500多個,就有60-70元錢啦,還可以了,一個月下來,也有1700-1800元錢。】

隨著漁網訂單日益增多,羅躍雲每天像一隻梭子不停地來往各個漁網編織扶貧點之間,忙於交貨、驗貨、付款、送料。

牌樓:一張漁網織就村民致富路


【羅躍雲:剛開始的時候,也遇到很多的困難,就是包括有一些老百姓,也不是很理解,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推廣,現在加入我們這個居家式領貨的人群,也越來越多,他們的收入也一個月比一個月多,看到她們領到工資的那張臉上那種笑容,覺得給老百姓帶來一份收益,然後有一種欣慰感,高興。】

牌樓:一張漁網織就村民致富路


一張小漁網,織出致富路。農村裡的富民產業並不一定要求“高大上”,只要能根植於民間,吸引廣泛的人群參與,實實在在給農民帶來增收,就是合適的產業。今年,羅躍雲和她的合夥人對漁網來料加工項目有了新規劃:漁網技術已輔射到牌樓鄉12個村,每個村計劃需求50個工人,共安排600人就業,每人平均月工資1500元左右,將年產漁網58萬條,年創產值在3000萬元以上。

牌樓:一張漁網織就村民致富路

編輯:李若浠 監審:譚如斌 吳湘 陽立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