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標本兼治,不教泥沙入大河

慶陽:標本兼治,不教泥沙入大河

西峰區南小河溝淤地壩。 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秦彤華

在慶陽,黃河彷彿無跡可尋,因為九曲黃河雖流經甘肅,卻未到慶陽。

在慶陽,黃河又彷彿無處不在:我國最大的人畜飲水工程、亞洲最大的農村供水工程——鹽環定揚黃工程分三省區共用工程和各省專用工程,其中全部位於慶陽境內的甘肅專用工程,讓慶陽北部山區30多萬人吃上了甘甜的黃河水,有效解決了群眾用水問題。如今,黃河水潤慶陽已走過20多年的歷程。

黃河,對於慶陽有著重大而特殊的意義,而慶陽對黃河的“影響”也由來已久。

慶陽水土流失監測資料顯示,慶陽年入黃泥沙1.684億噸,佔黃河流域入黃泥沙的1/10,佔甘肅省入黃泥沙的1/3。

攔截泥沙、守護黃河清流,成為慶陽刻不容緩的重大課題。

(一)

清水河、苦水河、馬蓮河、蒲河、洪河、四郎河、北葫蘆河……慶陽境內28條較大河流屬於黃河的一、二、三級支流,每年上億噸的泥沙被攜入黃河。

從各支流築壩攔截泥沙,成為慶陽市保護黃河的第一步。

1952年10月,毛澤東主席發出“一定要把黃河的事辦好”號召後,黃委會多次委派專家考察,於1956年向國務院提交了在慶陽蒲河中段巴家咀建庫的報告,得到了國務院的重視和支持。

1959年至1962年,慶陽人民艱苦奮鬥,忍飢鬥寒,晝夜施工,最終建成集攔截泥沙及防洪、灌溉、供水等為一體的大型綜合型水利工程——巴家咀水庫。

巴家咀水庫被譽為黃土高原第一壩,屬於全國12座重點攔泥水庫之一,總庫容5.11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3522平方公里。除攔截泥沙等功能外,水庫已成為慶陽市區的重要飲用水源地,並逐漸顯現出旅遊和生態效應。

此後,慶陽市結合隴東黃土高原特色地質地貌,按照“淤地造田、蓄洪排清、惠民利民”的建壩要求,堅持建管並重,不斷強化壩系工程運用。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壩系工程建設規模和質量不斷提升,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得到切實凸顯。

記者從慶陽市水保局獲悉,截至2018年底,慶陽市共建成各類淤地壩862座,佔全省的56%,總庫容3.19億立方米,其中攔泥庫容1.54億立方米。截至目前,這些淤地壩已累計攔截泥沙1.25億噸,有233座淤地壩常年蓄水1545.7萬立方米,使得8756人、1.35萬頭大家畜飲水困難和3.75萬群眾出行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二)

“上億噸的泥沙從哪裡來?我們應該追根溯源,既要力攔,也要力防,標本兼治抓好治理。”慶陽市水保局局長劉勇介紹,慶陽大噸位入黃泥沙的根子在大面積的水土流失。

慶陽市水土流失面積2萬多平方公里,佔土地總面積的86%,全市37條黃土大塬被嚴重蠶食。

黃土塬面的萎縮,不僅影響著黃河水質,而且威脅著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此,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慶陽市按照北部主抓梯田建設、南部抓固溝保塬、東部抓子午嶺保護的工作思路,大力開展山、水、田、林、路、草“六位一體”綜合治理,有效控制了局部地區水土流失,減少了入黃泥沙,改善了生態面貌。

山區坡度大、植被少,這種“體質”致使慶陽多地水土流失嚴重,而且形成了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黃河“負擔”加重,群眾生產不便、效益不高。針對這一現狀,慶陽市精準對標,先後新修梯田721.82萬畝,受益人口164萬人,人均梯田達到3.1畝,寧縣、西峰區被水利部命名為“黃土高原梯田化縣”。

固溝保塬,是水土保持的重大工程和有力之舉。2016年,慶陽市率先啟動了董志塬區固溝保塬工程,截至去年底,已累計完成28條大型搶救性溝頭溝道綜合治理,保護塬面近900平方公里。2018年底,水利部批覆了由慶陽市率先發起的《黃土高原溝壑區“固溝保塬”綜合治理規劃(2015-2025年)》,為保持水土、治理黃河注入了新的強勁動力。

(三)

2013年,慶陽市啟動了“再造一個子午嶺”工程,計劃利用7年時間,利用宜林荒山造林700萬畝,為荒山禿嶺披上綠裝。之後,又聯合油田及相關單位啟動了資源開發區生態恢復治理工程,長慶油田以每年犧牲2億元的代價關閉了甘肅子午嶺省級自然保護區內所有油水井,有效保持了水土、保護了生態、控制了入黃泥沙。

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9月,在河南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對黃河治理作出了重要指示。慶陽市在著力抓好當前治理工程和措施落實的基礎上,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省上相關要求,國慶期間組織職工、專家加班加點,編制完成了《黃河流域慶陽市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規劃(2020-2030年)》,並特邀黃委會知名專家進行了“會診”。

隨後,慶陽市有關領導帶隊赴黃委會上中游管理局就此項規劃進行了彙報銜接。“我們是總書記黃河座談會後,黃河流域九省區地市縣一級第一個向黃委會彙報對接此項工作的城市。”劉勇說,該規劃設計了兩個五年,擬實施馬蓮河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綜合治理等重大項目12個,治理水土流失6713.97平方公里,總投資55.82億元,計劃到2030年全市累計治理程度達到79.9%,初步控制水土流失,水保生態建設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安志鵬)

"


分享到:


相關文章: