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山西王“閻老西”統治下的山西汾陽


1930年美國《時代》週刊專門刊文描述閻錫山,“閻實際上聳立在一個獨立王國之中——處於各軍閥的包圍之中。儘管目前晉西南地區還存在糧食短缺,但閻為1100萬人帶來了繁榮,在中國,他們最富裕,因而使他顯得出類拔萃。”

閻錫山,字百川、伯川, 號龍池,山西五臺縣河邊村人,清末民國時期重要政治、軍事人物,晉系軍閥的首領。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畢業生,清朝陸軍步兵科舉人、協軍校,中國同盟會會員。

閻錫山在山西三十多年,一直搞保境安民,儘量不參與軍閥混戰,為山西重工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至民國十三年,閻錫山多次拒絕參加軍閥混戰,使山西維持了數年的和平與安定。

對內,閻錫山以興利除弊為施政大要,推行“六政三事”,積極發揮民眾作用的“用民政治”,提倡發展民德、民智和民財。

在閻錫山的管理下,山西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的局面,河南、山東、河北等鄰省的災民大量湧入山西,尋求安居樂業之所。山西曾獲得了“模範省”的稱號。

閻錫山發表“六政宣言”,成立“六政考核處”,推行水利、蠶桑、植樹與禁菸、天足、剪髮,後來又增加種棉、造林、畜牧,合稱“六政三事”。

民國二十二年8月1日,他正式創辦了對山西現代工業發展影響深遠的西北實業公司,並出任總理, [9-10] 以實現其親自制定的《山西省政十年建設計劃》。 1949年4月逃離山西,後赴臺灣,1960年病逝於臺北,終年77歲,葬於七星區陽明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