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熊貓“乖乖”交朋友

大熊貓,既呆萌可愛又獨特而神秘,它是萌翻全世界的寵兒,也是行走於高山竹林間的“黑白精靈”。圍繞大熊貓創作的文學作品可謂層出不窮,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本《守望大熊貓》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大熊貓科考紀實著作。這是一部秦嶺野生大熊貓在野外的“生命交響曲”,書中充滿了對秦嶺野生大熊貓行為和生態的有趣描述。

與大熊貓“乖乖”交朋友

《守望大熊貓》作者:雍嚴格,龐暘出版社: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時間:2015

《守望大熊貓》這部科普著作是大熊貓研究專家、科普作家、科普編輯合作的結晶,內容包括秦嶺大山中的守望、一生與大熊貓結緣、秦嶺紀行三部分。第一部分由科普作家龐暘通過採訪長期在秦嶺進行大熊貓科學考察的專家學者、保護區工作人員及參考其他有關資料整理而成;第二部分主要是大熊貓研究專家雍嚴格撰寫的有關大熊貓科考的紀實文字,也包括一部分龐暘整理的雍嚴格自述;第三部分則為龐暘等2015年赴秦嶺考察大熊貓生境的見聞等。

雍嚴格,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級工程師、大熊貓研究中心主任。在職研究生學歷,著名的大熊貓研究專家。

與大熊貓“乖乖”交朋友

△母子情深(這是雍嚴格拍攝一張非常經典的照片。攝於2003年9月22日三官廟保護站轄區的火地壩陽坡海拔1900米處,當時作者正巧趕上一隻雌性熊貓帶著她大約兩個月大的幼崽走出洞穴到竹林中曬太陽。)

精彩書摘

與大熊貓“乖乖”交朋友

大熊貓,這種古老而珍稀、為全世界所關注的動物,它們的獨特和神秘、豐富而多彩的行為特徵,稟性溫和且易自我滿足的生活習性,隨著我與大熊貓交往的時間延伸,與它距離的不斷接近,它們的每一個微小行為常常使我感動不已,它們的形象時時衝擊著我的生活,同時也影響了我的一生。讓我們一起深入到秦嶺深處的大熊貓故鄉——佛坪自然保護區,走近大熊貓“乖乖”,看看大熊貓在自然中的真實生活吧!

初會“乖乖”

1981年5月的一個早晨,我們沿著古家灣的小橋向竹林深處穿行。這時在距離我們10多米的溪流邊,一隻肥胖的成年大熊貓,正伏在一塊佈滿苔蘚的石板上,時而低頭在溪中飲水,時而抬頭向四周觀望。多少天來,我們都是頂著朝霞,又披著星光穿行在綠色的竹海之中,尋找著隱居在竹林深處的“隱士”——大熊貓,一次次見到的只是它們剝掉的筍殼和留下的殘樁,偶爾見到一隻大熊貓,也都是一見面便扭頭離去。多少次,我們都是抱著美好的願望出巡,又帶著惆悵的心情回到營地。今天,我們則慢慢地向它靠近,但還是被它聽見了腳下發出的響聲。它向我們張望了一下,便起身向竹叢中走去,直到坡跟的一處岩石前停下。只見它用嘴銜住一株粗大的竹筍,向下一按,便伸出左前肢接住,席地而臥,雙肢握著竹筍,像人吃甘蔗一樣剝皮食瓤,一根接著一根地進食。在我們試圖把15米多的距離再縮短一點的時候,它馬上停止取食,起身向前移動。我們停下它亦停下,15米的距離相持了三個小時,後來我們學著它的樣子,腳手並用在地上爬行,掰掉竹筍,剝掉筍殼,讓口中發出“吧唧、吧唧”的咀嚼聲,距離又縮短了三米。初次相遇,它不像其他熊貓那樣逃之夭夭,而是和我們總保持著不即不離的距離,它就是我們命名的“乖乖”。

友誼的建立

我們和“乖乖”經過三天的相處,長達兩公里的伴行中,彼此距離終於縮短到三米,而它懼怕人的心理也隨之緩和,吃飽後便在樹下或巖洞內安然地仰臥休息。我們見它在取食或休息時,常用後肢搔癢,或是低頭咬啃後肢和腹部的皮毛。我們為幫助它解除一點痛苦,就用竹枝為它搔癢,掃掉它身上喝滿鮮血的血蜱,它卻表現得安然自得,我們便逐漸靠近它,用手直接為它搔癢,這樣我們才有機會認出了“乖乖”是一隻雄性的成年大熊貓,從牙齒的磨損程度看,它有13歲左右。“乖乖”在活動或休息時,反應最敏感的是周圍的響聲。每當人們偶爾踩斷一根枯枝或發出別的響聲,它都要向聲響處張望,這可能是大熊貓在自然界中長期形成的一種條件反射,以便及時發現天敵或同類。這也是大熊貓初與人接觸時,對人反感的原因之一,這提醒我們以後要倍加註意。每當夏初氣溫升高時,“乖乖”總喜歡到竹林中偏巖下休息,巖洞在樹蔭遮蔽下比其他地方涼爽,特別是它黑白相間的毛色往往與岩石渾然一體,跟蹤時要不是尋著足跡到它的面前,還真是不易發現,有一次我竟在它的面前往返三次,都未看見,當我正在奇怪足跡消失的原因時,它的鼾聲才把我的視線引到岩石邊。一個星期後,我們又在河東側名叫花椒園的竹林中見面,它見到我們只抬頭望了望,又躺下睡覺,只是每隔一刻鐘左右,挪挪它的臀部,拉出兩三團中間大兩頭尖的糞便。似乎我們是早已相識的朋友,彼此都很隨便,直到兩小時後,它才從夢中醒來,抬頭嗅了一下前面,拿起我們早已為它準備的竹筍,毫不客氣地香甜地吃起來。30多斤竹筍竟在不到兩小時內吃完,還不斷地從人們手中接過竹筍,有時還將一隻前爪搭在人的膝蓋上,時而在人們的逗引下,竟像小孩一般站起來,後肢著地,前肢扶著人的雙肩要人們手中的食物。就這樣通過人工餵食,雙方的恐懼心理逐漸消除,建立起了初步的友誼。

與大熊貓“乖乖”交朋友

△雍嚴格與大熊貓

“乖乖”的取食

每年春末夏初,“乖乖”常在海拔1300米到1600米之間活動,在河兩側竹林中選食巴山木竹竹筍。我們在5月作過統計,它自由覓食每天可以淨食43公斤去殼的竹筍筍肉,在人工餵食的情況下,最大日食量可達76公斤,秋冬季節取食竹葉一晝夜可達25~30公斤。在人工餵食中,除了竹筍外,“乖乖”更喜歡糖類食物。當人們把牛奶糖放入它的口內,它則嚼食不止,連流在胸前的涎水也舔得乾乾淨淨。每次人們把糖喂完或是控制喂糖量時,它仍在人們身上嗅聞不止,甚至伸出前肢在人們裝糖的衣袋上抓摸。“乖乖”初次接受一種新食物,總是由氣味的引誘,達到對形狀的接受。當我們將整個的蘋果遞到它的面前,開始只是嗅聞,反覆幾次,總下不了決心。直到我們用刀切開,它用舌頭舔舔,嚐到了甜味,便連續取食,以後見到蘋果便整個地抓去取食。我們在餵它雞蛋、土豆、豬肉時,只有調上白糖,它才肯接受。在這之前,我們曾將野羊肉餵給它,它嗅聞後,表現恐懼,如同怕蛇的人見到了蛇一樣,嚇得噴著粗氣逃向一邊。為了讓“乖乖”吃到水果罐頭和稀飯等流汁食物,我們將食物裝在搪瓷碗中,它由臥地舔食,很快學會用雙肢捧碗,其姿態非常優美。在人工餵食中,“乖乖”能準確地識別有蟲和變質的竹筍,識別過程全靠嗅聞。“乖乖”在冬季取食巴山木竹竹莖時,總是伸出前肢靠力感從竹叢中挑選一年生的嫩竹,它抓住一株竹子的杆莖,輕輕一搖,便以竹子頂部竹葉的多少的動感加以判斷,被選中的都是竹葉少而動感小的嫩竹。嫩竹莖皮薄,內含木質素和纖維素較老竹嫩軟,適口性強。它在取竹葉時,先用右前肢抓住竹梢,再用門齒從葉柄部咬斷,銜在右邊嘴角,等到有10~20片竹葉時,便用前肢握住,將竹葉捲成筒狀,像人吃餡餅一樣逐段嚼食,當竹葉上有積雪時,它在未捲筒前,先用前肢將霜雪拍掉後才吃。

有趣的行為

嚴冬季節的三官廟,滿山遍嶺披掛著白色。在灰窖彎溝口的一棵大松樹下,“乖乖”從臥穴中站起來,看見我們來到了它的面前,它還沒有忘記等待我們給它喂好吃的東西,迎著我們走來。我們只餵給它幾塊水果糖,沒有送給它更多的東西,目的是讓它自然地活動,以便取得一些科學的數據。我們跟隨它在雪地中爬來爬去,冰雪將我們的衣褲鞋襪凍結在一起;夜間零下7攝氏度的嚴寒,使我們周身發麻,只好趁它去溝邊取食之機,扒下一把樺樹皮燃了篝火禦寒。紅紅的火苗在夜空中閃爍,這時“乖乖”見到後竟向火堆靠攏,坐在火堆旁的竹叢邊連續取食。這與當地老鄉告訴我們,熊貓曾在大雪天到他們的家中烤火取暖的傳說相似。也許是它喜歡在火光照射下取食更加方便,因為在這之前,我們一直為它照著手電。我們同“乖乖”在林海雪原中連續相處48小時。它每晝夜的活動時間佔2/3,休息時間佔1/3,它的活動不受季節的限制,也不受白天和黑夜的限制。為了方便在野外認識“乖乖”,我們拿來了紅色顏料,給它標記,它卻從我們手中奪走顏料桶,自己把顏料倒在頭上和身上,白色的外衣立即變成了大紅襖。但時間不久,化學顏料全部消失,全身皮毛如同用水洗過,顯得更加黑白鮮亮。

為了建立聯絡信號,我們又拿來牛鈴,在它面前搖動,準備在其適應後,給它戴上牛鈴。當它聽到鈴聲後,竟又奪過牛鈴自己搖了起來,逗得人們捧腹大笑。我們為它在耳朵上戴上了一個標記,這為我們以後的多次交往增添了方便。我們同“乖乖”在一起,時常打開收音機,每當收音機中傳出悅耳的音樂和歌聲時,它便停止取食,依坡坐臥靜聽,有時便慢慢入睡,進入夢鄉。“乖乖”平時很少同其他熊貓待在一起,只有在每年的二三月份,經常地在它的活動路線上的楊樹或櫟類樹上塗抹肛周腺,以便與雌性大熊貓取得聯繫。1983年2月中旬,它在灰窖彎同我們分別,直到一個月後我們又在這裡見面,當時它表現得非常疲勞,身體也比以前消瘦,嘴角和背部有好幾塊傷疤,有的尚未癒合。顯然它是剛參加完一年一度的選美集會後才回到這裡,直到半月後它才恢復精神。

……

——摘自《守望大熊貓》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