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遊戲總拿“世界末日”當背景?是活著不好嗎


為什麼遊戲總拿“世界末日”當背景?是活著不好嗎

引言


砰!砰砰砰——

屏幕前,萬物蕭條,世界破敗。而你,正手握一把口徑10mm的手槍,穿著一身毫無防護力可言的藍色緊身衣,遊蕩在這核戰過後的廢土之上。

為什麼遊戲總拿“世界末日”當背景?是活著不好嗎

● 遊戲《輻射4》中,玩家所面臨的的末日世界


輻射變異後的蟑螂,有你大腿粗;牛沒了皮囊,長出了兩個腦袋;恐怖的是從地底鑽出的死爪,出其不意抓住你的把柄……這個怪物就像是朝恐龍方向進化的蜥蜴一般,利爪能輕易撕碎你——但這些都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表面和你客氣,實則背後翻臉捅刀的廢土人。而當他把利刃送進你的背後,扶著你,看著你嚥下最後一口氣的時候,他會笑著說:

“歡迎你來到廢土。”

為什麼遊戲總拿“世界末日”當背景?是活著不好嗎

末日下的人性


承認吧,遊戲世界對“世界末日”有一股執念。

開頭那段,恐怕是經典末日生存系列遊戲《輻射》玩家的日常。除此之外,末日類的遊戲實在太多了:《地鐵》系列、《最後生還者》系列、《廢土》系列……加上另成派別的殭屍類遊戲,這些沒有法制的混亂之地,成為了玩家們最大的遊樂場。

末日的世界,是一個極其適合暴力的世界。在世界末日來臨之際,整個世界將毫無法律、毫無制度可言——只有生存才是第一要務。為了活著,任何搶佔資源的異類,都有可能成為玩家的槍下游魂。沒辦法,世界末日來了,我必須保證自己生存下去,才有其他的可能性。

為什麼遊戲總拿“世界末日”當背景?是活著不好嗎

● 末日中,解決問題的最快方式恐怕就是暴力


這個被毀滅的世界,是現實與幻想的極佳交叉點。

玩家掌握著行動的權利:你想讓這個劫後重生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就要履行怎樣的選擇。實際上,遊戲的重點已經偏移到了玩家的“選擇”之上。例如遊戲《輻射3》中,玩家可以選擇引爆定居點旁的一枚舊核彈;當然,也可以解除威脅;每個選擇都有對應的後果。

這樣,種種存在於空想中的道德困境就得到了實踐。當你自己留下來用於生存的繃帶、消毒劑都有限時,拯救路邊一個奄奄一息的人還值得嗎?這樣,一款遊戲將不僅僅侷限於體驗暴力,它同時也成為了優秀故事的承載體。

為什麼遊戲總拿“世界末日”當背景?是活著不好嗎

● 遊戲《輻射3》中,玩家可引爆舊核彈


而“末日”這兩個字的劇本,一直根植於西方人的文化之中。

《聖經·新約·啟示錄》中就有對世界末日的描述:在這場浩劫中,瘟疫、戰爭、饑荒和死亡接踵而來。地震讓整個世界的山嶺、海島都被挪移。同時,“日頭變黑像毛布,滿月變紅像血”,天上落下“燒著的大星”,將水變苦。這就死了許多人。

當然,末日的來臨是因為我們人類罪行多端。諸如偷竊、搶劫、姦淫、不遵從教義……種種惡事,讓我們同撒旦為伍。因此,人類贖罪的方式,就是經歷一場巨大的災難。


為什麼遊戲總拿“世界末日”當背景?是活著不好嗎

● 末日預言的場景


末日後,一個新的世界將會誕生。新的天、地出現,折磨、死亡不再。這裡有生命之水,灌溉著生命之樹,樹葉則可醫治萬民。至此,一個新的理想國出現了。這也是我們在末日類遊戲中,常常觀察到的一種模式。

例如在《輻射4》中,開頭的主角在核戰前的美國,過著“美國夢”一樣的日子。但隨著核戰來臨,美國政府和大公司聯手將核戰避難所變成了慘無人道的人體實驗地。玩家被冰凍了兩百年醒來後,面對的是一個百廢待興的廢土。而這裡,正等待一個“救世主”一樣的人物,引領他們走向一個新的未來。

為什麼遊戲總拿“世界末日”當背景?是活著不好嗎

● 遊戲《輻射4》的開頭,主角生活在一個平靜的“美國夢”中


此模式中,末日前的世界必然隱藏著大量的罪惡,這和《啟示錄》中災難來臨的原因一致——我們人類需要通過一場毀滅性的災難,洗刷自己的罪惡。

而這些罪惡的背後往往是骯髒的資本家代表——大型跨國企業,另外就是以美國政府為代表的政府機器。通常,末日的來臨是雙方里應外合所導致的人禍。

為什麼遊戲總拿“世界末日”當背景?是活著不好嗎

● 扭曲的人心往往是誕生類似《生化危機》系列中的怪物的原因

在《生化危機》系列中,製造、傳播殭屍病毒的是保護傘公司,疫情爆發後對整個世界隱瞞的是美國政府。二者聯起手來,殭屍疫情這才徹底一發不可收拾。

所以我們不難發現,玩家面對的最終boss,往往都是慾望扭曲後的變異人類。因為在末日中,扭曲的人心最為可怕。

為什麼遊戲總拿“世界末日”當背景?是活著不好嗎

“末日”源於人類的焦慮


現代人最擔心什麼?

擔心個人得不到足夠的物質保障、大公司層出不窮的監視醜聞、政府舉措不當帶來的紕漏……當我們把對現實社會的問題假想到頂峰之時,一個幻想中的世界末日就將來臨。

換句話說,虛擬世界中的任何末日,都源於人類的焦慮。

為什麼遊戲總拿“世界末日”當背景?是活著不好嗎

● 《輻射76》真人版宣傳片場景

《輻射》系列則選擇創造另一個時間線中的假想核戰世界。很多人可能會好奇,為什麼《輻射》系列的畫風如此貼近於50、60年代的美國呢?這是因為《輻射》系列的靈感,來源自於美蘇的冷戰時期。

在冷戰時期,美蘇兩極對峙,整個世界都因核戰爭繃緊了敏感的神經。 古巴導彈危機真真切切把核戰爭的可能性,推到了美國人的家門口。對美國人而言,如此緊張的形勢,讓每個人都在擔憂世界末日是否會因核戰而來臨。

為什麼遊戲總拿“世界末日”當背景?是活著不好嗎

● 上世紀50年代美國政府為核彈演習所繪的海報


但核戰只是其中一個讓人焦慮的因素,導致《輻射》遊戲中那場核戰發生的根本原因,卻是另一個讓現代人相當熟悉的危機:能源危機。

遊戲中,為了爭奪剩餘的能源儲備,歐洲與中東之間起了衝突,聯合國解散,美國吞併了加拿大。好巧不巧,如今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不再是蘇聯,而是中國——再次證明,遊戲中的末日設定跟現實中的競爭是互相映射的,它源於我們最深的焦慮。


為什麼遊戲總拿“世界末日”當背景?是活著不好嗎

● 遊戲《輻射4》系列中,被困美國境內、核潛水艇中的中國軍人趙艦長


除了國家之間的資源搶奪和國力競爭,如今我們人類現在面臨的最大危機,恐怕是氣候問題了。

這一危機雖然不像沙漏一般能準確預計到人類的滅亡,但卻一步一步影響著人類的生存環境。像乾旱、洪澇、颶風、海平面上升等等,都是我們人類命運共同體將要面對的自然問題。

為什麼遊戲總拿“世界末日”當背景?是活著不好嗎

● 遊戲《輻射4》中的“真實風暴”場景

由此我們可以大膽預測,將來的末日類遊戲亦將以氣候變化為主題。玩家面對的或許是各種各樣的自然災難:火山爆發、颶風、極寒天氣……他們不僅要在極端的環境下生存,還要應付心懷鬼胎的異類。

遊戲中的末日反映著現實焦慮的同時,也時時刻刻提醒著人們:如果人類不及早“亡羊補牢”,竭盡所能地拯救危機,那這片土地將無法再適合人類生存。


後記


俗話說:“患難見真情。”

在末日的廢墟中仍存留的一點人性,毫無疑問那是人類最高貴的品質。

時代在變化,幻想中的末日也在變化。希望唯一不會變的是,我們都保留對人性的信心。因為到世界末日時,這將是每個異化的新世界中唯一綻放的一朵小花。



為什麼遊戲總拿“世界末日”當背景?是活著不好嗎


為什麼遊戲總拿“世界末日”當背景?是活著不好嗎


內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為什麼遊戲總拿“世界末日”當背景?是活著不好嗎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