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為什麼不收回聖皮埃爾與密克隆?

加勒比株式會社社長


加拿大原本就是殖民地起家,雖說聖皮埃爾和密克隆就在其眼皮子底下,可其從未擁有過這裡,自然也遑論收回的問題。

更何況,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只不過是彈丸之地,對於加拿大來說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價值。反而對法國來說,聖皮埃爾和密克隆卻已經是其在北美洲僅存的海外領地。


在加拿大東部紐芬蘭主島紐芬蘭島海岸線南部25公里處,有一片很不起眼的列島——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這裡是法國的海外領地,總面積僅有242平方公里,與總面積超過11萬平方公里的紐芬蘭島相比,聖皮埃爾和密克隆在地圖上都很難看得清楚。

最早在16世紀初,葡萄牙人最早發現了這裡,但當時的葡萄牙人並沒有瞧得上這片荒蠻的小島群。十多年後,為法國開拓北美的航海家雅克·卡帝耶將這裡命名為“聖皮埃爾和密克隆”,而後也是法國人在這裡興建了最早的定居點。此後兩百多年裡,在北美洲針鋒相對的英國與法國也是輪流擁有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直到1914年《巴黎和約》簽訂後,聖皮埃爾和密克隆正式成為法國的領地。


加拿大原本就是英國與法國在北美洲的殖民地合併而誕生的新國度,法國擁有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的歷史比加拿大建立的歷史還要久遠很多很多。雖然如今的加拿大屬於英聯邦,可16世紀時,最早開拓加拿大並且在此建立殖民地的是法蘭西而非英國。

英國崛起以後,在北美與法國進行爭奪博弈,雖互有勝負交替,聖皮埃爾和密克隆也是在英國與法國手中交替,與加拿大並沒有關係。雖然1867年加拿大就成為了大英帝國最早的自治領,然而直到1982年,加拿大才真正脫離英國建立了聯邦,跟法國擁有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的歷史根本沒法比。


聖皮埃爾和密克隆人口還不足1萬,幾乎都是法國移民後裔。由於當地地狹人少,各種自然資源又非常匱乏,所以經濟發展也相當落後,需要法國本土大量的經濟補貼。這裡不僅貼近加拿大,更加也在美國的眼皮子底下,法國作為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的主人卻也並沒有在島上駐軍,即便這裡地處五大湖—聖勞倫斯河口的交通要衝,卻也無法發揮其價值。

聖皮埃爾和密克隆並沒有什麼誘人的價值,相反如果加拿大因此跟法國齟齬,還可能弄巧成拙。要知道加拿大東部原本屬於法國殖民地,至今魁北克等地仍舊是加拿大的心腹之患。若是加拿大為了聖皮埃爾和密克隆而得罪了法國,恐怕魁北克等親近法國的法蘭西文化地域會給加拿大造成更大的麻煩。


澹奕


加拿大並沒有獲得過聖皮埃爾和密克隆,所以也並不存在收回。

北美大陸上從北至南依次是加拿大、美國和墨西哥,因為國家比較單一,所以地理關係一目瞭然。乍看之下加拿大隻有美國一個陸上鄰國,雖然東北方向隔羅伯遜海峽與格陵蘭島相望,正北方向越過北極便是俄羅斯,但畢竟與俄、丹兩國沒有陸地邊界。

那麼加拿大就只與美國接壤嗎?如果真這麼說,法國可就不幹了,不信拿個放大鏡往加拿大地圖的東南角看一看。

在紐芬蘭島南部有一排非常小的字,寫著“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法)”,標註寫的很清楚,這是法蘭西共和國的領土。但即便這個群島歸法國所有,何以見得兩國有陸地接觸?這個答案恐怕要調用高清衛星才能在地圖上呈現了,原來這片群島與紐芬蘭島之間的分界線從二者之間穿過,其中有一段剛好將某個不知名的小島一分為二。根據國際規定兩國各佔一半,那麼這段分界線就成為加拿大和法國的陸地邊界了。

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總共由八個小島組成,面積242平方千米,人口只有六千左右,但卻是法國的一個海外省。因為群島本身面積不大,處於分界線上的島嶼更是連個正式的名字都沒有。該無名小島只有一百多米長,界線從北向南延伸20米後折向東南,之後離開陸地進入海洋。而這段陸上距離有多長呢?不過50米,短到誰也沒有把對方正兒八經地當成鄰國。

至於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的歷史則要追溯至三百年前。新大陸剛剛被發現不久,歐洲殖民者便蜂擁而至,法國在加拿大佔據著整個哈德遜灣及其周圍領土,當時被稱為“新法蘭西”。後來英法在歐洲的爭霸延續到了美洲,圍繞加拿大統治權的戰爭隨即在新大陸打響。結果法國戰敗,包括魁北克省在內的廣大土地被割讓給英國,到最後法國在北美唯一的落腳之地就只剩下聖皮埃爾和密克隆。

因為氣候原因,這片群島除了種植少量蔬菜之外不適合大規模的農業開發,但獨特的地理位置卻極適合海洋捕撈。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的工業也以漁業加工為主,隨著行業的不景氣,當地轉而向旅遊業發展,目前遊客主要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為了維持當地的經濟發展,法國財政部每年要向該海外省投入大量補貼。


地圖帝


我看了最高讚的回答,主要從地理的角度闡述了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和加拿大的聯繫,但是歷史方面還是一些粗疏的地方。但有一點沒錯,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歷史上從來沒有成為加拿大的一部分,談何收回呢?我們只能討論加拿大為什麼沒辦法佔領這個家門口的群島。

在我看來。加拿大和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的關係在歷史上受到英法關係的大勢制約,因為加拿大是英國屬地。而加拿大獨立後,倒是在二戰期間一個機會吞併此群島,但被自由法國的行動挫敗了。

首先,確認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屬於法國並不是1763年的巴黎和約,而是1713年的烏特勒支和約,當時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英法協商,法國把紐芬蘭島讓給了英國,但不願意喪失紐芬蘭漁場的漁業特權,畢竟這裡是世界四大漁場之一,漁業資源太豐富了。於是,法國和英國協商,法國保留在紐芬蘭漁場捕魚的權利,保留了一個群島作為法國漁民中途停靠和補給的地方,這是聖皮埃爾和密克隆屬於法國的根本原因。

雖然英國在隨後的多次英法戰爭中,都在加拿大一帶擁有海上優勢。比如七年戰爭,北美獨立戰爭和拿破崙戰爭,並多次控制此島以打擊法國的海外漁業。但是在每次戰後和約中,法國都用其他的籌碼將聖皮埃爾和米科利群島贖回,因為紐芬蘭海域的漁業資源對於歐洲國家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法國這樣的天主教國家,週五不準吃肉,只能吃魚,所以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的經濟價值很大。

1815年拿破崙戰爭結束後,英法之間大沖突已經沒有了,反而一步步走向聯合,比如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克里米亞戰爭都是英法聯合出兵。到了20世紀初,英法還都加入協約國並肩作戰。此時加拿大是英國海外領土一部分,當然沒有攻打盟友的道理了。

一戰後,加拿大地位升格為自治領,有了獨立外交權,1940年法國本土淪陷和投降一度給提供加拿大🇨🇦佔領此群島的絕佳機會。因為法國貝當政府是和希特勒合作的,而納粹德國和英國的矛盾不可調和。納粹德國甚至設想把聖皮埃爾和密克隆島改造成U型潛艇基地,襲擊加拿大和美國至英國的北大西洋航線。而且,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的法國官員是效忠維希法國的!這讓加拿大非常警惕,制定計劃準備佔領此島。

不料,加拿大還沒行動,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動作更快,出動800官兵於1941年初登陸,輕而易舉佔領了該島。因為英法長期和平,法國在此地軍力和防衛措施都很薄弱。

自由法國佔領此島後,馬上組織全民公投,結果絕大多數島民都支持自由法國,不願當投降的貝當政權的子民。這讓加拿大失去了出兵佔領理由,因為該島無論是實際控制權還是民心都在盟友自由法國一方。

二戰結束後,法國恢復了安理會五大國併成為原子能大國,法國和加拿大都加入北約,加拿大更沒佔領此地的希望了。

何況,從政治經濟角度看,加拿大也沒有獲得此群島的必要。因為經過幾百年的人類過度捕撈,紐芬蘭漁業資源接近枯竭,法國甚至在20世紀初放棄了漁業特權。因為漁業衰退,該地6000人收入的三分之一靠法國本土出錢補貼,加拿大沒必要給自己增加負擔。

更何況,聖皮埃爾和密克隆法國已經佔領四百年,民眾多為法國漁民和移民後代,信天主教,講法語,和魁北克類似。一個講法語的魁北克鬧獨立夠讓加拿大鬧心的,加拿大還想再給自己找麻煩嗎?


昭楊


SP&M自古就是法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