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戈壁灘,浩瀚沙漠邊緣,漫漫黃沙掩埋了一座恢宏的千年古城


這座石碑上銘刻著大同城遺址。茫茫戈壁灘上,浩瀚的沙海邊緣,藍天白雲下矗立著千年古城的斷壁殘垣。

這座石碑上銘刻著居延遺址——K789城。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曾經居延遺址如同古絲綢路上的羅布泊和樓蘭古國一樣文明遐邇。

如今的“大居延”,以古樸自然、風光獨特、富有神秘色彩為特色,迎來新的一輪探古尋緣熱潮。

眾多的文化遺蹟等待你的探索。居延遺址位於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和甘肅省金塔縣境內,南北長約260公里,東西平均寬約60公里,主要包括漢代居延邊塞所屬的烽燧、亭、障和天田、塞牆等長城遺址和居延縣城、居延都尉府、肩水都尉府、黑水城、屯田遺址、墓葬等遺址,共發現烽燧172座、城障18座。

這些古城是居延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中發揮了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1930年,中瑞聯合西北科學考察團在額濟納河流域作第一次考古調查時發現了該城址,並對障址進行了記錄和測繪,編號為K789城址。


居延K789遺址,蒙語稱“阿哥塔音哈沙”,意為圈養馬的地方,馬圈城遺址的名字由此而來。唐代在這裡設置同城守捉,天寶初年升為寧寇軍,因此又名大同城。

居延遺址開發始於漢代軍屯制度,歷經2000年而延續至今;

居延大遺址包括了地表的城障、烽燧,地下遺址以及出土文物。放眼全國,在遺址的豐富性上也難有其匹。

居延遺址地處沙漠戈壁地區,風沙的侵蝕破壞很厲害,加強保護刻不容緩

軍事設施為什麼出現在大漠之中?額濟納旗雖然位於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西以北,但額濟納河的灌溉水源,是居延以及後來歷代政權在此沿革的生命之源,也決定了居延地區既是東西交通要道,也是軍事防禦之所。

無論是居延遺址的保護,還是額濟納旗的經濟發展,都要維護水資源的可持續。

位於額濟納旗達來呼布鎮吉日格朗圖嘎查東南的荒漠沙丘中。

城址平面基本呈方形,東牆137米、南牆129米、西牆123米、北牆129米,面積16770平方米。。

四角設有角臺,城址內外散落大量的石磨盤碎塊、灰陶片、漢磚和少量的鐵渣和銅片。

而今,從漢代遺留下來的古城遺址、亭燧障塞、烽燧關隘、阡陌河渠和簡牘遺物等豐富而珍貴的資源,構成“大居延”文化的內涵。

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